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帶來的核泄漏危機尚未過去,被海嘯沖走的殘骸和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又給環境帶來新一輪考驗。據有關報道,日本強震引發的海嘯將房屋、汽車和各種殘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長約111公里的“垃圾島”。目前,由房屋、汽車等殘骸組成的大片的垃圾島正在往美國西岸漂流,可能傷害海面船只,影響太平洋航線。專家估計,這堆漂浮的海嘯殘骸兩年內會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國西岸。
此外,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研究員中野政尚推測說,福島第一核電站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隨海流5年后可到達北美,10年后到達亞洲東部,30年后幾乎擴散至整個太平洋。不過,即使目前核電站內尚存的2萬噸高放射性污水也全部泄漏入海,其擴散區域的放射性活性在1年后也將被稀釋到每升不足1貝克勒爾,10年后將不足0.1貝克勒爾,對人體不會造成影響。
日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青山道夫則表示,盡管隨著時間推移和海水傳播,放射性物質濃度會變得非常低,但按照現在的技術條件,放射性物質一旦泄漏便很難回收,因此有必要加強監測,關注其是否會經食物鏈在生物體內積聚
8月24日,日本不顧全世界的反對,一意孤行將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對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由于人們對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的食品安全熱烈關注,2023年2月初日本福島鱸魚中放射性元素銫137......
15日至16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成員部長級會議在新西蘭奧克蘭舉行。隨著英國商務和貿易大臣凱米·巴德諾赫于16日在奧克蘭正式簽署CPTPP,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針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大島堅一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放射性物質不同于普通危險化學物質,采用化學處理難以將其去除;同時,關于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生態系統等的長期影響,人類還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林間團隊聯合國際多位科學家,對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區域下方的地幔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北京時間2023年3月3日,加拿大化學會、美國化學會、日本化學會、中國化學會、韓國化學會、新西蘭化學會、澳大利亞皇家化學會在線上聯合舉辦2025年環太平洋化學大會(PACIFICHEM2025)簽約儀......
熱帶西太平洋表層/次表層環流示意圖與ADCP 潛標位置。北赤道流/潛流 (NEC/NEUC), 棉蘭老流/潛流 (MC/MUC), 黑潮 (......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15日稱,在對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用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實施凈化后,鍶90的活度約為國家標準值的3倍。但因在之后的檢測中低于標準值,東電認為只是暫時現象,尚不......
海洋清理組織的塑料研究,對001B系統在太平洋垃圾帶捕獲的物品進行分析,根據語言和國家代碼來尋找關于來源的線索。圖片來自海洋清理組織 &nbs......
5月26日9時許,遠望3號船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太平洋執行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3號船今年首次出航。據介紹,針對航行時間長、任務密度高、節奏轉換快、測量海域氣象多變等情況,他們扎實有效地開......
3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組織召開了由該所研究員王春在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洋際相互作用對太平洋海洋災害的影響及其機理”項目啟動會。與會專家對該項目的意義、目標、總體技術路線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