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著積水將裝有鮮蝦的袋子放在公平秤上稱量,重量為0.44公斤
將袋內積水倒完,換成普通塑料袋稱重僅剩0.34公斤
海鮮價貴眾所周知,遇上缺斤短兩,更讓人煩心。家住西山區的吳女士前幾天到篆新農貿市場買海鮮發現,商家在給顧客打包海鮮時,會利用給海鮮“加水注氧能保鮮”的伎倆,掩蓋缺斤短兩的事實。“海鮮稱重后,老板往袋子里加水和注氧,這樣一來就沒法在公平秤上稱重,等我回家一稱重才發現,1公斤蝦最后少了近一兩。” 吳女士說,發現缺斤少兩后,要回去找商家理論也很麻煩,她也就沒去找,但她希望有關部門能管一管。記者昨天通過自己買海鮮發現,吳女士反映的情況確實存在。
商家坦言
瀝水的海鮮貴 但不蒙人
昨日上午,記者走訪了篆新農貿市場內的海鮮市場。上午9點半,海鮮市場里顧客很多,市場上售賣海鮮的商家將近20家,每家商戶售賣的海鮮基本可分為瀝干水和未瀝干水的,瀝干水的海鮮一般會被商家擺放在干燥的籮筐里,這種類型的海鮮水分較少,但售賣價格稍貴。未瀝干水的則是擺放在水箱里的,該類型的海鮮價格相比瀝干水的要便宜一些,但稱重時難免會沾上不少水分。
為驗證吳女士的說法,記者分別在3家海鮮商鋪購買了3袋不同重量的海鮮,結果證明,吳女士所說的缺斤短兩確實存在。
記者首先挑選了一家海鮮商店購買瀝干水的鮮蝦,這家商店的鮮蝦為每公斤80元,商販稱瀝干水的鮮蝦水分少,重量足,買了不會吃虧。“其他家沒瀝干水的雖然便宜,但是買了后你就會發現,水分太重,不劃算。”該商販直言,瀝干水的鮮蝦賣得貴是有合理之處的。記者向該商販購買了價值20元錢的鮮蝦,約合0.25公斤。商販用來裝放鮮蝦的袋子是很薄的白色塑料袋。
隨后,記者重新挑選了一家售賣未瀝干水的鮮蝦店,這家店里的鮮蝦為每公斤70元。買蝦時能明顯感覺到,即便商販稱重時已經抖掉不少水分,但上秤后還有一些水分。
記者花了30元,買到0.43公斤重的蝦。而該商販裝放鮮蝦的袋子卻和前者有差別,用的是加厚的紅色塑料袋,從外觀難看清袋內情況。
當記者向該商販問起重量是否足夠時,商販明確坦言,“一兩都不少,如果少了可以來找我。”緊接著該商販向記者推薦:“給袋子里的鮮蝦加點水注些氧氣,鮮蝦不易死,能保住新鮮度。”隨后,商販向袋里加水注氧。
此外,記者還向第三名商販購買了另外30元的未瀝干水的鮮蝦,這名商販售賣的鮮蝦比前兩者都便宜,每公斤65元。記者購買鮮蝦的重量為0.46公斤,所用的袋子也是紅色的加厚袋,雖然該商販也強烈向記者推薦在袋內加水和注氧氣,但記者沒采納。
記者驗證
加水注氧的鮮蝦 斤兩不足
半個小時后,記者將購買的3袋鮮蝦拿到公平秤上稱量,結果讓人詫異。第一袋瀝干水的鮮蝦購買時重量為0.25公斤,時隔半小時拿出后,依然沒有過多的水分,重量確實與購買時相同。
第二袋和第三袋未瀝干的鮮蝦則并非如此。第二袋本該為0.43公斤的鮮蝦時隔半小時后,袋子里面的積水越來越多,記者連著積水將裝有鮮蝦的袋子放在公平秤上稱量,重量為0.44公斤,將袋內積水倒完,稱重僅為0.34公斤,和購買時的重量懸殊。
更嚴重的是第三袋,袋內既沒加水,也沒注氧氣,本該為0.46公斤的鮮蝦,在公平秤上連袋子一起稱重的重量卻僅為0.385公斤。可見,從后兩者來看,吳女士懷疑商家利用加水注氧的幌子蒙住顧客,使得顧客不方便在公平秤上稱量加水鮮蝦的實際重量,以及缺斤短兩的情況確實存在。
昨日下午,記者將此事反映給轄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會對此事進行調查,并加強監督管理。工作人員表示,市場設有公平秤,建議市民購買海鮮時可以要求商家去皮稱,同時到公平秤復秤。如果發現有商戶缺斤少兩,可撥打12315進行舉報。
★支招
袋底剪個洞 控干水分再稱重
1市民可以自帶小秤和塑料袋,并在塑料袋底部剪個小口。裝好海鮮后,控干10秒后再稱。
2一定要親眼看著稱量過程。有些攤主的秤擺在靠里的位置或干脆在魚缸后面,這樣稱量時很有可能調包。可以要求攤主當面稱,自己記下秤上顯示的分量,再用自己的秤或去公平秤復核一下。
3在購買海鮮的過程中,消費者不僅要考慮價格,還應該搞清楚種類、質量、計量等問題,要求商家提供收據或小票,便于日后為糾紛提供證據。
4如果回家后才發現缺斤短兩或者被調包,要保持原狀第一時間帶著物品找到商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