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市長蔡奇表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實際上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調結構、轉方式,就是騰籠換鳥,就是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就是改善人居環境,就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地履行作為國家首都的職責。以功能疏解的“減法”,換取經濟結構跟空間結構優化的“加法”,不失為一條減量發展、提質增效的新路子。
事實上,北京市近年來一直在通過推進工業企業外遷等方式“做減法”,以緩解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為改善環境質量奠定基礎。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必然帶動傳統企業遷出,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一般而言,傳統產業污染排放大、經濟效益不高。這類企業的遷出,一方面削減了工業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為高新技術等污染排放少、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環境質量的改善,又有助于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進駐,為產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非首都職能的疏解也有助于加速人口的合理布局,減輕人口過度集中對資源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壓力,使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容量相協調。一段時期以來,資源的過度集中,導致人口大量涌入北京,給本地區本就不高的環境容量帶來較大壓力。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2172.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8%,而北京市國土面積卻僅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0.17%。
不能不說,人口過度集中—能源消費需求過量增長—產業無序擴張—污染物排放量增長過快,這個鏈條,是造成空氣質量惡化、污染天氣頻發的原因之一。北京市在疏解上做文章,在騰出發展空間的同時,也騰出了首都更易于人們生活的生存空間。
近年來,北京堅持多措并舉,在機動車控制、淘汰“黃標車”、加強散煤治理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降低污染物排放。可以說,非首都職能的疏解在改善大氣環境的同時實現了經濟轉型發展,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融為有機整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大氣污染成因復雜,氣象條件、人為因素都會對污染天氣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然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活動超過了環境容量極限,打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因此,治理大氣污染,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僅僅采取單一手段,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大氣環境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改善。只要綜合考慮地方實際,抓住治理關鍵并持續發力,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夠取得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