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學校的新校區一樣,東南大學的新校區也坐落于古都南京南郊的一片經濟開發區里。這里雖沒有六朝風月沉淀下的歷史滄桑,但也有著一份獨特的寧靜與平和。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就在這座安靜的校園里。沿著學院教學樓的樓梯拾階而上,會看到旁邊墻面上懸掛著的一幅題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字樣的書法作品。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出自《詩經》,當今的人們常用它比喻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但對這句話不熟悉的人看到“日”“月”二字,首先想到的卻很可能是浩瀚的天際。
雖然這種理解并不正確,但在這里卻顯得很貼切。因為這座普通建筑,乃至這座校園本身,的確和我們頭頂上的宇宙蒼穹有著太多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已經持續了整整15個年頭。
丁肇中(左四)與東南大學AMS團隊合影。
跟世界冠軍“練球”
故事還要從上世紀末開始說起。
1998年,國際科學界發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由著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主持研發的“阿爾法磁譜儀(AMS)”搭乘發現號航天飛機騰空而起。
“阿爾法磁譜儀的主要作用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羅軍舟介紹說,此次實驗獲得了一些有用的數據,但并沒有達到丁肇中的預期。他將原因歸結于探測器的探測能力不夠,因此決定設計一個能力更加強大的探測器。
這就是目前依然在宇宙中尋覓反物質和暗物質蹤跡的AMS-02探測器,正是基于這項研究,東南大學開始和丁肇中共同開啟探索宇宙中最神秘物質的合作。
基于AMS-02項目研究的前沿性,丁肇中需要在全球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尋找合作伙伴,中國的高校自然也是他的潛在合作伙伴。然而,這一工作最初在國內開展得并不順利。
“當時很多高校都覺得這項工作有些‘懸’,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終卻不一定能獲得什么成果,學校本身事情就很多了,怎么還會有多余的精力呢?”羅軍舟回憶說。
然而,偏偏有人不這么看。這其中就包括了羅軍舟的導師,時任東南大學校長顧冠群。
作為我國著名的計算機網絡專家,顧冠群看到了AMS-02項目背后巨大的研究價值。除此之外,愛好運動、平時愛打乒乓球的他還有著另一套更為“樸素”的理由:“丁教授是偉大的科學家。換句話說,他就是‘世界冠軍’,跟著世界冠軍一起練球,以后肯定能培養出世界冠軍。”
2002年,東南大學成為了國內第一所參加AM-02實驗的高校。同年,以顧冠群為組長的AMS項目領導小組在東南大學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AMS專家組,以及一支兼跨無線電、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機械、物理、儀器、電氣等學科的科研隊伍。
這并不容易。要知道,本世紀初正是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急速擴張的時期,各個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力量并不富裕,為了一項很“懸”的工作而投入如此大的精力,這在國內高校中并不多見。
從黑頭發跑到白頭發
從2002年簽署合作協議開始,AMS-02項目就成為了顧冠群心中一份長久的牽掛。以至于當2007年疾病纏身的他即將走向生命的終點時,依然不斷叮囑自己的學生,一定要把AMS做好,一定要讓它上天……
四年后的2011年,顧冠群的遺愿終于實現了——由東南大學參與研制的AMS-02探測器順利升空。也就在這一年,國內唯一具有國際最先進水平的AMS-02數據處理與分析中心在東南大學建成,開始迎接來自AMS-02傳回的海量數據,供中外科學家共同探索宇宙的起源。
“以2011年為界,AMS-02項目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羅軍舟說,前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探測器的研制。在這一階段,除了東南大學率先加入外,國內其他一些高校后來也參與其中;而隨著探測器的升空,項目主體任務轉變為數據的存儲、整理和分析。憑借新建成的數據處理與分析中心,東南大學幾乎成為了之后國內唯一依然承擔重要職責的高校。
除了憑借硬件設備參與項目工作外,東南大學還派遣科研人員到往瑞士AMS項目總部,在丁肇中的直接領導下工作。“這些年來,學校先后有三十多位研究人員長期在瑞士參加AMS項目的工作。”羅軍舟說。
熊潤群就是這三十多人中的一員。
熊潤群在2011年前往瑞士并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丁教授搞物理出身,計算機數據分析并不是他的‘本行’。因此,要做一個大型的數據處理,人手不夠,而我所在的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這方面恰恰是強項。”他說。
事實上,自東南大學與丁肇中團隊合作開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便是最主要的“對接單位”,與丁肇中的接觸和來往也最多。作為院長,羅軍舟在采訪中感慨道:“從四十歲出頭跑到五十多歲,從黑頭發跑到白頭發,以前倒時差很容易,現在已經倒不過來了。所以,我讓我的學生乃至我學生的學生繼續跑。”
目前,在丁肇中團隊中長期工作的人員中,已經出現了羅軍舟的“徒孫”。換言之,如果將顧冠群比喻成東南大學AMS團隊的第一代“家長”的話,這已經是一個延續四代的“大家族”了。
那么,對于這樣一個與自己關系密切的“大家族”,丁肇中是如何評價的呢?
“這是我們的風格”
熊潤群在與丁肇中共事的時間里,曾經聽丁肇中講起過他對東南大學的印象。“他覺得東南大學的人有一種很樸實的精神,就是肯干。我們來到這里沒有其他目的,就很純粹地奔著一個目標去努力”。
丁肇中的這種評價與羅軍舟的“自評”如出一轍:“我覺得我們比較實在,丁肇中想做什么,我們就幫他做好,這是我們的風格。”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東南大學與AMS項目合作的長達15年的時間里,東南大學沒有用該項目主動申請過一個長江學者或其他人才計劃。“當然,我們會對項目進行相關研究,也申請了很多項目課題,產出了大量成果。但我們從來沒有借此爭取過一頂‘帽子’。”羅軍舟說。
然而,這并不代表著除了科研課題,羅軍舟和他的同事們沒有其他收獲。
比如,熊潤群在與丁肇中朝夕相處的那段時間里,印象最深的便是丁肇中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比如,每天下午5點必須開例會,出現任何問題當場解決,絕不把問題拖到第二天……”
2011年,就在AMS-02被放入航天飛機準備發射時,丁肇中一個人在里面整整坐了4個小時。“他反復思考每個細節是否準備妥當,有沒有一絲出現問題的可能。”這一場景深深地震撼了熊潤群,因為那一年,丁肇中已經75歲高齡。
“丁教授的這種精神,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種影響和激勵。”羅軍舟說。
如今,通過AMS團隊的努力,在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征中,有5個已得到確認,對于最后一個特征的探索也在開展中。這樣的成績自然少不了東南大學的一份功勞。
再過幾個月,就將迎來顧冠群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作為學生的羅軍舟也計劃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向老師匯報AMS的進展情況,而如果老校長在天有靈,看到自己十五年前的那個決定已經結出這樣的成果,相信也會含笑于天際吧。
和很多學校的新校區一樣,東南大學的新校區也坐落于古都南京南郊的一片經濟開發區里。這里雖沒有六朝風月沉淀下的歷史滄桑,但也有著一份獨特的寧靜與平和。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就在這座安靜的校園里。沿著......
“用一個并不十分恰當的比喻來形容這次AMS的突破,那就是如果說我們之前對宇宙線的認知是一只‘乒乓球’的范圍,現在已經擴展到了一只‘足球’的面積。”12月9日,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
當地時間12月8日,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3日公布了其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首批研究成果,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于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但目前尚沒有充分證據排除其他可能性。據介紹,用......
“去年5月19日至今,阿爾法磁譜儀已收集到17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遠超過去100年人類收集到的宇宙射線數據總和。”諾貝爾獎得主、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席科學家丁肇中教授6月19日在日內瓦說。當天,在日內瓦......
講座現場“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是樹高一丈,也落葉歸根。”昨天(9月17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美國科學家丁肇中教授走進東大講壇,簡單、溫馨的開場白,一下子拉近了丁肇中教授與東大學子的距離。一貫......
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接近國際空間站。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逐漸接近國際空間站。圖為“奮進號”航天飛機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后,宇航員們相互握手慶祝。圖為宇航......
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當地時間16日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這是“奮進”號最后一次升空,主要任務是運送名為“阿爾法磁譜儀2”的太空粒子探測器。記者昨獲悉,在研制阿爾法磁譜儀的過程中,......
作為國際空間站建成以來最大的科學實驗以及人類首個在太空中研究宇宙射線的儀器,阿爾法磁譜儀5月16日隨“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作為一個由16個國家和地區科學家組成團隊的一分子,中國科學家也為磁譜儀傾注了......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首次對撞實驗不斷帶給人驚喜。上周,緊湊型μ子螺旋型磁譜儀(簡稱CMS)任務團隊宣布,他們向《物理快報》雜志提交了一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