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高居首位,每年肺癌新增病例約73萬,嚴重危害人民健康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精準醫療正逐漸成為腫瘤治療的新方向,而“伴隨診斷”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石也日益受到關注,尤其是在肺癌診療領域,通過伴隨診斷對肺癌患者進行分類,從而實施更安全、有效的靶向治療是精準醫療的典型范例。
福建省立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崔同建教授表示:“近年來,伴隨診斷的出現為腫瘤治療帶來了突破性進展。隨著不同癌癥中特有基因的突變被不斷發現以及針對這些突變基因的靶向藥物的臨床應用,伴隨診斷能幫助臨床醫生找到帶有這些基因突變患者,在提高靶向藥物療效、治療安全性以及降低醫療成本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成為實現腫瘤精準醫療的關鍵。”
伴隨診斷+靶向治療=精準醫療
由于個體遺傳基因差異性的存在,針對癌癥的治療方法及其效果也因人而異。“同樣的疾病,同樣的治療方案”的傳統治療策略再也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個體化醫療已成為大勢所趨。作為個體化醫療的主要手段,“靶向治療”主要通過基因或分子的選擇,有針對性地殺死惡性腫瘤細胞,而幾乎不影響正常細胞,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而作為一種與靶向藥物相關聯的體外診斷技術,“伴隨診斷”主要通過檢測人體內蛋白、突變基因的表達水平,在不同類型的疾病人群中篩選出最佳用藥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醫療。隨著診斷和制藥兩大領域在專業知識和技術上的緊密合作,伴隨診斷和靶向治療已成為實現精準醫療最重要的兩大工具。
上海胸科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杰教授指出:“我們已進入了個體化醫療時代,伴隨診斷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為推動個體化醫療提供重要的指導治療信息。精準的伴隨診斷結果能為臨床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從而幫助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療方案,使患者有可能獲得最大的生存益處。”
先檢測后治療,優化肺癌個體化治療
根據肺癌組織的癌細胞病理特征,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NSCLC占比高達80% ,主要包括肺腺癌和肺鱗癌。約有70%的NSCLC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并對放化療治療不敏感,導致死亡率高,中位生存期僅為3個月,五年存活率僅為15%。
近年來,臨床已經發現了一系列肺癌的驅動基因,包括ALK、EGFR、BRAF、KRAS及HER2突變等。在亞裔肺腺癌患者中,87%的患者被發現已知驅動基因,其中81%的驅動基因已有明確的靶向抑制劑,66%的患者可以接受已上市藥物的個體化靶向治療。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是具有明確的分子靶點、靶點檢測技術及上市靶向藥物的肺癌類型。其中,ALK融合基因主要出現在不吸煙或少吸煙的肺癌患者,占全部NSCLC的5%,中國每年新發病例數約35,000例,該類患者通常可從ALK抑制劑(克唑替尼)靶向藥物治療中獲益。研究表明,ALK陽性NSCLC患者接受克唑替尼單藥治療2年生存率為55%,而化療生存率僅12%。
EGFR是NSCLC的“高頻”驅動基因,亞裔人群EGFR 敏感性突變比例達30%至40%,遠高于歐美國家。目前,EGFR抑制劑(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是延長EGFR陽性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治療藥物,其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質量均高于傳統的化療。2012年發布的EURTAC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將經過cobas EGFR基因突變檢測確認存在突變并使用厄洛替尼治療的患者與將化療作為一線治療的患者相比,使用厄洛替尼治療的患者平均無進展生存期延長了4.3個月。
為進一步優化NSCLC的個體化精準治療,自2011年以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歐洲臨床腫瘤協會年會(ESMO)、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等權威機構相繼制定了NSCLC診療指南,強調治療前進行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明確驅動基因檢測指導臨床治療方案。我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也指出,對于晚期NSCLC、腺癌或者含腺癌成分的其它類型肺癌,應在診斷的同時常規進行EGFR和ALK等基因突變檢測。
對此,崔同建教授指出:“對于基因突變陽性的肺癌患者而言,靶向治療無疑是更好的選擇。研究已證實,針對ALK 和EGFR陽性患者的靶向治療療效優于傳統化療,可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精準鑒別ALK與EGFR陽性NSCLC患者對于靶向治療策略的選擇起著決定性作用。先檢測、后治療,利用伴隨診斷指導靶向治療,是當前肺癌診治的最佳方案。”
精準的基因突變檢測是實現精準醫療的關鍵
精準的檢測結果對于NSCLC靶向治療患者的篩選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前,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被譽為ALK融合基因判定的“金標準”,但其對操作和判讀技術的要求很高,且暗視野下無法獲得完整的組織形態學結構。同時,FISH存在成本過高的問題,在現階段無法適用于中國肺癌患者的大規模篩查和診斷。羅氏診斷VENTANA ALK免疫組化(IHC)檢測以其全自動操作系統及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為患者和實驗室專業人員提供用于評估ALK蛋白表達的一種高效、標準和經濟的檢測方法,可實現與FISH結果高度一致性,結果判讀的可重復性為99.23%。該檢測是唯一獲得歐盟認證的用于識別適合克唑替尼治療的患者體外診斷免疫組化檢測,于2013年獲得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準上市。《中國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15年版)》推薦采用VENTANA ALK IHC檢測對ALK融合基因陽性NSCLC患者進行篩查和伴隨診斷,陽性結果可直接接受克唑替尼治療。
而對于EGFR突變,臨床上任何檢測DNA突變的方法都可以檢測,但是樣本質量、擴增污染、判讀誤差、操作失誤以及DNA質量等因素都可能影響EGFR突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作為率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EGFR基因突變檢測,羅氏診斷cobas EGFR基因突變檢測是多個國際大型臨床研究中使用的伴隨診斷試劑。cobas? EGFR基因突變檢測結果可靠穩定、準確客觀,8小時即可出報告,幫助臨床醫生及時做出正確的醫療決策,惠及患者。
羅氏診斷中國分子診斷解決方案-體外診斷部區域經理段琦先生表示:“作為體外診斷和個體化醫療領域的領導者,羅氏診斷一直致力于推動個體化醫療的發展,綜合制藥與診斷的優勢,專注開發醫療差異化治療方案,提供生物標志物和診斷檢測,提高研發成果的質量和效率,使新檢測和藥物的研發更為高效。未來,羅氏診斷將繼續為實現對中國的長期承諾而不懈努力,與國內的癌癥診療專家開展合作,共同推動伴隨診斷在臨床的全面應用,造福更多的中國患者!”
項目概況2024年農產品檢測用品采購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供應商應在線上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4年07月11日09時30分(北京時間)前遞交投標文件。一、項目基本情況項目編號:JH24-210100-0......
2024年6月6日,中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博(LiuZhibo)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Covalenttargetedradioligandspoten......
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配套醫療設備購置項目(五)意向公開采購單位:深圳市中醫院項目名稱:光明院區配套醫療設備購置項目(五)預算金額(元):21,900,000.000采購品目:臨床檢驗設備采購需求概況:......
鋼研納克6月6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主要開展金屬材料檢測相關業務,檢測能力包括航空航天所涉及的金屬等材料;公司部分分析儀器也可應用于航空航天材料檢測。關于鋼研納克: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
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食品產業規模龐大,食品種類豐富,食品供應鏈條長,監管難度大。隨著食品消費結構的升級和食品國際貿易的增多,食品安全風險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團隊開發出迄今最靈敏的單分子檢測和分析方法。利用他們開發的光學微諧振器(微腔)裝置,科學家不用借助即可觀察單個分子,有助更好地了解物質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從而促進藥物發......
2024年5月29-30日,第五屆中國實驗室發展大會(CLC2024)與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CISILE2024)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同期召開。CLC2024由中國儀......
近期,備受矚目的首屆醫療健康融合轉化發展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本次論壇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療健康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投資人,共同探討醫療健康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技術創新以及市場趨勢。......
5月19日,重慶市農科院發布消息,該院果樹所柑橘創新團隊楊蕾、洪林、王敏、李霜等研究人員發布了國際首個血橙高質量基因組。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近日在國際期刊《科學數據》發表。楊蕾介紹,血橙是一種極具特......
為進一步加強全區法定傳染病監測報告和疾病預防控制信息業務工作,規范和提升法定傳染病監測工作質量,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技能,中心于2024年5月13-15日在呼和浩特市舉辦“2024年度全區法定傳染病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