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征求《CFDA關于調整進口藥品注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下簡稱“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消息甫一傳出,就在海內外制藥界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是對藥企的沖擊,還是倒逼創新的機遇?
進口藥品注冊管理可能調整
根據征求意見稿,CFDA將對進口藥品注冊管理有關事項作如下調整:
(一)在中國進行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的,取消臨床試驗用藥物應當已在境外注冊或者已進入II期或者III期臨床試驗的要求,疫苗類藥物除外。
(二)對在中國進行的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完成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后,可以直接提出藥品上市注冊申請;提出上市注冊申請時,應當執行《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及相關文件的要求。
(三)對于申請進口的化學藥品新藥以及治療用生物制品創新藥,取消應當獲得境外制藥廠商所在生產國家或者地區的上市許可的要求。
(四)對于本決定發布前已受理的,以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提出免做進口臨床試驗的注冊申請,符合要求的,可以批準進進口。
方便患者且激勵創新
無論是國內藥企代表,還是海外醫藥公司人士,對于CFDA關于進口藥注冊管理可能發生的變化,均給予了較為積極的評價:調整的大方向是對的。
首先,對于患者來說,方便及時地用上新藥變得容易。“這對于患者及時用藥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3月26日,參加“未來論壇”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百濟神州聯合創始人王曉東在接受專訪時說,“很多新型藥物以前在國外批準以后,一般要到3—5年才能在中國被批準。”征求意見稿的這些變化意味著中國患者使用海外新型藥物的時間將大大縮短,而不必托人或跑到香港、美國等地代購海外新型藥物。
其次,從長期來看,開放進口藥注冊管理對中國醫藥產業也是一個激勵。王曉東說,中國藥企的競爭水平和對新藥的開發水平目前還比較低,無論是從之前的仿制藥相互競爭,還是到現在所謂的新藥競爭,都不是真正的新藥競爭。
創新藥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全新的創新藥,也就是所謂的“first-in-class”,即做出來之前,全球沒有這種藥;還有一種是所謂的“me-too”或“me-better”,即別人已經做了某種藥物,自己在其基礎上對藥物的結構“做一個小小的改動”,生產出作用同等或更好的藥物。
“全新的創新藥風險高,失敗幾率更大”,王曉東說,目前國內具有做全新創新藥能力的企業并不多,大多數創新藥集中在跟蹤海外藥企的研發,利用海外新藥較晚進入中國的時間差做同等藥或更好的藥。
王曉東認為,在新的法規下,海外新型藥物很可能會大量涌入中國,做同等藥已經沒有生存空間,或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從這點來講,對做真正創新的藥,至少是個動力。”
再次,對進口藥早期的臨床研究開放,將對中國臨床試驗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臨床開發外包服務(CRO)公司方恩醫藥董事長張丹說:“會促使更多的企業將中國放進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對我們做臨床CRO可能是一種利好,因為做臨床研究,尤其是早期臨床的可能性增加了。”
前葛蘭素史克中國藥物發展部副總裁王敏博士指出,中國之前在進口藥物上并沒有實現真正的早期開放,跨國藥企國際多中心的臨床實驗即使包括中國,在進入中國市場前也要重新申請免做臨床試驗,而且只有到了全球II期或者III期的時候才能在中國做臨床試驗。“這樣中國就沒有辦法參與到早期的藥物臨床研究,從醫生到研發的各個方面都沒有得到發展。”王敏說,“現在等于是中國自己做創新的時代,雖然很興奮但同時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轉化醫學研究方面能力還有待提高。”
國內藥企北海康成董事長薛群認為,CFDA的意見有利于跨國企業臨床階段在研的新藥能盡早地與中國研發市場對接,而對中國臨床研究來說,也能通過這種機會見識到好的新藥,提高臨床研發的質量。
楊森中國研發中心臨床開發部門副總監宋楊強調,征求意見稿的變化要放在CFDA改革的大背景下看待。CFDA近兩年改革的重點是鼓勵創新,加快藥物的審批工作。因此,不管是國內企業還是跨國企業的創新藥,都將從CFDA的改革中獲益。
全面放開的沖擊值得關注
不過,關于征求意見稿對中國整個醫藥產業可能產生的更多影響,各方看法不一,需要商榷。
首先是進口藥注冊是否要一下子全面放開的問題。這關系到中國藥企接下來能否在與海外藥企的直接競爭中生存下來。
深圳微芯生物總裁魯先平認為,從競爭角度來看,全面放開進口藥注冊,真正做創新藥的新型藥企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原創的藥往往在作用機制上是全新的,或者與已有的治療方法完全互補,并不沖突”,因為“不管是跨國企業還是國內企業,每個藥在臨床的地位和定位以及滿足的需求是差異化的”,而且“中國人力成本更低一些”。與海外藥企直接競爭,“反而可能使我們能夠干得更好”。
更多剛剛開始做創新藥的新型企業認為,中國新藥研發與經驗成熟的跨國企業在研發能力、資金和資源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亞盛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楊大俊說:“如果跨國企業大量涌入中國,對國內創新藥企業還是有比較大的沖擊。”元明資本是一家健康產業基金,近年來投資了多家海歸為主創辦的新藥研發公司。其創始合作人田源認為,中國新藥產業過去受政策限制,迄今還是一個幼稚產業,整體還沒有成長起來,需要給時間成長,對實力強大的外資需要有條件、有步驟地開放。“如果過早地大幅度開放,對國內醫藥企業,包括研發新藥的企業會有很大的沖擊,未必是明智之舉”。
另外,如果更多的跨國企業來中國注冊新藥,對臨床資源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在臨床資源的競爭中,中國的新興藥企也將面臨挑戰。中國的臨床資源有限,尤其是早期的臨床資源缺乏,一直是中國醫藥行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魯先平指出,中國的醫學教育缺乏研究型醫生的培養,以臨床科學探索為宗旨的臨床研究性醫生和臨床體系是缺乏的。為此,除了要培養更多的研究型醫生,臨床研究的水平不應該靠目前《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去認證,而應該通過常態化的飛行檢查監督。
張丹認為,中國臨床試驗機構的數目要有相應的增加,這樣才能在跨國企業進來后,依然有空間給國內的創新藥企業做臨床試驗。
第二,國內藥企與海外藥企是否公平競爭的問題。“征求意見稿”只是對進口藥品注冊做出規定,對國產藥品不公平,應予以一視同仁的規定,恒瑞醫藥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說。
根據現有《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中國本土藥企需要首先向藥品生產企業所在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提出申請,而審批下來往往需要三四個月,生物制品則需要五六個月,而進口藥則不需要走這一程序。申報生產時,國產藥企還需要在線生產的核查。
而且,中國很多創新藥還是用仿制藥的方法去管理,王曉東說,比如申請新藥需要先生產三批樣品。“這個其實對創新藥,尤其是臨床I期,還不知道有沒有效,就讓它生產三批,對藥企是一個巨大的負擔。”王曉東說。在國外,藥企申請新藥時不需要在臨床試驗階段就生產三批。
現階段,很多有實力的國內藥品研發企業已經開始了全球同步研發,但國外對新藥臨床研究申請的審評要求比國內寬松,因此國產新藥往往在國外進入臨床要早于國內,張連山介紹說。
王曉東認為,如果CFDA僅僅針對進口藥的注冊管理進行改革,而在國內藥品注冊沒有任何變化,那么“本土企業在臨床注冊和新藥批準方面的優勢將蕩然無存,而且還會處于一個劣勢”。
此外,調整后續的相關問題還需考慮。多位接受“知識分子”采訪的人士表示,目前的征求意見稿較為籠統,很多相關問題沒有得到更多的解釋。如根據征求意見稿第二條,CFDA實際上是承認外企在中國以外產生的臨床前和臨床數據,但這并不意味著承認中國企業在海外產生的數據。因此,CFDA“對中國企業在海外產生的數據的認可度”將是一個新的課題。
近年來,隨著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作為精準診療的高新技術平臺,質譜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和廣泛。雖然同國外尤其是北美相比,中國在臨床質譜應用方面起步較晚,但得益于國內對高端醫療技術需求的不斷增強......
日前,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湞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圖片來源于網絡經查,吳湞身為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喪失理想信念,毫無黨性原則,背離......
日前,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公示了關于前期國家談判抗癌藥品采購價格調整情況。截至目前,天津、北京、上海等多地已將價格下調,同時不少省份出臺抗癌藥專項集中采購方案,對藥企報價提出嚴格要求。多地密集下調抗癌藥......
掛牌成立近半年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三定”方案出爐。據中央機構編制網今日(9月10日)公布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國家藥監局設局長1名,副局長4名;設9個業務司局,......
近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布消息,將“CFDA”英文簡稱變更為“NMPA”,即"NationalMedicalProductsAdministration......
29日下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布的消息顯示,藥品注冊報盤軟件中所涉及“CFDA”英文簡稱變更為“NMPA”。 &nb......
7月23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準了廣州燃石的人EGFR/ALK/BRAF/KRAS基因檢測試劑盒[1],這是CFDA批準的中國首個基于NGS的腫瘤伴隨診斷試劑盒,在我國體外診斷領域具有......
冬蟲夏草被踢出保健品圈子,說明相關機構終于開始在中藥的功效認定上開始邁向現代,傾向于用科學試驗來檢驗中藥的實際效果。冬蟲夏草歷來被視為保健珍品和尊品,每年四五月是新鮮冬蟲夏草的采摘、銷售旺季。不過,繼......
今日,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捷報頻傳。浙江京新藥業發布公告:該公司生產的左乙拉西坦片正式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有望打破我國抗癲癇藥物市場的“進口”壟斷格局。復星醫藥發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湖南洞庭藥業股份有限......
兩年時間,689家藥企真的徹底沒了,占藥企總數的13.6%!這不再是恐怖的氣息,而是行業真實的境況。這背后,到底又是什么原因?總局發布權威數據,一批藥企沒了4月2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2017年度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