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從“染色饅頭”到“牛肉膏”,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故使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何確保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已經成為考驗中國社會管理水平的一個迫切問題。食品安全其實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在歐美發達國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時常發生,但這些國家總體而言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
監管體系與時俱進 今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迎來一次大變革。奧巴馬政府的這次改革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對美國食品安全體系進行的一次調整。100多年來,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在不斷改進中日漸成熟。
1906年,美國國會通過《食品藥品法》和《肉類制品監督法》,美國食品安全開始納入法制化軌道運轉。上世紀50至60年代,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美國在食品加工和農業方面出現了濫用食品添加劑、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化學合成制劑的情況。為規范食品添加劑和農藥的使用標準,美國政府先后出臺了《食品添加劑修正案》、《色素添加劑修正案》、《聯邦殺蟲劑、殺真菌劑和滅鼠劑法》等多部法律。近年來,美國多次發生食品污染事件,奧巴馬政府又及時調整食品監管體系,賦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更大的權力。
英國和德國的食品監管體系同樣經過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和發展。英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食品標準署成立于2000年。此前,英國在1990年頒布《食品安全法》,對食品質量和標準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而《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還可以找到一些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而德國食品法的歷史則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迄今,德國關于食品安全的各種法律法規多達200多個,涵蓋了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運輸、貯藏和銷售所有環節。由此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源遠流長,而且相關法律和監管體系在與時俱進地不斷修訂完善。
監管觸角伸向產地 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一直比較分散,按照聯邦、州和地區分為3個層面監管。三級監管機構大多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采取進駐飼養場、食品生產企業等方式:從原料采集、生產、流通、銷售和售后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管,從而構成覆蓋全國的立體監管網絡。
不過,這種監管體系由于管理權分散,近年來暴露出效率低、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等諸多弊端,這也是奧巴馬政府推動食品安全體系改革的原因所在。這次的新法案擴大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監管權力和職責,強調食品安全應以預防為主。根據新法案,FDA除了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外,還有權檢查食品加工廠,以及對進口食品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盡量將食品安全的隱患消滅在端上餐桌之前。
消滅食品安全的隱患同樣是英國食品標準署的基本職能之一。英國食品標準署不僅監測著市場上的各種食品,還將觸角延伸到了食品產地,并且這種
工作還往往是長期持續的。比如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使得大量放射性物質飄散到歐洲上空,有不少放射性物質在英國養殖綿羊的一些高地地區沉降,20多年過去了,食品標準署還一直監控著當地綿羊的情況,2009年發布的公告說還有369家農場的綿羊產品受到限制。
為每份食品“建檔案” 面對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危機,歐盟于2002年首次對食品生產提出了“可溯性”概念,以法規形式對食品、飼料等關系公眾健康的產品強制實行從生產、加工到流通等各階段的溯源制度。2006年,歐盟推行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對各個生產環節提出了更為具體、明確的要求。
在德國,食品的
食物鏈原則和可追溯性原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以消費者在超市里見到雞蛋為例,每一枚雞蛋上,都有一行紅色的數字。比如說:2-DE-0356352,第一位數字用來表示產蛋母雞的飼養方式,“2”表示是圈養母雞生產;DE表示出產國是德國;第三部分的數字則代表著產蛋母雞所在的養雞場、雞含或雞籠的編號。消費者可以根據紅色數字傳遞的信息視情況選購。
如果出現食品安全危機,也可以根據編碼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德國安全食品管理機構在一些雞蛋中發現超標的致癌物質二惡英,引起德國上下的極大關注。通過對有毒雞蛋的追查,有關機構順藤摸瓜將焦點快速鎖定在了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州的一家飼料原料提供企業身上。這家公司將受到工業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給生產飼料的企業,才導致了其下游產業產品二惡英超標。隨后,德國政府迅速隔離了4700個受波及的養豬場和家禽飼養場,強制宰殺了超過8000只雞。
英國食品標準署對食品的追溯能力也在去年的克隆牛風波中得到展示。去年有媒體披露,一些英國農場主表示飼養了克隆牛及其后代,并將其牛奶和牛肉制品拿到市場上銷售。由于公眾對克隆動物食品還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特別是不少人在食用安全問題上存有疑慮。食品標準署很快查明報道中的牛是一頭從美國進口的克隆牛的后代,并據此確認了其后代8頭牛所在的農場,以及是否有相關奶制品或肉制品進入市場。這些結果公布后,公眾掌握了相關事實,一場風波逐漸消散。
召回構筑最后屏障 問題食品召回制度是發現食品質量存在缺陷之后采取的補救措施,是防止問題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
奧巴馬食品監管改革要點之一就是授予美國藥管局強制召回權,可以直接下令召回而無需要求生產廠家自愿。日前,美國FDA推出了食品召回官方信息發布的搜索引擎,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完整性。通過搜索,消費者可以獲得自2009年以來所有官方召回食品的詳細動態信息。
在英國食品標準署網站上,可以查詢到問題食品的召回信息,包括食品生產廠家、包裝規格和召回原因。比如:在3月22日的一條公告中,寫明召回 Natco公司生產的400克裝咖喱鷹嘴豆,原因是未在標簽中注明其含有芥末,可能會引起對芥末
過敏人群的不適。像這種并不算很嚴重的原因都得到清晰監管,對那些大的食品安全問題公眾也就更放心。
對于不合格食品召回,德國食品安全局和聯邦消費者協會等部門聯合成立了一個“食品召回委員會”,專門負責問題食品召回事宜。2004年,在“食品召回委員會”監督下,亨特格爾公司調查發現,該公司生產的孕產婦奶粉和嬰兒豆粉中有“坂歧氏腸桿菌”,威脅消費者尤其是嬰兒健康。事件發生后,亨特格爾公司以最快速度召回了產品,另外還向消費者支付了1000萬歐元的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