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兵(前排中)和他的科研團隊。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
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在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偏離被稱為“晶體缺陷”。
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院長任曉兵團隊用一項歷時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缺陷,能夠讓材料更智能。
這個“基于晶體缺陷調控的鐵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應”項目,剛剛摘得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人類社會正在高速進入智能時代,智能材料正是實現各種智能化功能的基礎和載體,我們研究的就是其中的鐵性智能材料。”任曉兵介紹說。
鐵性智能材料是高技術、國防等重要領域所需的核心材料之一,主要包括三類:對溫度、力產生響應的形狀記憶合金,對電、溫度產生響應的鐵電壓電材料,對磁產生響應的鐵磁材料。智能時代對鐵性智能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大幅提高其性能?任曉兵團隊從晶體缺陷入手,突破了這一基礎性熱點難題的研究瓶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材料科學就是缺陷的科學。”任曉兵團隊發現,在材料中摻入合適的缺陷,可能會帶來戲劇性的性能變化。盡管晶體的晶格產生了不完美,但這種不完美卻使得某些功能產生了質的飛躍。
早在20年前研究金屬形狀記憶合金時,任曉兵就發現金屬橡皮彈性效應的背后是一種新奇的物理機制在起作用,這恰好就是由于缺陷引起的。他預測,這個原理的應用范圍應不僅是金屬,也許會在另一類材料中出現類似的效應,但是會有新特點。2002年,任曉兵回到母校西安交通大學擔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后,就開始將這一原理應用于鐵電壓電材料研究。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團隊提出了調控鐵電材料性能的點缺陷短程有序對稱性原理,闡明了60年來鐵電領域的難題——鐵電材料時效現象的微觀機理。團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40倍于傳統電致應變的巨大可回復電致應變效應,為大幅度提高鐵電材料的電致應變性能提供了新思路。《自然-材料》雜志上有文章這樣評價:“這種材料在使用50年后, 最近才發現這一可能導致其全新應用的奇異鐵電和壓電應變性能。”
“壓電陶瓷之王”鋯鈦酸鉛陶瓷是在全世界使用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核心壓電材料,壓電性能優異,但是對人體和環境十分有害。能否找到一種與之相媲美的無鉛壓電材料?團隊系統對比了有鉛、無鉛兩種材料的相圖發現,有鉛材料擁有三相點,而無鉛材料則沒有。如果能夠通過缺陷調控設計出這個特點,無鉛材料也有可能達到有鉛材料的高性能。團隊通過摻雜缺陷“逼迫”材料處于“騎墻”狀態,對外場環境高度敏感,性能也因此大大提升。
團隊提出這一通過晶體點缺陷濃度來調控鐵性智能材料性能的準同型相界理論,并且在無鉛壓電材料中發現了壓電系數超過鋯鈦酸鉛的大壓電效應。《自然-材料》與《亞洲材料》專題評論稱“該發現突破了無鉛壓電材料性能低的制約”,“為高性能無鉛壓電材料的開發開辟了新方向”。
在形狀記憶合金領域,微型器件越做越小,從微米逐漸往納米尺度縮小,但材料賴以生存的相變到一定尺寸時就沒有了,功能性隨之出現很大問題。研發微納米尺度下同樣具有超彈性的合金成為急迫需求。團隊借助分子動力學原理,利用晶體的面缺陷調控材料性能,使之在納米尺度下依然實現了超彈性。
團隊發現了這一通過晶體面缺陷調控鐵性智能材料序參量所產生的疇結構轉變與可逆孿晶變形效應,闡明了制約鐵電存儲器應用的膜厚效應和形狀記憶合金領域長達半世紀的難題——NiTi體系的多步相變的起源;還提出了“納米彈簧”新概念,發現金屬納米線高達30%的零滯后超彈性形變,為開發高性能微納器件提供了新思路。《亞洲材料》的專題評論稱:“該發現與傳統機制完全不同”,“將導致納米材料其它新功能的出現”,“是近年來收集瞬時機械能的突破性工作之一”。
“基礎研究非常考驗思維和視角”,任曉兵說,“很多東西以前在亂碼里,只要找到頭緒,就可以將其展現出來,我們的優勢就是跨學科。”這三類鐵性智能材料很多時候是物理學家、金屬學家、陶瓷學家分頭在研究,而這個由來自前沿院、材料學院、理學院和電氣學院師生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三類材料在物理上是高度平行的,并在其中平行性、類似性的空白地帶挖掘到隱藏的機遇和價值。
該項目20篇核心論文發表在《自然-材料》《物理評論快報》和《納米快報》等國際一流期刊上,被來自57個國家836個研究機構的作者在268種期刊廣泛引用,其中SCI他引1710余次,8篇代表論文SCI他引1370余次;做國際會議大會報告與邀請報告30次,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學術影響。2篇代表性論文入選ESI數據庫高被引論文,其中1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研究成果4次被國外頂級期刊專題正面評論,并被編入兩部美國科學家編寫的學術專著;獲得了美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等該領域國際權威學者和同行的高度評價。部分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團隊中的青年師生也在項目的錘煉下不斷成長:一名青年教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兩名教師獲得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一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百優博士論文提名。
“這只是新的開始,我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有意思的發現。”對于未來,任曉兵充滿信心。
近日,東南大學智能材料研究院、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楊洪課題組在光控軟驅動器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拓撲學設計與液晶彈性體材料相結合,開發了一種具有多模態、自維持、可調諧運動的軟驅動器。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雷與研究員王京霞,在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Janus結構與溶劑/熱/光協同促進的液相超級光驅動器》......
針對特定的刺激可產生熒光轉變行為的熒光材料又被稱為熒光智能材料,在防偽技術、智能器件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相對于光、壓力、化學刺激等,熱刺激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實現,因此基于熱刺激的智能材料的開發在......
工程生物材料的性質開發新穎的工程化平臺的潛力巨大,這些平臺可結合生物學用于編程先進材料生產。這樣的系統將具有自主性,自適應性和自我修復特性,將被設計為具有跨多個尺度的具有物理化學或機械性質材料。近日,......
任曉兵(前排中)和他的科研團隊。西安交通大學供圖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在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偏離被......
任曉兵(前排中)和他的科研團隊。西安交通大學供圖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在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偏離被......
任曉兵(前排中)和他的科研團隊。西安交通大學供圖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在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偏離被......
記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西安交大任曉兵團隊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
記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西安交大任曉兵團隊生活中,“缺陷”在所難免,構成世間萬物基礎的材料也是如此。一個理想狀態的晶體,原子按照一定次序嚴格處在格點上,但實際中晶格往往會發生偏離,這種......
磁相變材料是一類兼具晶體結構相變和磁性相變特征的智能材料,該材料通過環境條件進行感知、傳感、響應,是制造傳感器和驅動器的關鍵核心材料,是物聯網時代連接信息流與人之間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近期,在北京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