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靜脈結構相同的幾率是34億分之一,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靜脈結構獨一無二。而且,這種內部信息不會受到皮膚破損程度、外部環境等因素影響,更重要的是,靜脈識別必須是活體識別,也就是說只有手指活體時才能進行靜脈識別。
你還在驚訝于最近頻繁見諸媒體的人臉識別技術嗎?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生物識別技術走進我們的生活,甚至包括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識別途徑。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英國倫敦一家酒吧,顧客只需要掃描一下食指就可以結賬。別以為這是毫無新意的指紋掃描付賬功能,其實,它掃描的是更深層——皮膚下的靜脈。這種技術被稱為靜脈識別技術。
報道稱,一些酒吧常客參加了這項測試。他們先被靜脈識別采集系統記錄下食指的靜脈分布,然后再將銀行卡與食指的靜脈分布進行關聯。在結賬時,他們只需將食指放在掃描儀上,就會在電子郵箱收到賬單。
近紅外光下的秘密
靜脈如何被“探測”到?又是如何具有識別的唯一性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模式識別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哲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靜脈識別時利用的是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有吸收紅外線的特質:“近紅外光照射到手指或者手掌上時,手指或手掌皮下靜脈中的血紅蛋白相對于皮膚、肌肉等其他生理組織對近紅外光的吸收率更高,因而呈現出黑白對比鮮明的圖像模式。”在近紅外光的照射下,肌肉組織為淺色,血管則呈現深色,可以將血管結構反映得異常清晰。
靜脈識別系統就是通過紅外線CCD攝像頭獲取手指、手掌、手背靜脈的圖像,并從靜脈分布圖依據專用比對算法提取特征值,將靜脈的數字圖像存貯在計算機系統中。當需要靜脈識別時,靜脈識別機器實時采取靜脈圖,提取特征值,再運用先進的濾波、圖像二值化、細化手段對數字圖像提取特征,同存儲在主機中靜脈特征值比對,從而對個人進行身份鑒定,確認身份。
相比傳統的指紋識別對于手指濕度和指紋完整度的要求,靜脈識別則不受手指是否潮濕、干凈或者破損的影響,因為掃描的不是皮膚,而是皮膚下的靜脈。而且,靜脈識別過程中不需要手指碰觸到儀器。“這一識別過程只需要一兩秒鐘就可以完成。”孫哲南補充道。
目前,靜脈識別集中在人體的手指、手掌和手背。“之所以選擇手部,是因為近紅外光容易穿透皮膚對靜脈結構進行成像。”孫哲南解釋道,“人體的其他部分靜脈分布沒有手部密集,而且相對而言成像也沒那么方便。”
雖小眾卻更精準
近年來,生物識別技術屢獲突破,虹膜、面部、指紋、掌紋、聲紋等識別技術應運而生,相較其他生物識別技術,靜脈識別技術起源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日立中央研究所的研發人員在一項度量人腦活動的研究中發現,利用近紅外光觀察血液流動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高度安全的生物識別方法。
1997年日立中央研究所便開始對手指靜脈認證技術進行研究,并利用透射光成像方式獲取到了靜脈分布圖。此后靜脈認證技術逐漸成熟并走向市場,到2002年日立公司發布了第一臺手指靜脈門禁控制系統產品。“不過,因為靜脈識別的成像成本比較高,所以至今并沒有成為主流的識別手段。”孫哲南表示。
不過,生物識別帶來驚喜的同時,也會帶來安全的問題。今年2月,就曾有信息安全專家提醒過,要注意拍照時不要使用剪刀手,因為不法分子可以通過放大的圖片提取其中的指紋。而且,獲取指紋的方法并不止一種。比如使用掃描器掃描指紋圖像或把別人的指紋從酒杯上貼下來,再利用黏合劑倒模,并通過激光打印,用乳膠奶或木頭膠涂到模型上,干后成型,貼在手指上就可以通過指紋驗證系統。面部識別則對孿生兄弟姐妹的識別存在不確定性。至于虹膜,因為亞洲人的瞳孔較小,因此并不是非常合用。
“但是靜脈識別的區分性非常高,雖未經過大規模的人群測試,但至少其可分辨率與指紋類似。”孫哲南表示。
只適合一對一
“現在靜脈識別更多的是應用在銀行、社保等行業,但是這種認證只能是一對一,而不能像面部識別和指紋識別那樣一對多。”孫哲南補充道。如今,人臉與指紋都被應用到尋找罪犯的刑偵領域,將嫌疑人的面部或指紋輸入,在數據庫中尋找匹配者。這點通過靜脈識別尚無法實現。
不過,這并不妨礙靜脈識別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因為此次在酒吧安裝靜脈識別系統的公司首席執行官尼古拉斯·德賴登稱,兩個人靜脈結構相同的幾率是34億分之一,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靜脈結構獨一無二。而且,這種內部信息不會受到皮膚破損程度、外部環境等因素影響,更重要的是,靜脈識別必須是活體識別,也就是說只有手指活體時才能進行靜脈識別。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課題組合作,通過揭示新型受體在不同甲病毒中不同的受體識別模式,共同幫助理解了甲病毒在多個物種中廣泛入侵的傳播機制。相關論文近期發表于《自然-通訊......
有些阿爾茨海默病重度患者不會說話,認不出人,但仍能唱出童年的歌謠或彈奏鋼琴。英國林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給這些現象提供了科學證據。研究顯示,與許多其他形式的記憶不同,識別和記憶音樂的能力似乎不受年齡影響,......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協發布2024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其中,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推薦的“對多介質環境中新污染物進行識別、溯源和健康風險管控”問題入選為......
腦機接口是大腦與外界交互的新方式。腦機接口繞開外周神經,通過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連接以進行信息交換,在神經康復、認知計算等領域頗有應用前景。然而,如何實時地、有效地將大腦意圖轉換為控制外部設備......
腦機接口是大腦與外界交互的新方式。腦機接口繞開外周神經,通過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連接以進行信息交換,在神經康復、認知計算等領域頗有應用前景。然而,如何實時地、有效地將大腦意圖轉換為控制外部設備......
國家標準《信息技術生物特征識別高通量測序基因分型系統規范》將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由TC28(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TC28SC37(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生物特征......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5日報道,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為其機器人廚師編寫了一本由8種簡單沙拉菜肴組成的菜譜,在觀看了一段人類演示如何制作其中一種菜肴的視頻后,機器人也做出了這道菜。這有望使應用機器人廚師變......
德國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新型有機薄膜傳感器,它能以全新的方式識別光的波長,分辨率低于1納米。研究人員稱,作為一款集成組件,這種新型薄膜傳感器未來可替代外部光譜儀,用于表征光源。這一技術已經申請ZL,相關論......
我們人類和小雞一樣,都對正立的生物運動更敏感,說明這種敏感性可能是長期進化的產物。這種現象的進化意義在于,它能幫助我們選擇性地對符合地球重力作用的運動模式反應,從而更有效地探測環境中生命體的存在。——......
指紋、虹膜掃描這樣的生物認證過去常會出現在間諜片中,但這項技術的使用范圍早已擴大,指紋驗證和面部識別已在人們手機上司空見慣。現在,生物識別安全工具包又增添了新選項:呼吸。據《化學通訊》雜志22日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