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神農架站的最后10公里盤山道,原本是山上運木材的砂石路。
神農架站的氣象觀測設備。由于濕度大又是雷擊區,設備故障率很高。
神農架站站長謝宗強(左)在實驗溫室作講解。
從宜昌機場經高速公路、國道、盤山道,輾轉到達位于湖北省西部邊陲的中國科學院神農架生物多樣性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神農架站),一路山高路險,還時不時遇到山體落石。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神農架站站長謝宗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過去這里跟外界通訊只能靠電報,而收個電報就要三天。
在這樣一種艱苦條件下,神農架站的科研人員二十年如一日,不畏艱難,圍繞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育領域,開展了三峽庫區植被動態及消落帶治理、中國灌叢生態系統固碳特征以及湖北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申報等方面的研究與示范工作。
如中科院京區黨委副書記房自正所說:“野外臺站精神與長征精神是相契合的。”他們繼承和發揚了紅軍“前赴后繼、堅忍不拔、眾志成城、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和中科院“科學、民主、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開展了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的長期監測研究,并為國內外學者和重大科技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臺。
從拆院墻到掛門牌
神農架站地屬秦巴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林生態區,是中國和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兩大水利工程(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集水區的關鍵地段,關系著國家的生態安全,在森林水文的研究和監測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建站的過程非常曲折。”謝宗強記得,最初的站址選在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內,可沒協調下來,后來就建在了離神農架保護區邊界直線距離不足一公里的興山縣龍門河村。
1994年,神農架站建成。該站主要依托于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動物所、武漢植物園參與共建。
謝宗強是看著神農架站一塊磚一塊瓦地建起來的。“博士論文答辯完的第三天,老站長陳偉烈研究員就把我發配到這兒來,讓我來負責建院墻。當時有些村民反對,幾次三番地來拆院墻。”謝宗強回憶說。
20多年來,神農架站在能力建設、科學研究、試驗示范、科普教育、公眾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2005年晉升為國家站(CNERN),2008年成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成員,并在2013、2014連續兩年的國家站績效評估中獲得優秀。
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現任黨委書記李立焱不無遺憾地說:“當初我們太保守了,把這么大一塊‘牌子’給弄丟了,讓興山縣占了大便宜。盼望能把這個站搬到我們神農架保護區去。”
隨著站上科研人員為當地政府、學校和科研機構提供越來越多的科技服務,村民們也日益認識到了這支來自中科院的力量,主動給神農架站掛上了“村民門牌”:龍門河村2組54號,讓神農架站享受到村民待遇。
痛并快樂著
跟在實驗室做科研不同,野外臺站工作需要面對惡劣天氣、高原反應、蚊蟲叮咬、野獸襲擊等多種困難。
“由于海拔高差大,神農架地區的環境變異非常大,山下晴朗,山上可能大雨滂沱,去樣地調查經常會被淋成‘落湯雞’回來。”謝宗強說。
中科院植物所研一學生王冰鑫今年是第二次來神農架站。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上一次山就要呆20天左右,每天爬山拉樣方,還經常下雨,女生走不穩,就砍根竹子當拐杖。
他們住的是山上廢棄的農民房,沒有電,沒有水,補給也不方便。于是,他們自己背著鍋碗瓢盆,帶著菜、抱著雞上山。對于如此艱苦的條件,這位“90后”小姑娘只是微微一笑:“出野外都是這樣吧,學生態就是要辛苦地去野外搜集數據。”
中科院植物所高工徐文婷負責神農架站的氣象和土壤監測。在設備運行正常的情況下,她每年春、夏、秋各來一次,每次至少呆上兩周。她每次出野外回去,不管在機場還是火車站,都要給孩子買個禮物。
“小時候拿玩具還哄得住,長大一些,女兒就直接跟我說,‘我其實不喜歡玩具,我喜歡媽媽’。”說到這兒,徐文婷的眼里閃著淚光。
“跟長征相比,我們做野外臺站工作還是幸福的,雖然有困難,但還是可以克服的。”謝宗強說,從事野外臺站工作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像當年紅軍長征那樣,選定了野外工作就要一直堅持下去。不管多大的困難,長期堅持總會有收獲。
基于目前的評價體系,從事野外臺站工作的技術人員晉升空間有限。不過,這并沒有影響徐文婷的工作熱情,“沒想太多,就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
20年磨一劍
神農架站現有研究與監測人員20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7人、技術支撐人員2人。大家普遍覺得:“這幾年很辛苦,但確實見到了一些成效。”
在謝宗強的帶領下,全站人員緊密圍繞“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的宗旨,將學科優勢和國際影響力納入到具體的院地合作工作當中,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在為期兩年的神農架申遺過程中,謝宗強領導的科研團隊不僅提煉出神農架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而且編寫了大量的申遺材料,并陪同國內和國際評審專家深入神農架腹地考察和解說,最終促使申遺成功,為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
其實,申遺并不是在大會上做一個報告這么簡單。對申遺項目的評審分為兩部分:材料評審和實地考察,如果材料準備不充分,實地考察就不會進行。作為技術帶頭人,謝宗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帶領團隊把申遺材料寫完美。
“工程浩瀚,僅財產清單就是一大本,列出了神農架擁有的所有植物、昆蟲、鳥類、魚類、哺乳動物等等近萬種,附件還包括地圖、圖片集、幻燈片、相關法律法規摘錄等,所有材料都是中英文雙份,僅提交世界遺產中心的英文資料就達8公斤重。”謝宗強說。
徐文婷坦言,申遺成功跟他們這么多年的長期積累是有關系的。“評審不能用一次調查說話,必須有多年的數據,這就需要歷史積累。”
今年7月17日,在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神農架獲得全票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個結果無疑也是對神農架站的最高肯定。
中科院植物所黨委副書記曹愛民希望,神農架站的科研人員能夠把長征精神永遠記在心里,攻堅克難,繼續前行。
前往神農架站的最后10公里盤山道,原本是山上運木材的砂石路。神農架站的氣象觀測設備。由于濕度大又是雷擊區,設備故障率很高。神農架站站長謝宗強(左)在實驗溫室作講解。從宜昌機場經高速公路、國道、盤山道,......
神農架機場項目的環評報告到底有沒有獲得審批,這個地方政府三緘其口的簡單問題,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展開調查,給公眾一個滿意的答復。原計劃今年國慶節正式通航的神農架機場,正因潛在的環境風險而深陷輿論漩渦。據媒......
2003年前后,神農架地區因為濫砍亂伐、濫采亂挖、破壞生態問題十分突出,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關注。有關領導曾專門批示關閉有關問題礦山,并向國務院報告處理結果。位于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陽日鎮的武山湖磷礦,因此......
武夷山、神農架、貢嘎山和天山表土葉蠟正構烷烴δD-高度關系山脈和高原的高程變化能為巖石圈的垂直運動提供指示或者約束,定量重建古高度不僅可以恢復山脈和高原的隆升過程,同時對于理解構造-地貌-氣候的演化及......
國家大氣背景監測點建設項目日前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落成。監測點建成后,將作為國家大氣背景對照點,為國家大氣監測提供準確數據。2008年9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專家到神農架考察時認為,神農架林區人口密度低,......
12月8日,方舟子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神農架會有野人?為何一顆牙都沒留下》。他認為,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力主啟動科考的相關人士“毛發說”缺乏說服力。12月8日,記者就此說法采訪了野人......
中國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有“野人”的傳說,時不時地也有某人無意中目擊“野人”的記載。在上個世紀50—70年代,國內生物學家曾對此做過零星的調查,但“野人”(特別是湖北神農架的“野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公猴同性戀母猴同性戀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蔚培龍 羅永斌)11月29日,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驚奇地發現,區內金絲猴存在同性戀現象。幾天前,神農架大龍潭金絲猴科研基地工作人員像往......
神農架野人是否存在?昨天,在市科協等單位主辦的科技記者沙龍活動中,古人類學家周國興教授結合自己多年在神農架等地實地考察的經驗指出,神農架野人并不存在,與其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去追蹤并不存在的野人,不如花......
11月6日,從海拔2955米的神農架之巔傳出的空氣質量數據抵達省環保廳。數據由新建成的國家大氣背景監測點自動監測、傳輸。這是我省第一座國家大氣背景監測點。國家大氣背景監測站的數據,是對該區域內的空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