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70年不能愈合是種怎樣痛苦的體驗?
創面數十年難以愈合、長年被嚴重的潰瘍和感染所困擾、喪失最基本的行動能力,這是許多糖尿病足患者的切膚之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付小兵收治的病例中,有一位來自浙江的患者,其因糖尿病足形成的創口已長達70年之久。病人最后的日子里,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死之前穿上襪子。
聊以慰藉的是,這位患者的臨終愿望終于實現——在治療中,付小兵團隊使用了干細胞技術等再生醫學的手段,預后52天患者的創面基本實現了愈合。
《中國科學報》記者從3月18日北京漢氏聯合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漢氏聯合”)舉辦的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戰略發展論壇上得知,這還只是再生醫學諸多成功探索中的一個縮影。
從難愈性疾病說起
“對于與上述案例中類似的慢性難愈合創面,中國每年大概有3000萬人左右的治療需求。”付小兵是我國著名的創傷醫學專家,他直言,像這種慢性難愈合創面,過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上世紀90年代以后,他們開始探索一些新的治療模式和方法,來解決病患的痛苦。
“像糖尿病足,痊愈非常困難:一方面沒有專門的科室和大夫負責治療,另一方面也確實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付小兵說,在我國,糖尿病足病人出院時只有60%治愈率,這也就意味著40%并沒有治愈——沒有正規治療,就會發展成越來越嚴重的慢性難愈性創面。
加之,由于許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根本不知道怎樣防控糖尿病足,有25%的糖尿病患者不得不面對與文章開頭類似的厄運。
“之所以出現幾十年沒有愈合的創面,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對疾病的成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等都沒有清楚的認識和有效的手段。”因此,付小兵常常思考,能不能用一些新的治療技術方法來解決這個“老大難”。
而他們的臨床探索證明,治療糖尿病足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用再生醫學技術來實現。
“糖尿病足是因下肢血管疾病引起的腿部和足部創面,而利用干細胞可以促進血管的再生長,重新建立起血液循環;再輔以外科治療手段,就能最終解決糖尿病足的治療難題。”付小兵說,“這一技術已經在很多臨床醫院推廣應用,可以降低糖尿病足病患者30%~40%的截肢率——這無疑意義巨大。”
此外,干細胞技術還被用以再生汗腺,造福燒傷患者。
“干細胞的誘導分化功能,可以在病患身上實現汗腺再生。這一技術的成功使用,可望建立一種利用干細胞再生汗腺的重大新技術,幫助燒傷病人逃離每天不得不吹空調、泡水缸的命運。”付小兵說。
產業化的“非科學性問題”
Nature曾在2016年一期特刊中這樣描述再生醫學,稱其是“一系列大膽的技術和技術的集合,其目的是恢復我們的生理狀態,讓其類似于原始的狀況”。對此,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和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兩院院士、漢氏聯合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韓忠朝介紹說,“我們人體組織、器官會不斷磨損——損傷、衰老以及產生的一系列疾病,特別是難治性的疾病,都有可能通過干細胞再生醫學的技術得到治療,再生醫學現在已公認是將來除藥物、手術之外的第三條醫療途徑,干細胞與可再生醫學是新興的和有長足發展的行業。”
付小兵也印證了這一點:“再生醫學以及干細胞技術,在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都有發展路線圖,比如指出了‘到什么時候要實現多少關鍵技術突破’等。”
然而話鋒一轉,付小兵說:“關于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基礎研究沒問題、臨床實驗也應該沒問題,關鍵是產業化的問題。”他提出,干細胞技術從臨床實驗到產業化、到臨床應用,這個轉化的過程可能會有問題——主要是政策法規和管理的問題等。
2016年12月16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出臺了《細胞制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然而這一指導原則何時能夠正式頒布、細胞制品的規范何時出臺仍無確定的時間表。
在此次論壇的圓桌討論階段,解放軍第307醫院全軍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主任陳虎就將大家普遍關心的“指導原則何時正式出臺”這一問題拋給了國家食藥監總局中檢院研究員馮曉明,但沒有得到確切答復。
“食藥監局這個指導原則,是以后企業要遵循的、是引領產業發展的出口,如果沒有這個,(企業前期探索)就相當于全是白做。”陳虎解釋說。
在干細胞藥品的研究進展方面,漢氏聯合是國內比較領先的。韓忠朝向《中國科學報》記者透露,目前該公司已有3種干細胞制劑完成了臨床前試驗,下一步將選擇7個臨床適應癥,進行一期、二期、三期的藥物開發。此外,漢氏聯合還在組織工程技術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由付小兵主持的創傷修復干細胞凝膠即是其中一例,目前該凝膠已完成了臨床前研究,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更關鍵的是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細胞制品的企業標準,這些標準在國內、歐盟都是符合相關要求的,可以說是國際領先的。”韓忠朝說。
馮曉明在答復中提及了涉及指導原則出臺的一些問題:“在干細胞技術推廣應用方面,我認為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比如標準化的工作、GMP規范的工作、產品質量控制的工作等。我個人也希望企業能夠把干細胞技術產品生產應用的一些好經驗、一些生產規范貢獻出來,為干細胞規范性發展做一些有益工作。”
此外,馮曉明提出,在細胞治療一些機理研究方面還有不是很清楚的地方,但他同時表示“不清楚不代表不能用”。
投資者要“比科學家有耐心”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今天,美國干細胞事業正在蓬勃發展。盡管美國FDA對干細胞治療的方法采取了強硬措施,規定所需的藥品和器械需要同樣嚴格的測試程序,但這并沒有阻止干細胞臨床產業增長。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邵鴻在該論壇致辭中也表示,干細胞和再生醫學是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新興領域,在這方面有著激烈競爭。
干細胞再生醫學到底有多大的產業前景?
韓忠朝給出了中外兩個權威機構的兩組數據:國外機構預測到2020年,干細胞再生醫學產業將達到675億美元產值,而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左右,將產生約1500億人民幣的產值。
然而,作為投資界的代表,東方證券股權投資與交易部總監唐潔認為干細胞技術產業作為受制于政策的高新技術領域,有其行業特殊性。投資者對干細胞產業化的期盼要有更多耐心,對干細胞企業的估值要更加理性,因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出于安全需要,干細胞技術需要更多臨床數據,科學家不得不經受漫長時間和投入,因此投資人對于這類企業的估值要更加科學,更加符合新興產業的特質。”唐潔說,這個行業每一個進步、每一個新產品的研發都代表著科學發展和全人類的進步。她奉勸有志于踏足該行業的投資者要和科學家“一起保持耐心,一起堅守信心”。
對此陳虎點評道:“如果投資環境比我們的科學家還有耐心,那是非常好的事情。”
在“建成羅馬”的等待中,各方應如何行動?付小兵提出:“我覺得基礎科學家、臨床醫生、企業家、投資家最好能夠結合起來,互相支持,這樣將來可能對整個以干細胞為代表的再生醫學產業化的發展,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韓忠朝認為,再生醫學技術產品涉及細胞產品、組織工程產品和其他相關的生物制品和材料器械,這些產品大多是創新性復合產品,產品的審批入市如走通常的I類新藥審評之路太長。應參考日本和韓國的做法,開通綠色通道,產品完成II期臨床研究后即可允許有條件的進入臨床應用。這樣,既能促進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又堅持了安全第一的審慎態度。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曾藝研究團隊以ActivationofWnt/β-cateninsignalingbyZeb1inendothelialp......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7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27日發表在《干細胞報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干細胞衍生的甲狀旁腺類器官(PTO)可能為未來的生理學研究和藥物篩選鋪平道路。此次研究證明,甲狀旁腺含有能形......
英國《自然》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干細胞來源的類腦組織能與新生大鼠的大腦整合,還會影響其行為。研究結果或能提高人們構建人類神經精神疾病實際模型的能力。人類干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是一種很有潛力......
CuRe試驗計劃總共治療35名患者。他們將對迄今為止在試驗中誕生的三名嬰兒進行持續的檢測直至6歲,以全面評估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出生缺陷的危害性已不必贅述。國家衛健委指出,應采取婚前孕前檢查、產前篩......
2022年10月10日獲悉,上海萊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研制階段任務。“探索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有效性的開放性臨床研......
第三屆中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協同創新平臺大會暨標準發布會9月24日在北京懷柔舉行,正式發布干細胞領域一系列相關標準,包括中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干細胞國際標準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性干細胞通用要求......
第三屆中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協同創新平臺大會暨標準發布會9月24日在北京懷柔舉行,正式發布干細胞領域一系列相關標準,包括中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干細胞國際標準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性干細胞通用要求......
第三屆中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協同創新平臺大會暨標準發布會9月24日在北京懷柔舉行,正式發布干細胞領域一系列相關標準,包括中國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干細胞國際標準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性干細胞通用要求......
近日,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研究組開發出基于類精子干細胞技術的小鼠染色體改造研究系統。利用該技術,可以建立染色體融合小鼠品系,成功模擬了自......
美國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干細胞和基因聯合療法,可潛在地保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凍癥)患者脊髓中的患病運動神經元。研究團隊證實了聯合治療的實施對人類是安全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