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骨魚是我國主要的水產名特養殖品種之一,因其肉質細膩,少細刺,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近年黃顙魚變色(俗稱“香蕉魚”)事件屢屢發生,且在養殖后期病害頻發。據調查,作為黃顙魚的主要生產區,廣東出現體色異常的黃顙魚占了個體總數的10%—15%。體色異常,視覺上難以被消費者接受,導致其收購價遠低于行情價,給養殖戶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的同時。而引起黃顙魚體色變化的原因,近年來一直是困擾業界的一個技術難題。
日前在廣州舉辦的首屆國際水產動物精準營養與飼料技術研討會和首屆國際水生態系統安全與資源可持續利用論壇上,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飼料組負責人、廣東省碧德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許國煥研究員首次介紹,該企業在黃顙魚體色變化的研究中已初步掌握一些調控辦法,為破解“香蕉魚”難題帶來了希望之光。
“魚粉中有毒、有害物質(如組胺),對養殖黃顙魚的體色變化有重大影響”,許國煥說,“高組胺含量飼料會誘導體色正常的黃顙魚體色發生變異,黑色素細胞中黑色素合成減少,體色發生白化,并引起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傷”。
據許國煥介紹,他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探究組胺引起黃顙魚體色白化機制及造成機體損傷機理的基礎上,目前已初步篩選得到數種對組胺損傷有效修復的調控劑,將通過進一步實驗驗證,開發出系列產品,有望改善養殖生產中魚類體色出現變異和病理損傷的現狀,推動水產養殖業的高效發展。
以“精準、健康、環保”為主題的首屆國際水產動物精準營養與飼料技術研討會和首屆國際水生態系統安全與資源可持續利用論壇,由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廣東省科學院主辦。國內外知名水產專家、政府管理部門、科研院所、高校、相關企業等200多人出席大會。會議從水產動物精準營養與飼料技術以及水生態系統與資源可持續利用兩大主題出發,分別就水產動物營養代謝機制與調控、新型環保飼料與水產品安全、新型飼料原料和添加劑開發與利用和水生態系統健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戰略、水產養殖與水環境安全等六個專題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