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國土廳地環處帶領地方保護生態、防災減災,獲中華寶鋼環境獎
讓群眾有個安穩的家
圖為四川省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新虹口場鎮。
9月19日晚上9時,四川省地質災害應急會商室里燈火通明。攀枝花正經歷著入汛以來又一次區域性強降雨過程。
會商室里,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楊冬生正在調度。一旁,工作人員有的在對降雨區域內的專職監測員進行抽查;有的則緊盯著“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系統,密切注視著降雨量、含水量、表面變形值、預警時間、預警結果等數據。
對于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以下簡稱地環處)的工作人員來說,這樣的場景不是第一次出現。
四川省地形高差大,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47.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97%。面對嚴峻的自然狀況,近年來,地環處積極構建了監測、搬遷、治理、應急排危“四道防線”,成功避險903起,避免了11萬人因災死傷,地質災害成功避險次數、成功避險人數和成功避險率都為全國之最,實現了因災傷亡人數逐年下降、成功避險人數逐年大幅攀升的重大防災減災成效。同時,積極推進民生工程,累計完成116處重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并通過實施找水打井工程成功解決800多萬人及數千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11月15日,第九屆中華寶鋼環境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鑒于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地環處榮獲生態保護類優秀獎。
1 恢復地質環境 實現有效保護
廢棄場地變增收沃土
“今年我種的烤煙長勢可以,估計每畝地可以收入5000~6000元,明年我還要流轉種植,加大規模。” 瀘州市古藺縣石屏鄉向頂村六社村民陳云海滿面笑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片高產的土地曾是一片工礦廢棄地。它的前身是建于20世紀50年代,以提煉硫磺為主的磺廠。由于技術老舊、污染較大,20世紀90年代,這家磺廠停止生產,2003年徹底拆除廠房,但給當地遺留了大量廢棄土場。
古藺縣國土資源局治理中心工作員張藺介紹說,治理前,土地重金屬含量過高,群眾種出來的農作物不能食用。2012年,在地環處的指導下,一場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攻堅戰在這片土地上正式打響。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部門協同發力,組織專業單位詳細調查和勘查,查明情況,科學規劃,全力整合各方力量加快實施治理。
通過表土剝離、客土回填等措施,加強了工礦廢棄地的治理,同時通過植樹造林,實施了重金屬污染治理,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經過近一年的治理,當地復墾土地共計3900畝,其中恢復林地900畝、耕地3000畝。
“像這樣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近年來我們組織完成了116處。”地環處處長蔣俊說。
近年來,地環處通過部署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作,著力推進敘永縣落卜鎮硫鐵礦區等一系列重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程項目。結合廢棄礦山集中連片整治模式,整合各種政策資源,重點探索礦山區域內土地綜合整治的新舉措。對拋荒土地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的原則進行科學利用,有效增加治理區內的林地、耕地、建設用地面積,切實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通過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把純投入的治理工程打造成有投入有產出的項目,促進了四川省地質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對推進各地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蔣俊說。
2 合理利用地下水 德政工程惠民生
病區干旱區喝上干凈水
“出水了,出水了。謝謝!謝謝!”9月14日,石渠縣真達鄉麻達村群眾飽含熱淚,用簡單的漢語表達著無限的謝意。
至此,被四川省政府確定為民生工程的甘孜州包蟲病區找水打井供水工程,歷時4年圓滿結束,共打通554口供水井,為包括牧民、僧侶、師生等在內的6萬余群眾提供了清潔衛生的飲用水。
石渠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最北邊的一個縣,也是四川海拔最高、面積最大、位置最偏遠的一個縣。據了解,石渠縣有1.2萬余戶家庭飽受包蟲病困擾,占全縣總戶數的50%,2005年~2008年全縣因包蟲病死亡401人。因為感染人群死亡率極高,這種病又被稱為“蟲癌”。
據有關部門估算,由于包蟲病危害,石渠縣每年的人均GDP損失1.4%,已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2012年,地環處主動作為,全力推動甘孜州包蟲病區地下水調查與打井供水工程的實施。當年,便在石渠縣建成50口探采結合示范井,解決了包括5所學校和6個寺廟在內近800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拓展示范工程覆蓋面,在2014年籌措資金1.7億元,啟動了甘孜州5個重病縣的調查和打井工程,成為近年來病區單項投資最大的一項民生工程。
喝上干凈水的不僅是石渠縣的群眾,還有近800萬位于紅層丘陵區的居民。
四川省11.8萬平方公里的紅層丘陵區水資源十分匱乏,嚴重缺水農戶涉及17個市105縣400萬人,還有近2000萬人亟待改善飲用水條件。缺水導致干旱山區農民世代貧困,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為此,地環處在堅持科學調查、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紅層丘陵區地下水資源保證程度評價體系,形成了天然資源保證率、開采資源利用率和儲存資源更新率3個理論,為科學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同時,在科學調查評價及規劃的指引下,通過小型分散供水和集中改水模式,2004年~2010年,組織協調全省數十家專業地勘單位在完成對相關區域地質環境條件調查的基礎上,在全省17市的105個縣累計實施紅層水井178.8萬口,成功解決了近800萬人及數千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被廣大群眾譽為“德政工程”。
3 完善防災制度 形成管理體系
成功避險率創全國之最
回憶起2014年的甘孜州丹巴縣東谷鄉“8·9”特大泥石流災害,東谷鄉黨委書記徐富智說,從凌晨2時13分至凌晨4時,二卡子溝一共發生了17次泥石流。好幾次,泥石流夾雜著石頭直接就沖到房子里,好像災難片。不過,在那場災害中,651人成功避免因災傷亡。
“丹巴的成功避險就是四川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的勝利。”楊冬生說。
作為全國地質災害第一大省,四川在經歷了汶川特大地震和蘆山強震之后,地質災害形勢更加嚴峻。
蘆山7.0級強烈地震之后,四川的地質災害防治在全國率先被提升為“生命工程”。為了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地環處堅持推行防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探索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專職監測制度。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總結并實踐應用了“預防避讓、主動避讓、提前避讓”的防災原則。堅持從“點上被動防范”到“面上主動預防”的轉變,在全國率先啟動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程,解除了11萬分散農戶的災害隱患問題。堅持不斷完善獨具四川特色的系統防災體系,構建了政府強勢介入和領導下的群專結合動態發現機制、扎根基層的群測群防機制、部門協作的及早預警機制、提前撤離的主動預防避讓機制、長效治災的工程治理機制等一整套防災減災制度。
在防災項目實施過程中,地環處在全國最早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省級防災項目管理體系。創新性地出臺了避險場所建設、重點小流域和重點場鎮綜合治理等項目實施指導意見。在預算定額標準方面,制定了《四川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概(預)算定額》,成為全國首部系統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專用定額。
2011年以來,在地環處的主導下,四川省累計實施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3000處,發揮了重大的防災減災作用。2008年以來,全省實現地質災害成功避險903起,避免了11萬人因災死傷,四川省地質災害成功避險次數、成功避險人數和成功避險率創下全國之最。
“從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一旦出現黃色預警,地環處的同志就會在第一時間奔赴危險地區,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避險搬遷安置點、群測群防監測點、應急避險場所、應急物資儲備倉庫、汛期值班值守情況等進行實地重點督查。”蔣俊說。
如今,在北川,曾經威脅老縣城的魏家溝泥石流已經穩定,泥石流攔擋壩成為連接曲山鎮與禹里鄉等地的重要通道;在清平,文家溝泥石流堆積體被削坡平整成梯田形狀;在寶興冷木溝,8道攔沙壩自下而上地串起整條冷木溝,2.7公里的柏油路順著溝道依山而建,道路兩旁綠樹成蔭。
根據《四川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方案(2014~2018年)》,2018年前,四川省將對12萬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戶實行避讓搬遷;治理重大地質災害896處,排危除險6071處,實施重點場鎮、典型小流域綜合治理11處;開展縣域地質災害詳查155個縣;建立地質災害專職監測隊伍,覆蓋全省4.1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勝非為難,持之為難。地質環境工作永遠沒有休止符。”蔣俊說。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地環處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一份莊嚴而崇高的使命。他們將始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加掛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共有公務員7名。
地環處主要工作包括:組織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構建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承擔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工程治理,對受威脅群眾開展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對干旱缺水地區和地方病區開展打井找水,解決旱區和病區群眾飲水困難;組織全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組織開展地質遺跡保護工作,構建世界、國家、省三級地質公園體系,促進旅游產業發展。
11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強醫療廢物綜合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情況。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介紹,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垃圾分類工作做的卓有成效的城市,通過推動......
四川省國土廳地環處帶領地方保護生態、防災減災,獲中華寶鋼環境獎讓群眾有個安穩的家圖為四川省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新虹口場鎮。9月19日晚上9時,四川省地質災害應急會商室里燈火通明。攀枝花正經歷......
四川省國土廳地環處帶領地方保護生態、防災減災,獲中華寶鋼環境獎讓群眾有個安穩的家圖為四川省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新虹口場鎮。9月19日晚上9時,四川省地質災害應急會商室里燈火通明。攀枝花正經歷......
天津市日前出臺《天津市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考核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規定,綜合評定結果將作為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有關部門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專項資金分配重要依據。按照《方案》,考核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