為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北京市科委與北京市財政局聯合實施了首都科技創新券(以下簡稱創新券)制度。
自2014年12月出臺《首都科技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試行)》以來,“共有1498家小微企業和80家創業團隊與開放實驗室合作開展了1694個創新券項目,共計使用創新券9536.5萬元。”北京市科委條財處處長陳云波給出了成績單。
匯集服務資源
陳云波介紹,首都科技創新券主要用于鼓勵北京市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充分利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下屬實驗室、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北京市設計創新中心認定的實驗室及其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資源,開展研發活動和科技創新,由政府發放,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向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購買科研服務時使用,收取創新券的單位持創新券到指定部門兌現。
創新券支持科技創新創業的科研活動,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與指定實驗室圍繞科技創新創業開展的測試檢測、合作研發、委托開發、研發設計、技術解決方案等科研活動給予資助。
首都科技創新券積極引入中介服務機構,幫助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同開放實驗室建立聯系,幫助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改變一切都要自己動手的現狀,引導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利用首都優質的科技服務資源。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9月,共有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5家單位、577家實驗室參與到創新券的接收工作中來。并有73家創新型孵化器、行業協會等科技服務機構成為推薦機構,為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申請創新券提供專業化服務。
精準定位促創新創業
據介紹,首都科技創新券管理辦公室在管理實施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反饋與改進,形成了完善的創新券工作流程和創新券經費使用流程。
創新券瞄準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的創新創業,首次將創業團隊納入財政資金支持范圍。通過調整核定比例來設計的扶持程序和限制機制,使政府資金更多投入到初創性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創新券支持的1498家小微企業中,注冊資金0~100萬元的企業占比超過半數,是申請創新券的主體。
“小微企業基本上未被財政資金支持過,并且由于經濟規模、技術實力、組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很難獲得其他科技政策的資金支持。”陳云波說。
創新券首次通過制度設計將創業團隊納入財政資金支持范圍。首先是設立專業服務機構;其次是創業團隊通過專業服務機構憑券獲取科技服務資源;最后是財政資金兌現后撥付到專業服務機構。實際補貼對象為創業團隊,同時解決了財政資金無法撥付給自然人的問題。
為了提高服務效率,首都科技創新券還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管理,實現資源和需求的雙向盤活。在發放環節,設立推薦機構幫助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申請創新券。
據悉,目前推薦機構發展到73家,共推薦企業1814家,涉及創新券金額13680.5萬元;在使用和兌現環節,設立專業服務機構,幫助實驗室接收創新券。目前專業服務機構已經發展到25家。根據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的創新需求,接收創新券實驗室的數量也從最初的398家增加到目前的577家。
在創新券的實施過程中,還有一些實驗室主動要求加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實現開放共享,起到了對平臺資源的“反哺”作用。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進一步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北京市屬高校院所的大型儀器均要求加入條件平臺對外開放,同時這部分科技資源也將加入創新券工作體系,對外提供創新券服務。
此外,創新券被設計成通過互聯網申請和使用的電子券,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需要在有效期內登記科研活動即在管理網絡中激活創新券,而逾期未激活的創新券則自動失效,在提高創新券使用透明度的同時,使財政投入避免沉淀且更加精準,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構建創新創業服務閉環
“在軒轅聯團隊的發展過程中,創新券發揮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我們從產品結構,到快速原型,到產品外觀的第二次、第三次改進,都是因為有了創新券,才能使我們獲得北京計算中心的研發服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功。”北京軒轅聯科技有限公司馬博堃對首都科技創新券的贊許發自內心。
首都科技創新券政策的實施,讓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充分利用北京地區實驗室資源開展測試檢測、合作研發等創新創業活動,是為解決對接需求而來的“雪中送炭”。
從法國巴黎留學歸國的劉挺,成立了北京詢達數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深度搜索引擎在移動端的應用研究。因為一張小小的科技創新券,叩開了北京大學自然語言研究所的大門,加快了劉挺研發出新型搜索數據抽取技術的進度,在Web領域的分布式實時抽取系統填補了北京詢達公司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研發空白,解決了該公司在此方面研發不足的問題。
劉挺表示,在困難重重的創新創業道路上,創新券的出現為北京詢達的跨越式發展起到了“提擋加速”的作用。此后,在北京市科委的幫助下,北京詢達與北京股權交易中心進行了對接。如今,北京詢達在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孵化版已成功掛牌,成為該公司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據了解,截至目前,已經有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5家單位、577家實驗室的創新資源供給方主動加入到接收創新券的工作中來;有70家創新型孵化器、行業協會等多種科技服務機構申請成為推薦機構;形成了資源方、中介方、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三位一體”的創新券組織體系,在有效服務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的同時,也優化了首都的創新創業環境。
在創新券的實施過程中,還有一些實驗室主動要求加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實現開放共享,如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接到企業的研發項目并使用創新券的需求后,主動要求加入創新券工作體系,對外開放共享資源并提供服務。中科院在首批開放50家實驗室的基礎上,后續又陸續開放了60家實驗室接收創新券。
中云智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受益者。該公司成功申請到了7.5萬元的創新券支持,完成了安檢X光圖像中目標檢測方法測試,用互聯網思維成功實現了傳統安檢產業的升級。2015年在了解到建行北京中關村分行對申請到首都科技創新券的小微企業有進一步的金融服務時,該公司立刻進行了詳細了解和對接。北京中關村分行在對接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是一個有潛力的“金種子”企業。沒有囿于傳統思維,而是有針對性地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方案,目前已經進入到了綜合授信階段。兩者之間的深度合作將為企業在新三板上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陳云波表示,首都科技創新券政策通過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創新投入成本進行補貼,實現了由支持科技資源開放方向支持需求方的拓展,構建了對科技資源參與創新創業全鏈條支持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