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2016年的進口不合格食品化妝品名單中,不合格的進口巴氏殺菌乳全部來自澳大利亞。
中國對境外乳制品企業的監管,更多還是在產品進口環節,對生產環節還無法直接監管。
方興未艾的澳大利亞乳制品對華出口,陡生了不確定性。
2016年11月4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認監委)官網更新了境外乳制品企業在華注冊名單,澳大利亞的兩家百年乳企——Viplus Dairy(維愛佳乳業)和Camperdown Dairy(坎珀乳業),痛失在華銷售的資質。
在這張名單上,維愛佳乳業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全脂乳粉、部分脫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等,統統被暫停進入中國市場;而坎珀乳業的產品,則涉及巴氏殺菌乳、發酵乳、稀奶油等乳制品。
不過,在1號店、天貓等電商平臺,維愛佳乳業的產品依然有售。
“對于資格暫停日期之前生產的產品,依然可受理報檢。”認監委注冊管理部在回復消費者疑問時稱,檢驗檢疫機構對可受理報檢的相關產品將按生產日期進行抽樣,并開展標準規定的全項目檢測。
不過截至發稿,對于維愛佳乳業被暫停注冊資格,認監委并沒有給出具體原因。
倒是澳大利亞政府表示了異議。“維愛佳乳業的生產程序符合所有必要的安全和質量標準,我們要求取消對于該企業暫停注冊的決定。”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復中,澳大利亞農業部新聞發言人文森特表示。
“澳官方審查 遭受質疑”
盡管在中國市場并非一線品牌,但維愛佳乳業在華銷售的奶粉品牌數量繁多,包括維愛佳、安樂寶、坦圖、澳勵娃、麥凱瑞等近十個品牌,其中多個品牌在天貓、1號店等電商平臺有售。
此前曾有消息稱,在中國市場銷量可觀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貝拉米,維愛佳乳業也是其重要的采購商之一。不過,貝拉米中國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問詢時否認了這一點。
公開資料顯示,維愛佳乳業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是澳大利亞最早從事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研發的乳企之一。工廠先后被評選為澳洲乳制品銷售冠軍。
叫停產品在華銷售,并非澳方主動之舉。澳大利亞農業部新聞發言人文森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11月4日,該部收到中國認監委的投訴,點名要求監管部門對維愛佳乳業出口中國的乳制品進行檢查。
不過在審查后,澳大利亞農業部明確表示,公司的產品符合中澳兩國的食品安全標準。“我們已經向中國認監委申明了這一點,要求取消對維愛佳產品暫停注冊的規定,重新恢復乳制品對華銷售。”
南方周末記者向中國認監委發函詢問原因。截至發稿,未得到回復。
多位資深乳業人士分析,產品在報關檢測時發現不合格,或是申請企業的資質、流通環節存在不合規,都可引發被暫停注冊;而如果產品在中國被檢測出食品安全問題,同樣也會被叫停。
“根據我了解到的情況,維愛佳工廠的生產環境存在問題。”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他還提到,暫停注冊資格與去年該公司銷售“過期”基粉(尚未添加營養素,或是還需添加其他成分的半成品奶粉)也有關系。
2015年11月,澳大利亞農業部接到維愛佳乳業內部人員的舉報:工廠在銷往中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中,使用了過期的基粉。這批基粉的最佳使用日期應為2014年末和2015年初——也就是說,基粉已過期近一年。
這名內部的舉報者稱,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嚴禁使用超過保存期限的產品來生產食品,對于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管理也愈發嚴格。因此,在被管理層指示使用過期基粉后,“工人們做出了對抗行動”。
但隨后,事件的進展讓工人們震驚——他們被出示了一份由基粉供應商、新西蘭Synlait乳業代表簽署的證書,該證書延長了基粉的保存期限。
有意思的是,按照官網描述,維愛佳圖拉乳制品廠坐落在威爾遜岬國家公園附近的天然牧場區,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牛兒滿地,“嬰幼兒配方奶粉只選用當地最純凈的吉普斯蘭天然牧場奶源。”
2014年3月,澳大利亞全國性報紙《周末澳大利亞人》的記者造訪工廠,卻發現“偌大的廠區幾近荒廢,只有零星幾個工人,壓根沒見到一頭奶牛”。
不過,在“過期”基粉風波中,主管食品安全的澳大利亞農業部,還是對審計和監視的結果滿意,“維愛佳的生產流程和記錄存檔通過了審計和許可。我們給出了一些推薦性的意見,得到了該公司的采納。”
“澳大利亞官方的審查遭受質疑,認監委對此并不確信。”宋亮分析。
維愛佳乳業未正面回應。但公司首席運營官彼得·坎寧漢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11月7日,澳大利亞農業部結束了對公司的審查,未發現產品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將配合任何調查,為消費者供應高標準、高質量的奶粉。”
霉菌超標,頻上“黑榜”
一邊是暫停企業在華注冊資格,另一方則反復強調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在中澳雙邊乳制品貿易中,這樣的“嘴仗”似曾相識。
在認監委11月4日公布的榜單中,澳大利亞百年乳企“坎珀乳業”,同樣遭遇了取消對華注冊資質的尷尬。
坎珀乳業是被中國政府認證能夠就鮮奶快速清關的兩家澳大利亞公司之一,從牧場到中國零售貨架,只需7天時間。正因為此,2015年,澳大利亞乳企Australian Dairy Farms (ADF)曾宣布,要以1100萬澳元收購坎珀乳業。
“雖然量還不大,但潛力無窮。”ADF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采訪時表示。當時,坎珀乳業每年生產1500萬升牛奶,并設定了要增產到5000萬升的目標。
坎珀乳業漸為國內消費者所知,始于2016年8月被國家認監委“點名”——在當時質檢總局公布的進境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中,坎珀乳業的產品多次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超標。
“上榜”產品涉及澳蘭吉小鎮部分脫脂巴氏殺菌乳、澳斯淳全脂巴氏殺菌乳、澳洲農場減脂草莓味發酵乳、早安六點減脂混合莓果味發酵乳。除了霉菌超標,不合格的原因還包括超過保質期、標簽不合格。
8月26日,國家認監委約談澳大利亞駐華使館,通報上述情況。同時,為了充分評估并管控澳大利亞輸華巴氏殺菌乳企業生產過程及轉運冷鏈風險,國家認監委要求澳大利亞主管當局以及41家已注冊的巴氏殺菌乳企業,限期提交相關技術性證明資料,并將全面加強對澳大利亞乳品生產企業的后續監管,督促其持續滿足注冊要求。
“暫停對華貿易的決定是夸大其詞。”坎珀乳業首席運營官彼得·斯基恩堅持認為,公司的任何產品都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按照他的說法,公司對華出口的巴氏殺菌乳是出售給一家進口商,交接后公司就難以控制諸如冷鏈、運輸等問題。因此,乳制品一旦離開澳大利亞,“其冷鏈、保質期不應該由坎珀乳業負責。”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澳大利亞農業部新聞發言人喬伊斯·巴內比的支持,“坎珀乳業被暫停注冊資格,與牛奶本身的質量無關。”
不過在業界人士看來,這樣的說法純屬推卸責任——按照慣例,進口巴氏奶的冷鏈物流貿易由出口商負責。國家質檢總局檢測不合格意味著,巴氏奶出廠后的冷鏈全無保障。
問題頻發非偶然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以來,在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進口不合格食品化妝品名單中,不合格的進口巴氏殺菌乳全部來自澳大利亞。
資深乳業分析師、中國乳業俱樂部發起人雷永軍曾表示,巴氏奶的保質期非常短,加之并不像常溫奶那樣進行徹底殺菌,受運輸過程中溫度和搬運等因素影響,很容易出現問題,“包裝不嚴密,甚至成品后在陽光下暴露過長時間,都會導致產品變質。”
不過,在原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看來,澳大利亞乳制品問題頻發絕非偶然。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的五年內,澳大利亞乳制品對華出口增速高達29.8%。僅2015年-2016年,澳大利亞對華乳制品的出口量就達到8.89萬噸,中國成了澳大利亞乳企除本土外最大的乳制品市場。
“澳洲乳制品大規模出口中國,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市場流通環節的規律還沒有摸透,怎么可能不出問題?”王丁棉說。
目前,中國對境外乳制品企業的監管,更多還是在產品進口環節,對生產環節還無法直接監管。澳大利亞不少乳制品企業代工品牌眾多,生產完一個品牌的產品后,需要徹底清洗加工設備才能繼續生產另一個品牌,“哪怕留下一點奶銹,也可能培養細菌。”王丁棉分析,坎珀乳業多批次產品菌群超標,不排除這個原因。
“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中國,基數大了,難免會出現問題。”宋亮說,問題奶的頻現,與中國抬高門檻、加強監管也密不可分。
2016年5月,國務院發布《2016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加強全過程風險防控,突出重點問題綜合整治。該工作安排尤其提出,要持續加大對嬰幼兒配方乳粉和乳制品等重點產品的監控。“稍微覺得有不好的苗頭,監管部門馬上按暫停鍵。”宋亮說。
廉價進口奶涌入
澳大利亞產牛奶頻曝食品安全問題,也讓進口牛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隨著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監管的收緊,越來越多的貿易商看好進口液態奶,進口液態奶正成為一股獨立的力量,低價攻入中國市場。
海關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8月,國內累計進口液態奶42.3萬噸,同比增長63.4%,幾乎追平去年進口總量,預計今年的總量或將超過70萬噸。
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發現,1號店、京東等多家電商平臺上的進口牛奶品牌均達到近百個。和國產普通純牛奶相比,它們的價格持平甚至更低——以京東超市的蒙牛和德國Aria愛氏晨曦兩款全脂牛奶的價格為例,蒙牛250ml×12的價格為43.2元,后者1L×12的價格為99元。愛氏晨曦的價格遠低于蒙牛。
低廉的價格,并不代表進口牛奶虧本賣。由于國際奶價較低,國外生鮮乳在當地的出廠價多在2元/公斤左右,即便加上增值稅、進口關稅等一系列費用,進口奶的完稅價格約在6-8元/公斤。目前,進口牛奶主要依靠線上渠道銷售,流通成本較傳統渠道更低,這也讓它們的價格空間更大。
大量進口液態奶的涌入,讓業內人士憂慮。
在過去,液態奶尤其是巴氏奶,因為保質期短、對儲存的條件要求高,一直被視為本土奶業對抗進口品牌的最后防線。但顯而易見的是,繼大包粉和小包裝嬰幼兒配方奶粉后,液態奶市場也正在被打開。“洋牛奶全面進攻中國市場,‘狼’真的來了。”王丁棉感嘆。
廉價進口牛奶的涌入,也被認為是引發國內原奶危機的原因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企人士介紹,一直以來,我國乳制品加工企業存在“國內生鮮奶”和“進口乳制品”兩個池子,兩個池子互通,乳企可以根據政策和市場環境隨時調用。
2013年8月的“恒天然肉毒桿菌風波”,導致新西蘭進口奶粉受限,一度瘋狂進口的國內乳企感到驚慌,于是轉向另一個池子搶奶,“奶荒”隨之出現;而2014年初恢復新西蘭奶粉進口后,國內的池子就顯得有點多余了。
“國內原奶價格連連下跌,收購平均價從4.26元/公斤跌到了3.39元/公斤,部分地區的收奶價格甚至低過瓶裝礦泉水,倒奶殺牛的現象隨之出現。”上述乳企人士說。
2016年上半年,沖擊從中小養殖戶波及了國內大型原奶企業。西部牧業、原生泰牧業等主要原奶上市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國內最大的原料奶供應商現代牧業的2016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虧損5.6億元,為2010年上市以來首次。
不過好消息是,國內奶業有了開始復蘇的跡象。一位參加了10月底農業部奶業發展座談會的地方乳協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內的生鮮乳收購價格開始企穩反彈,9月的平均收購價格為3.48元/公斤,同比上漲了2.1%,預計奶價還會繼續回暖。
在上述乳協人士看來,由于成本更低,加之“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任度較低,進口乳制品的大量涌入幾乎已成定局。“不過,最壞的時刻似乎已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