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3-10 11:09 原文鏈接: 《寂靜的土壤》:聽土壤“講”故事

    《寂靜的土壤》,龔子同、陳鴻昭、張甘霖著,科學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2015年11月,在世界土壤日前夕,國內首部大型土壤科普著作《寂靜的土壤》出版。2016年年底,該書出版一周年之際,第三次印刷版就已上市。這對于一本科普書來說并不容易。圖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日本土壤學家永塚鎮男、久馬一剛,俄羅斯土壤學家羅斯里科娃等人寫信、郵件對該書出版表示祝賀與贊賞,并將該書介紹給其國內讀者。國內土壤學家王兆騫、李天杰、朱鶴健、王秋兵等人在相關領域期刊發表評論文章。

      “寂靜的土壤養育著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中科院院士李振聲為該書這樣題詞。

      也正是因大地有大美卻不言,我們的土壤科學家才潛心寫作兩年,要寫一本專業卻通俗的科普書,為土壤“代言”。

      專業卻很通俗

      《寂靜的土壤》的三位作者——龔子同、陳鴻昭和張甘霖——均來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為了讓其成為一本專業的科普書,三位作者摒棄了晦澀的詞匯,用最普通的語言講述了土壤的故事。

      這本書的發起者,即第一作者龔子同,一直心心念念要出一本土壤學的科普書,讓更多人了解土壤。為了這一心愿,龔子同在潛心科研的同時,不斷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退休后終于可以實現這個愿望。“因此最先動議編寫此書的正是龔老師。”另一位作者,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張甘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有了老先生的提議,同在該所工作的陳鴻昭與張甘霖積極響應,著手開始寫作。三位作者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比如龔子同主導全書的框架,第二作者陳鴻昭專長圖畫。“因為陳老師不僅是資深的土壤地理學家,更擅長野外素描。”張甘霖介紹說,“我自己則更多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反映在書中,并負責對這些內容協調和平衡。”

      整本書的寫作大約用了兩年多時間。張甘霖說,三位作者力求準確,不因為是科普書而降低專業水準,而是特別注意在科普表達時不走樣,同時對數據反復核實。比如,書中涉及到地球歷史上最早的土壤形成,這其實是地質學的范疇,他們為此尋找和參考了大量的資料,乃至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采用權威數據。

      “土壤的前世今生”“土壤學的歷史文化”和“我們的土壤夢”,三個部分撐起整本書的框架。“我們除了講述側重在知識發現歷史的基礎土壤知識外,還強調了‘天人合一’,集中講述土壤如何為人類服務,人類如何利用和影響土壤,以及人與土壤和諧的‘土壤夢’上。”書中還以鮮活生動的小故事,串起了人類發展歷史中土壤的利用情況、農耕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也正是因為各種文字記載中對土壤都有母親般的歌頌,對土壤的崇拜和依戀,讓人對土壤有了新的認知,引發了不少非專業讀者的興趣與共鳴。

      創作也是再學習

      書籍出版后,業內學者與非專業人士都對其贊賞有加。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秋兵在2016年的《土壤通報》中寫過一篇關于《寂靜的土壤》的讀后感,其中提到:“……以往的土壤讀物多從專業技術層面論述,缺乏科學普適性。本書以地球系統和土壤生態系統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土壤,以生動圖文,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形式講述地球上能夠生長綠色植物和微生物的獨一無二的土壤。”

      美國著名土壤學家D. Arnold評價這本書說:“土壤學家如何巧妙地獲得藏在土壤層次中的信息,生動地將土壤的演變編成故事,很有吸引力。”

      張甘霖回憶寫作的過程,是苦中作樂,甚至對于他這個專業人士來說是考驗與再學習的過程,“因為讓專業知識變得深入淺出著實不易”。

      “寫作土壤科普著作的最大困難是寫作的基調。專業書相對好寫,無需解釋太多的專業術語,而科普書首先要確定的是讀者群,確定寫到什么程度也就決定了素材的水平定位,太專業難以普及,太淺顯則‘科學性不夠’,也同樣會讓另一部分讀者沒有興趣。后來定位在以大學生為主,同時兼顧高中以上學歷和研究生。”

      確定了讀者群后,如何針對這類人群講述土壤知識成為第二個難題。因為土壤的功能非常多樣,土壤學內容非常廣泛,向讀者介紹什么內容,講述什么故事,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經過三位作者多次反復討論以及寫作過程中的調整,最終將確定以“土壤與人”為中心主題。

      解決了內容問題,素材的收集、數據和圖表的表達等方面也是一個難題。

      克服重重困難,對于作者來說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前后大約修改了10次。”張甘霖告訴記者,“我寫過一些科普文章,但科普書創作是第一次。”這讓他再次審視土壤科學很多領域的發展過程,了解很多著名土壤學家的研究歷程,從中體會前輩的認真和執著;理解到學科演進過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密聯系,感悟很多里程碑式的研究意義;同時也感受土壤本身的魅力,沉默的、奉獻的特質。

      喚起公眾重視

      “希望有一本介紹土壤常識的書喚醒公眾對土壤的重視。”這是龔子同對《寂靜的土壤》這本書的期望。

      “專業的土壤科學著作汗牛充棟,但非專業讀者難以理解且不感興趣。土壤與食物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密切相關,公眾十分關心。因此,寫作一本土壤方面的科普書,介紹基本的土壤學常識,喚醒公眾對土壤的關注,促進土壤資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是土壤科學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張甘霖強調。

      作者深感,人類整個社會對土壤的理解還很少,正如達芬奇所說,“我們對腳下土壤的了解還不及對浩瀚的天體了解得多”。“因此,在和老先生們的交流中均感到有一本土壤科普著作的意義,兩代人可以說是滿懷激情地共同完成此書。”張甘霖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