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主辦的首屆全國腫瘤免疫治療高峰論壇在上海順利舉行,會上,CSCO宣布成立免疫治療專家委員會。
免疫治療“重啟”
“進一步推動腫瘤免疫治療在我國的發展,促進中國免疫治療的規范化與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在成立大會上這樣表達這一組織的抱負和理想。
此時,在國際醫學領域,免疫治療已經成為抗腫瘤領域最前沿的癌癥治療手段;而國內免疫治療仍處于魏則西事件后被妖魔化與尚未解禁的尷尬境地。
“魏則西事件是一個惡性事件,但有其積極的意義,積極在于促使國家層面更加注重細胞免疫治療的規范化、專業化和標準化,對將來提高相關免疫治療的水平及資質認定有很大幫助。” 解放軍八一醫院副院長、CSCO副理事長秦叔逵教授表示。
事實上,免疫治療涵蓋范圍廣泛,包括細胞因子的治療、細胞過繼性免疫治療、單克隆抗體治療等多種方式。目前最熱的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基本是PD-1、PD-L1、CTLA-4為主。百余年來,科學家們不斷推陳出新,創建了免疫治療領域的一個個里程碑,不斷刷新對免疫腫瘤治療的認知與研究。人們期待著免疫治療在更多腫瘤治療領域創造更多的“奇跡”。
相比之下,中國免疫治療的“重啟”似乎更為迫切。
濟南軍區總醫院副院長、濟南軍區腫瘤研究所所長王寶成教授就此問題表示,這么多年來,在免疫治療方面包括在國際范圍內沒有一個統一的抗腫瘤免疫治療的專家共識,甚至于臨床指南。這需要大量的臨床學的資料作為循證醫學的依據,根據不同的循證醫學的等級,比如雙盲國際多中心的隨機、大樣本的資料,反映出來的問題會很客觀且結果可再復制。
“這也是我們專委會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積累經驗,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符合中國腫瘤疾病特點的專家共識,并在此基礎上拓展成臨床指南。”他說。
事實上,中國醫學界在免疫治療的研究一直值得期待——2016 ESMO大會上,除美國本土外,中國專家投稿數第二,超過歐洲、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秦叔逵教授認為,要推動腫瘤的多學科合作,多種治療方法、多種治療有計劃、合理、綜合治療,推進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進程,提高臨床診斷、治療和研究水平,經過這些年還是做了很多工作,CSCO在其中也極為活躍。
免疫治療2.0時代
惡性腫瘤是目前全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14年全球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新發和死亡病例呈持續上升之勢,新增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
而在中國,這一數字帶來的壓力更加沉重。
國家癌癥中心對2015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的全國各登記處上報的2012年惡性腫瘤登記資料進行分析估計,全國2012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58.6萬例,死亡病例218.7萬例。
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70.5萬,其次為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男性發病第1位為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47.0萬,其次為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女性發病第1位的為乳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27.3萬,其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宮頸癌。
這一現狀對中國的腫瘤治療提出了嚴峻挑戰。
而傳統的腫瘤治療手段如手術、放療和化療等,已無法滿足患者日益增長的對更高療效的需求,臨床亟需創新的治療方式。免疫治療作為一種創新的癌癥治療方式已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得到了研究者和學界的廣泛關注。
2011年,抗CTLA-4抑制劑ipilimumab獲美國FDA批準用于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實現了免疫治療的新飛躍。其后以 PD-1/PD-L1 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相繼涌現,免疫治療真正為臨床醫生與患者帶來了抗癌新希望。近期,腫瘤免疫治療再次問鼎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臨床腫瘤年度進展”,預示著免疫治療2.0時代來臨。
“最初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是用單藥對某些疾病進行盲治,這一探索過程是免疫治療1.0。現在所說的2.0版指的是包括聯合治療在內的更加精準的免疫治療。” 王寶成教授介紹道。
據悉,免疫治療專家委員會作為CSCO成立的第20個分支機構,未來將在三大方面推進具體工作:
一是學術交流與創新。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學術組織的交流,促進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同時,開展腫瘤免疫治療宣傳教育,推動相關研究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力爭促進創新研究成果向臨床治療轉化;
二是制定規范,起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疾病特點的腫瘤免疫治療臨床診療專家共識及指南;
三是學科規范化建設,規范各種免疫治療方式,并形成免疫治療臨床規范化基地,同時積極開展人才培養與交流,對專業人員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
免疫療法是目前最有希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策略之一。然而,基于該療法的抗體藥物開發卻在臨床試驗中屢屢失敗。過程工程所劉瑞田研究員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
放療和免疫治療之間一直被認為存在潛在的協同作用。大量臨床前證據表明放療可以影響免疫調控,從而增強免疫治療的療效反應[1]。相應地,也有研究顯示PD-1和CTLA-4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可同時增強......
2022年8月12日,由上海萬怡醫學主辦的“第八屆全球精準醫療峰會”暨“第四屆腫瘤免疫治療領袖峰會”在上海建工浦江皇冠假日酒店舉辦。本屆會議圍繞主題“共話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產業創新發展”,邀請了百余位......
垂體荷爾蒙抑制腫瘤免疫的機制示意圖課題組供圖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繼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之后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方法。腫瘤對免疫系統的抑制是其逃避免疫系統監視的重要原因。腫瘤免疫檢查點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
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有可能實現乙肝功能性治愈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慢性乙肝的免疫學機制尚未得到深入闡明。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王福生院士牽頭,聯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
控制腫瘤對免疫治療耐藥的細胞過程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3月25日,博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張鋒團隊在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CRISPRactivationscreen......
“如果將免疫治療比喻為正在行駛的汽車,油門和剎車必不可少。油門是免疫治療聯合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式,而剎車則是免疫治療潛在的毒性較大且毒性難以預測的問題。”近日,在2022年全國乳腺癌大會上,中國工程院......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肺癌新發病例約為81.6萬,死亡病例約為71.5萬。研究顯示,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即使接受了腫瘤完全切除術,仍存在術后復發、轉移和再發第二原發肺癌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肺癌新發病例約為81.6萬,死亡病例約為71.5萬。研究顯示,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即使接受了腫瘤完全切除術,仍存在術后復發、轉移和再發第二原發肺癌的風險......
全球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非常之高,不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有了很大進展,一部分患者的預后明顯改善[1]。目前對于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aNSCLC)患者,PD-L1/PD-1抑制劑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