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頻發、持續的重度霧霾,不斷加重公眾對環保問題的擔憂。針對這一情況,中科院相關機構和相關專家研究指出,現階段,我國霧霾治理亟須進入更為科學的新階段,需要重視并處理好多個方面的關系。
以治理倒逼產業升級科學向公眾進行普及
2011年底以來,PM2.5污染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每次霧霾來襲,人們皆議論紛紛,口罩成了出門標配,空氣凈化器、新風系統與洗衣機、冰箱一起走進千家千戶。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PM2.5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幸福感。
事實上,我國政府已把防治空氣污染作為最大的民生問題,列入近年來的工作重點,并采取了制定了新環境質量標準、出臺大氣污染控制的國十條、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方案等行動。各地也紛紛采取各項措施進行大氣污染防治,一些地方還出現了“要發展還是要環境”的爭論。
記者從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獲悉,工業化進程會造成一定的空氣污染,而空氣污染治理PM2.5與保持未來經濟增長的目標是可以統一的。2001年,美國空氣污染控制產業帶來270億美元的稅收,并提供了約18萬個就業機會。同時,空氣污染治理相對于其他污染治理,投入產出比最高。
中科院在《我國大氣PM2.5污染現狀及控制對策建議》的報告中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我國對大氣污染控制持續加大力度,火電、鋼鐵、冶金等行業在降塵、脫硫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多數城市大氣煙塵與二氧化硫濃度增長態勢得到遏制,部分地區甚至開始緩慢下降。
但在目前,社會公眾對霧霾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焦慮和不安。“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污染程度是在削減的。為什么老百姓會有越來越嚴重的官感,就是因為霧霾天氣的極端表現。”20年來一直致力于PM2.5研究的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曹軍驥認為,在一年當中,盡管污染物排放下降、空氣質量改善,但極端霧霾天氣的出現,依然會破壞人們對環境改善的認知。
為此,他提出建議:一方面,當前應該借空氣污染的壓力倒逼產業升級,推動低污染、低能耗、高產值的新型綠色產業快速發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確保環境與經濟的雙贏;另一方面,應當向公眾加大宣傳、解釋力度,逐步培養公民科學理性的環境意識,讓公眾明白,幾十年粗放式發展的污染積累,即使加大力度治理,也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去化解。
應急與常態并重氣象因素不容忽視
曹軍驥表示,在霧霾治理中還需處理好應急減排與常態治理的關系。近期治理與長期治理是統一的。常態治理是戰略性的、根本的,應急減排是階段性的,應急減排要在長期戰略治理的框架下進行。如果不能從戰略的能源結構改革出發,進行PM2.5污染治理,短期治理措施的效果也不會盡如人意。
健全宏觀治理體系是PM2.5防治的最根本因素,科技治污為宏觀治理提供科學支持。中科院相關研究報告指出,現存治理途徑是在粗放型經濟增長背景下制定的,并不符合未來產業調整和升級的新形勢,必須構建新型的PM2.5污染治理途徑。實現應急減排與常態治污的統一管理,標本兼治,持久改善空氣質量。
“誘發重度霧霾的最主要因素還是氣象因素,氣象條件不利,霧霾很可能加重,污染治理顯現出來的成效就微弱。在秋冬特別是采暖季,一旦出現適宜的氣象條件如靜風、低溫、高濕度,PM2.5濃度會積聚攀升,形成嚴重灰霾,往往表現為全國大范圍區域性污染特征。即便是西方國家,雖然現在排放已經很低,碰上去年這種大范圍的氣象異常,仍然出現了霧霾現象。”曹軍驥說。
他指出,霧霾也是污染物在特定氣候條件下的表現。霧霾發生的外因是氣象,內因是污染物。如果沒有特定的氣象條件,霧霾也表現不出來。目前需要更為科學、全面地認識和研究霧霾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和控制手段。研究霧霾,需要理解自然氣候變化的過程。這樣可以看出,人起了多大作用,不利的氣象條件又起了多大作用。
煤炭利用縮減與清潔并舉
中科院報告顯示,能源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PM2.5的污染狀況,而PM2.5治理有利于促進能源結構的升級。根據國外先進經驗,煤炭在能源消費中占20%至25%是比較合理的結構比例,受其影響的PM2.5在可接受范圍內。
美國2013年能源消費中煤炭僅占18.6%,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超過30%的能源比率相比,煤炭利用的比重大幅下降。英國1956年煤炭占能源結構的80%以上,之后開始急劇下降,目前維持在17%左右,石油和天然氣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為12%,2030年縮減為僅占5.5%。
中科院的報告還指出,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均是以煤炭為主,從1952年的97%下降到1995年的76%。到2014年,盡管情況有所改善,但煤炭仍占能源消費的66%。目前,我國城市PM2.5污染與當前能源結構密切相關。據估算,煤炭消費對我國一些地區PM2.5污染的貢獻可達到50%左右。
因此,專家建議,能源消費需要總量控制,壓減煤炭使用,加大可再生清潔能源,從各方面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對于燃煤,應提高煤炭的集中燃燒與清潔利用,采用超臨界煤粉電站或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電站等,盡量減少居民用煤散燒,提高燃煤的使用效率。
曹軍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煤炭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社會經濟問題,需要綜合考慮。新能源在供應量、價格、接受度等方面也有自身限制,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目前還是要在煤炭的清潔利用上下功夫,把這一點實行好了,至少在20年內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
中新網11月26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7日至28日,新疆、西北地區東部、川西高原、西藏東部等地部分地區仍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此外,26日至28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大氣擴散條件逐漸轉差,有輕至......
從11月4日開始,全國性寒潮影響將逐漸鋪展開,大風、降溫、雨雪接連來襲,本周末至下周初全國大部將陸續度過下半年來最冷一天,公眾記得提前備好厚衣服。不過在寒潮主要影響到來前,今明天華北、黃淮等地仍多霧和......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10月29日至11月1日,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江南西部和南部、華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貴州東部、云南南部、湖南西部、廣西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雨,局地暴雨;29日至30日,華北......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10月29日至11月1日,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江南西部和南部、華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貴州東部、云南南部、湖南西部、廣西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雨,局地暴雨;29日至30日,華北......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團隊、副研究員張兆軍和院士張東輝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志鋒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
近日,我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團隊、張兆軍副研究員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郭哲來研究員團隊、香港中文大學劉志鋒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與美國得州農工大學開展合作研究,揭示了區域霧霾形成的新機制。該成果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對我國及世界發展中國家合理制定減排措施以治理霧霾、改善空氣質量及應對氣候變化具有切實有......
近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國北方地區霧霾頻發的“怪現象”。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1月25日至28日,2月10日夜間至13日白天,京津冀地區先后出現了兩次持續性區域重污染過程,北京甚至在2月12日......
今年春節比較特殊,車停駛了、工廠停產了,甚至連餐廳都不營業了,但京津冀等地依然出現了多次重度霧霾天氣。對此,有人把近期出現的霧霾主要成因指向了“白煙”,也就是火電廠濕法脫硫后排放的濕煙氣,進而希望能夠......
在黑色的夜幕中,一束激光如同一根閃亮的金針直插天空。“這就是我們的‘大氣探針’,可以實時監測從地面到10公里高空范圍內的霧霾分布并分析其成分。”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環境光學研究中心專家張天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