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的顏寧,在2017年3月31日摘取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桂冠。她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時間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未能解決、最受人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科學難題。
清華走出來的學術女神
2017年3月31日,世界的目光捕捉到了一個年輕而美麗的身影,摘取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桂冠。
她被譽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時間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未能解決、最受人矚目、國際競爭也最激烈的科學難題。
她在大學時,當過學生會主席,跳過國標舞,學過游泳,但是最終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科研。
她每天都要有超過十四個小時“宅”在實驗室,進行著她最鐘愛的科研。
她是第一位站在《開講啦》講臺上的女科學家,以陽光的語言、敏捷的思維和幽默的風格征服了全場,她大聲發問,
女科學家都去了哪里?
她,就是顏寧。
顏寧教授參加“影響世界華人大獎”頒獎典禮
顏寧,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000年獲清華大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之后繼續在該校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受聘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獲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等獎項。2017年3月31日,獲 2016-2017 年度 “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
科學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輕易定義成功或者失敗。總有那么多的不確定、那么多的意外驚喜在等著你!這種經歷、這種感覺,真的會讓人“上癮”!
——中國科學家顏寧教授
1、“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花其他精力申請別的學校了”
“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花其他精力申請別的學校了”這句話源自顏寧寫給時任普林斯頓助理教授的施一公的一封很“拽”的信,她說,“出國申請太浪費精力了,我想把我的精力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初生牛犢不怕虎”,她的信成功“震懾”住了施一公老師,施老師遠程電話面試了她。這封信和她優秀的個人實力使她成功拿到了普林斯頓的offer,也打開了科研工作的一扇大門。
自信,樂觀,
2、從“什么都做不出來”到“什么都能做出來”
顏寧老師回憶最強烈的挫敗感源于初到普林斯頓讀博士的時候。初窺門徑的她在整整一年半的時間里面,“做什么,什么做不出來”,生性要強的她看見隔壁的同學順利的做出實驗結果,發表論文,一股倔勁就上來了,咬緊牙關支持著。直到有一天,導師告訴她,你終于會做實驗了。她豁然開朗,原來做實驗是這么回事。從此開始登堂入室。
2007年她回到清華組建自己的實驗室,白手起家,帶領著自己的年輕的團隊攻堅克難,在膜蛋白、鈉離子通道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享譽世界。
顏寧課題組解析葡萄糖轉運蛋白三維結構(右側為藝術效果圖)
倔強,堅韌
3、“女神”還是“宅女”?
顏寧老師科研教學兩手抓,平時和學生相處沒有一點架子,身上散發著青春活力,被清華學子奉為“學術女神”,頗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氣勢。
同時,顏寧老師將自己戲稱為“宅”實驗室,每天都要在實驗室“宅”上十四個小時以上,關鍵時候還可能會連軸轉。她說,搞科研最重要的是專注,一定要把握好細節。
但是,她嘿嘿一笑,“我很喜歡這種宅實驗室的生活”。
勤奮,專注
做實驗中的顏寧老師
她表示,自己此前的兩個職業夢想都提前實現了,如今即將開啟第三個夢想:“經過我們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在10年、20年之后,在世界生物醫藥的版圖上,深圳將會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針對全職回國引發的廣泛關注,......
也許院士們“下山”,國內基礎研究能力提升,看到苗頭了!“深圳向我伸出了橄欖枝,我麻溜地向普林斯頓大學遞交了辭職申請。”45歲科學家顏寧的一番官宣,撼動各界。歸去來兮。接下來,顏寧要做一件讓國內醫藥、科......
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著名科學家顏寧以《歸去來兮》為主題進行演講。她宣布,已向普林斯頓大學遞交了辭職申請,不久后將全職回國,協助創建深圳醫學科學院。她表示,自己此前的兩個職業夢......
11月1日上午,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即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2017年4月,顏寧離開待了10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
今天(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即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2017年4月,顏寧離開待了10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
背根神經節局部電壓門控鈉(Nav)通道Nav1.8代表了開發下一代鎮痛藥的有希望的靶標。Nav1.8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需要更多的去極化膜電位來激活。2022年7月19日,原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顏寧及清......
顏寧我們都不陌生,她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后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是施一公院士最得意的弟子之一。2007年,顏寧成為清華大學史上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她在膜蛋白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率領的團隊......
NaChBac是第一個被表征為電壓門控的Na+(Nav)通道,已經成為研究Nav通道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原核原型。在近二十年前發現的NaChBac的結構尚未確定。2020年6月8日,顏寧團隊在PNAS在線......
當地時間5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這兩篇文章分別......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