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州大學動物實驗研究在衰竭T細胞上發現了特殊的表觀遺傳標記
生物通報道:盡管阻斷抑制PD-1信號通路的癌癥免疫治療藥物已在一些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且現已獲得FDA批準用于治療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卻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譬如療效無法持久,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在急性炎癥發生時,特異性T細胞能被誘導活化,產生免疫應答,消除感染。之后這些活化的效應T細胞大部分發生凋亡,少部分則能分化成記憶細胞并在再次感染時重新激活參與免疫反應。但是在慢性炎癥發生時,T細胞的功能卻是處在被抑制的狀態,起初它們尚能被激活,但隨著炎癥的持續,T細胞逐漸失去功能,最后不能分化為記憶細胞而發生凋亡,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衰竭(exhausted)”。
細胞表面受體一般來說能起到剎車的作用,告訴免疫系統正常情況下不要反應過度,幫助免疫系統避免對健康組織造成傷害,引發自身免疫。阻斷 PD-1 能重新激活衰竭的的T細胞,改善對慢性感染和癌癥的治療,但是這種阻斷是否能將重編程T細胞,使其成為記憶T細胞,迄今科學家們尚不清楚。
來自賓州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E. John Wherry帶領研究組發現,在小鼠中利用一種PD-1抑制劑重啟衰竭T細胞,會引起非常少量的記憶T細胞發育,阻斷后如果病毒抗原依然很高,重啟的T細胞就會再次衰竭,在病毒被清除后無法成為記憶T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7日的Science雜志上。
這一研究組發現衰竭T細胞會出現一種表觀遺傳特征,這是效應T細胞和記憶T細胞都沒有的,后兩種細胞類型都載負著針對病毒和腫瘤的一些有效免疫應答,但是衰竭T細胞沒有,而記憶T細胞則能保持長久的有效作用。
表觀遺傳其實就是DNA上的化學修飾方式,這些綁定在DNA上的蛋白能決定哪些基因是這種細胞類型應該表達的,表觀遺傳標記具有高度穩定性,是細胞長期的一個身份識別,比如說為何肝細胞一直是肝細胞,而不會變成肺部細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表觀遺傳標記,因為肝細胞和肺部細胞具有相同的基因。
“這項最新研究告訴我們衰竭T細胞上的表觀遺傳標記,導致了這些細胞表達一種不同于記憶細胞或效應細胞的基因組成,”Wherry說。但是這種表觀遺傳模式在PD-1阻斷過程中只發生了微小變化,因此衰竭T細胞無法變成保護性效應細胞或者記憶細胞。
“讓我們吃驚的是,衰竭T細胞表觀遺傳標記無法重編程。這種PD-1阻斷帶來的改變只是瞬間的變化,沒有持久作用,也就是說這不是永久的表觀遺傳重編程。”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衰竭T細胞是一類特殊的T細胞,它們與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不是相同的檢查點途徑,“我們本來預測衰竭T細胞不會出現不同的表觀遺傳特征,而是具有分子靈活性,但是結果發現衰竭T細胞有它們自己的固定方式。”
文章第一作者,Kristen Pauken博士表示,“這也就是說,這種表觀遺傳的固定性會影響目前基于PD-1檢查點抑制劑的癌癥免疫療法。”大部分癌癥患者剛開始對PD-1阻斷會出現好的療效,但是這種應答無法持久。
這項研究就是告訴我們即使臨床上檢查點抑制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副作用也能想辦法消除,但是衰竭T細胞無法維持長久的有效開關。其中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完全解釋清楚,但這項研究成果表明至少部分是由于衰竭T細胞無法重編程。
同期Science雜志還公布了另外一項研究成果: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在小鼠和人體細胞中發現了衰竭T細胞的這種特殊表觀遺傳特征,他們認為衰竭T細胞的關鍵作用在于它們的這些表觀遺傳變化。Wherry 和Pauken 也是這項研究的作者。
這些研究人員都參與了多項檢查點相關實驗,比如黑色素瘤、肺癌、腎細胞癌等,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精確的了解俄檢查點阻斷效應的分子機制,以及研發新一代可持久性的癌癥免疫療法,這也許可以將檢查點阻斷與衰竭T細胞重編程結合起來,實現真正的持久性,功能性癌癥免疫治療。
(生物通:張迪)
腫瘤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消耗遠超正常細胞需要的能量,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與能量代謝相關的新型癌細胞轉移的促進因素,相關成果在《Natur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MitochondrialRN......
腫瘤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消耗遠超正常細胞需要的能量,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與能量代謝相關的新型癌細胞轉移的促進因素,相關成果在《Natur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MitochondrialRN......
腫瘤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消耗遠超正常細胞需要的能量,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與能量代謝相關的新型癌細胞轉移的促進因素,相關成果在《Nature》發表,論文的標題為:MitochondrialRN......
全基因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Hi-C技術)已被證明是檢測人類基因組中結構變異(SVs)的一種有效方法。然而,目前能夠使用Hi-C數據進行全范圍檢測SVs的算法一直缺乏。目前的方法只能在不太理想的分辨率......
科學家已經證明,一種目前正在研發的用于癌癥治療的穿透大腦的候選藥物可以促進脊髓創傷后受損神經的再生。該研究使用細胞和動物模型表明,當口服候選藥物AZD1390時,可以阻斷神經細胞對DNA損傷的反應,促......
斯圖加特-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身體智能系的一組科學家通過裝備將機器人與生物學結合起來:細菌與人工成分構建生物雜交微型機器人。首先,如圖1所示,研究小組將幾個納米脂質體附著在每個細菌上。在它們的外......
在7月9日召開的2022年浦江膀胱腫瘤高峰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惡性腫瘤生存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在該院治療的膀胱癌患者中,五年整體生存率達74%!治療效果比肩歐美(美國癌癥協會同期五年生......
詹姆斯邦德著名的軍需官Q為這位秘密特工提供了無限的設備和小工具來幫助他執行任務。現在,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已經表明,他們同樣善于為微小的蠕蟲提供令人驚訝,各種有用的保護性成分。來自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癌細胞轉移是癌癥治療最具挑戰性的課題,若能夠提早預測腫瘤是否轉移,就能更精準且及時針對患者進行治療與防范。臺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團隊歷時5年研究,從基因體結構出發,利用“高......
如果科學家能完全理解植物的生長他們也許能夠找到癌癥的治療方法。為了提高農業產量,了解植物如何處理光線非常重要。植物利用光來決定何時生長和開花。植物利用被稱為光感受器的蛋白質尋找光線。然而了解植物對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