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這一概念,自2015年年初被美國總統奧巴馬重提以來,一直被廣泛推崇,成了醫學未來發展趨勢的代名詞。不過,也是自那時起,大家做什么都想要與它掛鉤,商家更是喜歡炒作這個概念。最近《自然》與《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分別發表的有關精準醫學評論文章引發了不小的爭論,讓人不得不認真地思考“到底應如何看待精準醫學”這一問題。
“精準醫學不能惠及大部分患者”?
“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血液疾病及腫瘤專家維奈·普拉薩德9月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一篇有關精準醫學方面的評論說。
普拉薩德指出,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對2600人的基因測序發現,僅6.4%的人能夠通過靶向藥物獲益;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進行的MATCH計劃,亦發現僅2%的人可通過靶向藥物獲益。因此他認為,這種通過基因測序來獲取病人的遺傳信息,從而進行靶向藥物的篩選,可能并不能為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益處。
普拉薩德的評論似乎引起了共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隨后也發表了一篇評論精準醫學的文章。文章作者艾蘭·坦諾克等人則指出:“僅通過分子手段來治療患者,其帶來的益處仍舊是未知的。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們對腫瘤的認識也逐漸深入到分子以及基因層面上,對于某一類癌癥來說,如果發生了基因突變,藥物治療的效果會更好些,但對那些沒有發生基因突變的人,其好處往往有限,并會出現藥物耐受和腫瘤復發等問題。”
有關腫瘤精準治療爭論才剛開始
兩篇文章的觀點引起眾多專家激烈爭論。10月底,有關精準醫學治療的爭論在中文世界里開始發酵。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回應說,精準醫療的根本就是將疾病通過分子分型和分期進一步細化,解決當前粗線條的分期做法,使得我們臨床治療更加有針對性,以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并非此次兩篇文章的作者粗淺地將“靶向治療”認為是精準醫學的全部那樣。腫瘤精準醫學治療應是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式綜合運用。
詹啟敏的觀點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家睿的不謀而合。吳家睿認為,國人在討論精準醫學時只強調基因組序列分析的重要性,給人造成一種“基因組測序”是精準醫學必由之路的幻象。緣由何在?這是因為雖然機體內遺傳信息傳遞基本遵循“中心法則”,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但是在傳遞過程中,這不是“高保真”的,往往會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噪音”,因此,我們需要多層次、多因素完整地認識和揭示生命的復雜生理和病理活動。
不過,在將這一話題引入中文讀者世界的美國休德森·阿爾法研究院研究員韓健看來,腫瘤的精準治療僅僅是一個待證明的假說,國內現在至少有200多家涉及“精準醫療”的公司,并把形形色色的精準醫療檢測推向市場,泡沫已經形成。10月28日,韓健曾在博客中率先披露前述國際期刊上的這兩篇文章。
精準醫學熱度高但泡沫也很多
早在5年前,也就是2011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發布了一份有關精準醫學方面的報告《邁向精確醫學——構建生物醫學研究的知識網絡和新的疾病分類法》。然而直到2015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將這一醫學概念展示在公眾的面前,并計劃投入2.15億美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才引起廣泛的關注。
如今,各地的醫療和研究單位紛紛醞釀和開展“精準醫學”項目。市場上隨處可見如雨后春筍般成立的生物技術公司,四處向普通用戶兜售“僅需要測測你的基因,就知道有沒有基因發生突變,從而及早預防癌癥”的理念,并號稱這也是精準醫學的一部分。但用這種僅僅通過測序獲得的基因突變數據,來指導用藥,為患者帶來的益處仍舊是未知的。
對精準醫學要有精準全面的認識
很多爭論究其原因是對精準醫學認識的不全面、不準確。首先,所謂精準醫學,是指“在正確的時間,給合適的人以正確的劑量,使用正確的藥物”。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弗朗西斯·科林斯以及諾獎得主哈羅德·瓦爾姆斯在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之后,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詳細地闡述了精準醫學的豐富內涵、短期及長期的目標。
其次,腫瘤不是一個“精準”的疾病。通常所說的精準是指時間和空間上的精準,如果腫瘤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疾病,可預測的才能精準,不可預測的就不可能精準。在上海藥物所研究員俞強看來,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就做不到空間和時間上的精準,研究和治療方向就有可能被“精準”所誤導。只有先在科學原理上認清腫瘤這類疾病的本質和規律,才能提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向,而不是輕信一個政治和商業的廣告。
第三,精準醫療的最終受惠者應該是病人,不是科學家,不是投資者,也不是企業。韓健這樣說:“只有病人受益了,精準醫療才有存在的價值和市場。中國式精準醫療的泡沫,實際上是其他經濟領域泡沫的蔓延所致,是熱錢追逐熱概念的結果。之所以受追崇是因為方便:創業者不用太費力就能找到投資,投資者不用太費神就能把錢投出去,企業不用太費口水就能把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
對于有關爭論,詹啟敏這樣說:不管這些質疑精準醫療的觀點是否準確,但是每一項事業在快速發展時期都會有一些泡沫。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科學發展過程中,難免有不同的聲音和不同觀點,這其實是幫助我們認識問題、更好發展的動力。
實際上,全面、精準地認識“精準醫療”極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這一醫學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本單位2022年09月至2023年03月采購意向公開如下:序號采購項目名稱采......
2022年9月19-20日,2022細胞產業大會2022第八屆(上海)細胞與腫瘤精準醫療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辦。本次峰會緊密圍繞政策規范、監管、工藝與產業化進展、干細胞臨床前研究與臨床應用轉化、干細胞存儲......
前言在過去的十年中,腫瘤免疫療法得到蓬勃發展,包括免疫刺激小分子、靶向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s)的自體T細胞或自然殺傷(NK)細胞以及表達腫瘤抗原或CARs的m......
低危鼻咽癌“減毒”治療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馬駿教授在指導團隊開展研究工作。陳鋆 供圖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牽頭多家單位共同完成了一項前瞻性Ⅲ期臨床研究,創新性地給低危鼻咽癌治療做“減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17.shtm中新網廣州8月19日電題:尋找打開創新疫苗之門的鑰匙王驥:探索新型疫苗技術發展道路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85.shtm中新網上海8月18日電(記者陳靜)作為國家一類新藥獲批上市的普吉華®(普拉替......
腫瘤細胞從原位播散到遠端器官涉及多個生物學過程。目前,針對腫瘤轉移尚無十分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血管內皮細胞是被覆于血管內壁的單層細胞,在腫瘤血行轉移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當受到LPS和TNFα等炎癥因......
2022年8月12日,由上海萬怡醫學主辦的“第八屆全球精準醫療峰會”暨“第四屆腫瘤免疫治療領袖峰會”在上海建工浦江皇冠假日酒店舉辦。本屆會議圍繞主題“共話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產業創新發展”,邀請了百余位......
8月9日,2022年度世界肺癌大會(WCLC)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閉幕。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周彩存教授團隊,獲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頒發的腫瘤治療團......
北京世紀壇醫院放射治療科Fcc-8000F鈷-60遠距離治療機,是新華醫療鈷-60治療機系列最高檔設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整機運行平穩,精確性高,保證了治療精度。鈷-60遠距離治療機能夠輸出穩定的低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