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歐洲的物理學家借助重型激光炮觀測超重核,首次接觸到超重核的物理屬性。超重元素在自然狀態中并不存在,人工合成的數量也極少,而且超重元素原子核極易崩解,存在時間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秒,因此人類對其結構了解極其有限。
近年來,核物理學家合成出數十個無法在自然狀態下存在、具有超高原子量的新元素,其中許多是在俄羅斯科學院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內完成的,114號元素flerovium(Fl)和118號元素oganesson(Og)就以俄羅斯科學家命名的,105號元素則以杜布納命名,115號元素以莫斯科州命名。
俄羅斯科學家合成新元素時發現了“穩定島”,觀測到位于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原子質量和序數特殊區域的元素不會輕易發生衰變。科學家們推測有超重元素存在,它們能夠保持穩定狀態數天以至數百萬年。目前人類還沒有掌握超重元素原子核的結構以及質子和中子的排列規律,對“穩定島”的認識仍處于黑暗中的摸索階段,通過了解新元素來研究它們的物理化學屬性。
比利時科學家與莫斯科大學、圣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的同行們找到一種方法,用超強功率激光器和類似噴氣發動機的特殊裝置在合成出超重元素瞬間透視原子核。超重元素原子可驅動發動機,將它們與惰性氣體混合,壓縮成窄的氣體束,以超過聲音的速度穿過激光束照射的暗箱,激光束擊中原子分離出電子后,原子會變成更易操控及更易響應激光束焙燒的離子,在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下,光譜上會呈現出原子核內部的結構信息,從而使得人們能夠窺探原子核內部的秘密。
科學家們利用無法在自然狀態中存在的兩種同位素錒214和錒215,在穩定的銅原子63上進行檢驗,試圖揭示元素周期表中錒89的原子結構特性,發現這兩種同位素存在的時間極短,第一個衰變期是8秒,另一個只有0.17秒。
實驗證明是成功的,用激光轟擊方法獲得的結論與1950年和1960年合成出同位素錒及研究所得的數據吻合,借助電腦運算也進一步證實了對錒214和錒215原子結構特性的描述。
類似設備對研究重元素、搜尋“穩定島”以及解答困擾物理和化學界“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終點在哪里”的難題都有幫助。目前這種方法可適用至105號元素,如果進一步提高原子運動速度,適用范圍還會提高。
5月1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世界衛生組織近日發布《2022年歐洲區域肥胖報告》,超重和肥胖在歐洲已達“流行病”程度。其實,肥胖已成世界難題,世界衛生組織也把“肥胖”確定為十大慢......
強激光Kr83同質異能態實驗裝置示意圖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張杰院士團隊與復旦大學馬余剛院士團隊合作,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飛秒激光驅動產生的原子核同質異能態。相關研究以《飛秒泵浦時抖動電子與離子庫倫碰撞所產......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志網站10月15日刊登題為《“吃草”會幫助中國打贏反贅肉戰嗎?》的文章稱,隨著中國肥胖率增加,健康意識濃厚的中國人開始放棄紅肉和碳水化合物食品,轉而追捧水果、蔬菜和谷類植物。文章......
預防癌癥的“頭等大事”是什么?來自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CancerSociety)的一份新報告給出的回答是:擴大煙草控制。相關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高達244.585的《CA:ACancerJo......
北京時間8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中子星最近似乎有“卷土重來”之勢。去年最重要的天體物理學發現就來源于中子星,并且宇宙中大部分金等重元素可能都由中子星提供。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子星的大多數重要特性......
中微子是研究原子核內部情況的極好工具,但中微子很難產生和探測,且很難確定中微子撞擊原子時的能量。現在,美國費米實驗室MiniBooNE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日前首次識別出能量為2.36億電子伏特的繆子中......
2014年4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實驗組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離子核反應研究組合作,利用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HIRFL)放射性束流線1號線(RIBLL1)開展了對“反轉島”區原子核結構的實驗......
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6月12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全球超過20億人超重或肥胖,這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受超重或肥胖相關健康問題的困擾。這份報告利用全球性衛生合作項目“全球疾病負擔”的調查數據,分......
日本東京大學柴田直哉準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目前最先進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和多分區檢測器,首次成功觀測到金原子內部電場的分布情況——該電場分布在原子核與電子云之間不到0.1納米的區域內。......
俄羅斯與歐洲的物理學家借助重型激光炮觀測超重核,首次接觸到超重核的物理屬性。超重元素在自然狀態中并不存在,人工合成的數量也極少,而且超重元素原子核極易崩解,存在時間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秒,因此人類對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