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多個超市活魚下架的消息經媒體報道之后,引起廣泛關注。北京地區許多消費者表示跟自己的觀察一致,然而卻搞不清下架原因。一時傳言紛起:超市檢修魚缸、活魚被喂了孔雀石綠,甚至還有“小道消息”有模有樣地說因為水體污染導致淡水魚污染。
11月23日晚間,北京市食藥監局辟謠稱,水體污染的網絡傳聞不可信,部分超市活魚下架屬企業自主行為,北京從未統一下達停止銷售淡水活魚的通知。而且北京的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高達九成。
然而多家超市不約而同下架活魚的事實,還是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疑問。有一則報道對此給出了某種“解釋”,有媒體從國家食藥監總局權威人士處獲悉,這與國家食藥監局水產品專項檢查消息泄露、導致經營者逃避檢查有關。11月17日,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發出十個城市水產品專項檢查通知。此后食品監管二司準備到北京市場抽檢,消息透露出去,造成市場上所有水產品“退市”。
這則消息是否為真,還是需要權威部門確認,大家沒有必要捕風捉影,杯弓蛇影。但是,這個現象值得認真對待,一兩句傳言,幾個超市對于活魚下架,就引發了一場輿論風波。事件至少說明,公眾對于食品安全還是存在一定焦慮,驚不起一些風浪,監管部門應該以最強的監管回應這種關切。
其實到了今天,監管之網已經越織越密,食品安全在總體上還是有保障的。關鍵時刻還是要相信權威部門披露的信息,不要輕信謠言。但是,食品安全無小事,正因為公眾在這方面心理比較敏感。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對輿論保持密切的關注,回應越及時、越有針對性,越能在謠言壯大之前將其撲滅。
活魚下架事件,首先應該由食藥部門查明抽檢信息有沒有存在泄露問題。目前,北京市食藥監局表示,所有抽檢工作都是依據監督抽檢有關規范流程開展的,不存在保密或泄密問題。但是,傳言的源頭到底是什么?應該調查明白,不應該聽之任之。
而且,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官網公布的文件也顯示,近日,將對北京等12城開展水產品檢查摸排隱患,開展經營環節重點水產品專項檢查。顯然,國家食藥監部門的抽檢的確就是要進行的。如果真是經營者集體“避風頭”,說明他們對魚的質量也沒底,明明各種忽悠,到了抽檢的時候就心虛了。試想,知道了第二天要考試,就裝病賴在家里,逃避考試,這種學生的成績能讓人放心嗎?這無疑會加深消費者的不信任心理。這就要求監管者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進行監管,解開消費者心中的疙瘩。
商家應該明白一個常識,“逃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國家食藥監部門的例行檢查、抽查勢必成為剛性制度,讓商家不能有僥幸心理,別指望能“避風頭”。事實上,當監管力步步加強,市場上難免產生一些小紛擾,因為舊平衡被打破了。當最嚴監管成為一種常態,各市場主體有了穩定的預期,謠言也就沒有了滋生的土壤,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感知才會上一個臺階。
這出“活魚去哪兒了”的荒誕劇,可能有很多烏龍成分,其實質還是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焦慮,以及一些商家對自己產品缺乏信心,這需要政府用最強的監管來回應公眾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