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定義土壤污染?污染一定是和相應標準相比較得出的結論。反過來,既然污染了,治理、修復,或者風險管控到什么地步才是安全或者可接受的?”近日,在江蘇南京召開的第二屆污染場地(地塊)治理修復紫金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易修復生態平臺創始人黃錦樓發問。黃錦樓拋出的上述問題也引發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
2016年5月31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戰略部署。緊隨其后,環境保護部2017年1月發布了《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然而,與之相對應的土壤污染修復標準卻依舊“在路上”。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玉鎖介紹,根據“土十條”要求,目前正在按照土壤環境分類管理和風險管控的思路,分別制定修訂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環境標準,以替代現行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l5618—1995),按照計劃,新的標準今年將有望出臺。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20多年前出臺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l5618—1995)難以適用目前土壤修復評價。陜西省災害監測與機理模擬重點試驗室崔芳等人曾在論文中指出,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l5618—1995)編寫中,主要使用“七五”攻關項目有關土壤環境背景值和環境容量的重要研究成果,選擇的污染物參數極少,有機污染物只有“DDT”和“六六六”,一些重要的有機污染物未被包括;重金屬污染物也不全,只有汞、鎘等8種。
許多污染物缺乏明確的標準限值,是困擾著土壤污染修復業界的難題之一。河北煜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賴東麟有著5年的從業經歷。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場地風險評估和修復工作中,在找不到國內標準的情況下,他們較多的是參照美國、歐洲國家等制訂的相關標準。
而在黃錦樓看來,不同國家的標準不一,在現實應用中也造成困擾。他舉例道,同樣是重金屬污染,如果按照德國標準,直接測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會得出一個較高的值,結論是污染超標,但同樣的土壤采用日本方法,用清水濾過土壤后,檢測水中的重金屬含量,則會得到較低的值。“那么,土壤污染檢測方法和標準到底怎么定才合適呢?”
“多清潔才算清潔”,一直是國內外土壤修復行業爭論的熱點。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姜林認為,業界很多人希望國家出臺統一的修復標準值或修復目標值,這一點從成本效益角度和國內外的實踐來看,都不是一個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
國際上對土壤修復目標的確定往往基于風險評估。做風險評估時,要充分考慮未來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以及場地的環境條件,最重要的是進行場景模擬。比如在特定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方式下,有哪些些曝露途徑,曝露水平和健康風險如何;在特定的場地環境條件下,污染物在場地環境中的遷移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是怎樣的,對地下水等環境會產生多大的危害。姜林強調,風險評估不是固定模型的計算,必須充分考慮特定場景下產生的危害。
對于土壤修復要達到什么樣的終點,國外也一直在不斷探索。近年來,國際上在總結大量的實際修復工程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低風險結案的理論。姜林舉例道,如美國加州在2012年8月17日頒布了“地下儲油罐低風險結案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采用主動修復如化學氧化等消除直接健康風險,且環境風險得到控制后,可采用被動修復如自然衰減使其達到最終修復目標或者采取風險管理措施。另外,如果修復到一定程度后繼續修復也很難進一步提升修復效果,在確保直接健康風險和環境風險得到控制情況下,也可終止修復。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區域發展與循環農業團隊在土壤碳循環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大尺度上證明土壤微生物CUE(碳利用效率)對溫度變化的線性響應,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CUE是土壤微生物......
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分布于東部中溫帶至熱帶區域。我國東部從北到南氣候條件和土壤物理化學差異極大,其團聚體保護、礦物吸附和微生物合成代謝途徑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貢獻和機制有何差異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
近日,浙江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團隊推出創新項目“炭土智耕——酸性土壤調理的中藥良方”,通過創新方法解決酸化土壤改良修復問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助力鄉村振興。酸性土是pH值小于7的土壤總稱。土壤......
地表土壤水分監測對氣象預報、水文研究和氣候變化分析等至關重要。然而,由于現有的微波傳感器觀測能力以及衛星軌道覆蓋和植被覆蓋等因素的影響,微波遙感土壤水分產品存在大面積的空值區域,限制了此類產品的應用。......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關于開展土壤中鎘實驗室能力考核的通知(2024年第二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及各有關實驗室:為掌握國家網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
2024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上,正式發布《2023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用全面翔實準確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了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情況,全方位展示了2023年全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