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1-23 12:12 原文鏈接: “中國科技史家的使命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6年12月24~26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下簡稱科學史所)在北京舉辦了中國科技史家的使命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以紀念研究所成立60周年。科學史所是國內唯一的多學科和綜合性的科技史專業研究機構,也是國際上的三大科技史研究機構之一,為我國科技史學科的創建和發展、學術傳統的塑造做出了突出貢獻。此次研討會規模大、層次高、綜合性強,促進了學術交流,增強了同道們的使命感,取得了圓滿成功。

    規模大、層次高

    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4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博物館、出版社等單位20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其中110余位學者為教授或研究員,可謂勝友如云、規模空前。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新竹清華大學教授黃一農,有90歲的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范岱年,有87歲的技術史家席龍飛和81歲的科學史家董光璧,還有不到30歲的博士生,稱得上四世同堂。

    在開幕式上,吳文俊院士、干福熹院士和李學勤教授以視頻形式祝賀科學史所創建60周年,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李文林、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研究員到會致辭。科學史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常青院士、黃一農院士、范岱年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分別作了題為《把握時代脈搏,開拓學術新境&mdash;&mdash;自然科學史研究所60年之發展》《對中國建筑史研究領域的拓展探索》《e考據與科技史研究:以〈紅樓夢〉中的戥子為例》《〈自然辯證法通訊〉與科學技術史》《科學史泰斗席澤宗院士的學術貢獻》等大會報告。

    研討會的73個報告涉及面廣,除了回顧前賢的報告外,其余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科相關理論或有關學科建設方面的,比如科學編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方法論與科技典籍整理等;另一部分包括科學史、技術史、醫學史、文化遺產、科學社會史和科學哲學等,幾乎涵蓋了科技史研究的所有領域,可謂古今貫通、中西交融。

    憶往昔、念先賢

    在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的倡議下,1957年元旦,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成立,數學史家李儼任主任,同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第二年創辦了以數學史家錢寶琮擔任主編的《科學史集刊》,開創了我國的科技史事業。1975年,研究室擴建為研究所,延續至今。60年來,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所的科技史家與兄弟單位的同道們共同探索科技史的研究方法,拓展科技史的研究領域,培養、壯大了科技史的研究隊伍,形成了學科的研究規范。不少與會者強調科學史所是我國科技史研究的國家隊、大本營和火車頭,是學術研究的綠洲。從這個研究所走出了我國第一位科學史博士學位獲得者王渝生、我國高校第一個科學史系創建者江曉原、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常青。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值研究所成立60年之際,全國的科技史研究單位的學術帶頭人們就老一輩學術遺產的繼承與優良學風的弘揚作了專題報告。科學史所副所長韓琦、清華大學教授馮立昇、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王思明、科學史所研究員華覺明、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胡化凱、錢寶琮之孫錢永紅先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潛偉、上海交大教授紀志剛、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郭世榮、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廣西民族大學教授萬輔彬、華南農大教授倪根金等紛紛緬懷了竺可楨、李儼、劉仙洲、梁思成、萬國鼎、王振鐸、錢臨照、錢寶琮、席澤宗、嚴敦杰、李迪、許良英、梁家勉等老一代科技史家&ldquo;開辟草萊&rdquo;的卓越貢獻。戴念祖、王渝生、羅見今、董曉萍、呂娟等教授回顧了科技史學科發展的里程碑工作或跨學科合作的歷程。

    明使命、謀發展

    國內科技史學科的所有博士培養單位和絕大多數碩士培養單位的學術帶頭人交流了研究心得,并且一起謀劃學科發展。席龍飛、董光璧、郭書春、李醒民、李兆華、羅桂環、高策、張大慶、趙豐、楊小明、馮錦榮、林聰益等專家作了專題學術報告,關曉武、張九辰、田淼、劉益東、孫顯斌、韓毅等報告了科學史所的若干科研方向的情況,這些都體現了科技史學者實踐學術使命的新進展。

    會議期間還舉行了學科建設沙龍,分享各單位的工作經驗,凝練共識。大家認為科技史機構首先要練好內功,發揮自己的學術優勢和特色;適應所處的環境,比如為自己所在的大學做事爭光,為學生開通識課,打造精品課和優秀教材,贏得單位和社會的支持;其次,適當擴展學科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如與科技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科技哲學、科學傳播、科技政策等相結合,服務社會,提升影響力,爭取更多的發展機遇。面對學科點減少等挑戰,大家一致認為,科技史界應當團結協作,單位之間互助共贏,交流信息,共同組織科研項目,加緊培養青年人才,加快國際化步伐,并且希望科學史所繼續發揮帶頭作用。與會者們贊成每年召開一次全國科技史機構的聯席會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