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后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云、美國合作導師Lisa Tauxe等,對采自山東、遼寧、吉林、浙江、河北等中國東部地區的考古樣品開展了詳細的古強度研究,建立了第一條東亞全新世地磁場強度變化參考曲線,可用于該區域考古定年。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地磁場是認識地球深部過程的窗口。考古磁學通過對古遺存進行研究,獲得全新世以來地磁場方向和強度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精細變化信息,在完善地磁場模型、探索地球動力學過程、考古遺址定年和探討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變化相關性等方面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對東亞地區全新世以來地磁場演化規律的認識非常有限。
此次發現的考古樣品共75塊,其類型包括陶瓷碎片、磚、燒土、爐渣等,時代涵蓋從大汶口文化時期到元代的近6000年,研究人員最終篩選出21個可靠結果。新記錄的地磁場強度值變化范圍為15~86μT,對應的地磁場虛偶極矩變化范圍從27~166 ZAm2,與中國中心位置現代地磁場強度相比,新結果記錄的地磁場最低值只有現代場的1/3,而最高值達現代場的1.5倍。研究記錄到的2200 BCE—1300 BCE之間地磁場強度從全新世范圍內的極低值升高到極高值的極端變化,具有重要的地球動力學指示意義。
一種利用材料的內在物理特性來大幅減少能源使用的類腦計算形式,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在《自然·材料》雜志上發表的這項新研究中,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小組使用手性(扭曲)磁體作為計算介質,發現通......
對于月球表面磁場的探測,起源于50多年前的阿波羅任務。自1969年11月降落在月球風暴洋的阿波羅12號開始,阿波羅14號、阿波羅15號以及阿波羅16號均開展了月表磁場測量,探測到不同著陸點表面磁場的磁......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后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云、美國合作導師LisaTauxe等,對采自山東、遼寧、吉林、浙江、河北......
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強度發生變動是由于極地冰蓋增減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出現變化造成的。這將有助于研究氣候變化與地球磁場變化之間的關系。地球磁場不僅能避免對生物來說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還能......
11月8日凌晨5時28分,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籌)取得重要突破。該中心自行研制的國內首個雙線圈脈沖磁體成功實現了83特斯拉的磁場強度,刷新我國脈沖磁場強度記錄,使我國非破壞性磁場強度水......
磁場強度相等是指在特定的容積限度內磁場的同一性,即穿過單位面積的磁力線數目相等。而在核磁測試中勻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