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婷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GCP中心
在新藥研發過程中,需要大量患者參加臨床試驗用以證明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從全球的數據看,大約70%以上的新藥受試者都是歐美國家的病人,不到10%的受試者是中國的患者。
試驗參與度低
盡管我們國家在人口上占世界最大比例,但在新藥試驗中占比非常小。對上市新藥做出最大貢獻的是歐美國家的受試者,新藥在歐美國家最早上市,患者也是他們最先受益,同時歐美的疾病治療水平也隨之提高。
以腫瘤新藥臨床試驗為例,據Cortellis臨床試驗數據報道,2011~2015年期間,我國共參加新藥臨床試驗的人數平均35.6萬人/年;其中腫瘤新藥臨床試驗1589項,參加人數平均7萬人/年。2015年全年我國約有癌癥確診人數430萬人(參照全國腫瘤防治辦公室的數據),腫瘤新藥臨床受試者7.4萬人;因此我國參加試驗的人數約為1.7%。
對比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每年有2000多項的臨床試驗在進行,腫瘤專科醫院M.D.Anderson 每年也有1200項以上的試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今年開展的臨床研究約500項,因此從數量上看我們與美國還有一定的距離。
美國的臨床研究數量盡管很多大,但據2016年的數據顯示,在美國能夠參加臨床研究的癌癥受試患者約為16.5萬人,僅占當年全美部腫瘤患者的5%左右。
從上述數據不難可以看出,相比中國,美國的臨床試驗數量更多,患者參與比例也更高。但就總的患病人群來說,參加臨床試驗的癌癥患者比例并不高,而中國則更低。美國有大量的臨床試驗,而且很多醫療中心或大學都將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公布在網上,患者可以從期別、病種等途徑尋找適合自己的新藥試驗,盡管如此,患者能夠參與的程度并不高。
招募渠道需擴展
我國目前大部分醫療中心都沒有建立臨床試驗信息庫,患者無法從醫院的官網上得到新藥試驗的信息,醫院之間更沒有彼此連接的臨床研究信息網可以綜合報道此類進展。患者得以參加新藥試驗的機會還是傳統的就診方式:即親自來到這些大的臨床研究醫院看病,在醫院的走廊里,候診大廳患者可以看到很多招募廣告貼在墻上或宣傳欄中,來醫院看病的患者可以從這些招募信息了解新藥試驗的情況并有機會參與其中。由于僅限于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患者則很少有這種機會。
近2年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宣傳有所增加,但朋友圈的信息畢竟有限制,對于患者可及的平臺似乎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
2016年1月,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了攻克癌癥的“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在專家組制定的計劃中為癌癥患者提供可及的新藥臨床試驗信息平臺便是主要的問題之一,美國計劃在5年之內盡快建立全國聯網的信息系統,要讓更多的患者能夠癌癥患者能夠參加到新藥試驗中。
我國面臨同樣的問題,大部分新藥臨床試驗開展的信息傳播途徑不是很規范、很通暢,所以很多患者不知有何種適合他們的新藥正在進行招募,他們失去了使用新藥的機會,而這些新藥有可能會使他們延長生命。
生態環境待建立
60多年前,我國民眾的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到今天已經翻了一番。在很多地區的人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0歲以上。充分證明了現在的醫療條件好了,治療慢性病的藥物多了,老百姓可以通過醫療保健延長生存了。如果沒有現在琳瑯滿目的藥品,我國的診療醫學水平又何以得以提高?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藥物臨床試驗領域已有長足的進步,我國國民意識也逐漸增強,但出于科學探索參與新藥臨床研究的風氣日減,近期甚至出現抹黑這一領域的論調,令筆者在內的從事多年臨床試驗科研工作的學者和監管者痛心疾首。這與我國臨床試驗整體生態環境尚未完全形成,臨床研究機構依然重視不高,研究質量屢屢遭受質疑以及民眾和輿論缺乏對臨床試驗的了解不無關系。
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政府會更加重視新藥臨床試驗問題,完善各項法規建設;醫療機構對臨床試驗整體質量把控和風險責任意識越發加強,患者得以早日獲得醫藥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全球人民的健康同步;我們的民眾和輿論也會更加理性和正向的接受和宣傳新藥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環——藥物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