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實際二者有同有異。共同點是智能制造。
走向工業4.0的過程,會否“理想化”?
德國“工業4.0”實質上是“信息化 自動化”,側重技術和模式;《中國制造2025》側重產業和政策。
側重點就是取舍,無所謂好壞,只與國情有關。那么,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一分子,中國制藥裝備業將如何表現呢?
不妨先看一下我們對智能制造制定的量化指標:
到2020年,我們的運營成本要降低30%,生產周期要縮短30%,不良品率要降低30%;到2025年,運營成本要砍一半,生產周期要縮一半,不良品率要降一半。
滿足這個條件的,才能叫“智能制造”。因此,中國制藥裝備業要想進入“新時代”,這些指標是必須達到的。
當然,指標達成的過程,是一個“眾人劃槳開大船”的過程:需要政府宏觀調控,需要行業協會業務指導,更需要企業奮發自強。
除了硬指標,軟指標也不可忽視。“工業4.0”與前三次工業革命最大的區別就是:
不再以制造端的生產力需求為起點,而是將用戶端的價值需求作為整個產業鏈的出發點;改變了以往工業價值鏈從生產端向消費端、從上游向下游流布的模式。
工業4.0改變了傳統生產模式
簡單說,就是制藥裝備生產企業要學會“看人下菜碟兒”——從用戶端的價值需求出發,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如果多數企業都這么干了,都以此為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目標了,那么勢必可以推動整個制藥裝備產業鏈的協同優化,大家跑步進入“新時代”。
上述觀點并非空穴來風。德國“工業4.0”白皮書提出:智能工廠具備生產個性化定制產品的能力。這不僅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企業響應市場和用戶的能力。
做到這一點,就會帶來重要的經濟收益。由此可見,“個性化定制”勢必成為推動“工業4.0”航船的一股東風。
但是,要實現個性化定制,要帶來經濟收益,光靠工具中的智能工廠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找到“源”。
如何不再大海撈針般地去找源呢?這就要靠互聯網了。
在互聯網世界里,我們就可以快捷地、低成本地將用戶、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供應商等聯結在一起,形成新的企業生態網絡。
屆時,企業基本上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軟硬兼施”都做到了,就等于進入“工業4.0時代”了嗎?未必!還得有整合!
“工業4.0”的框架里,沒說新技術的引進,而是強調了通過網絡與信息物理生產系統(CPPS)的融合,來改變當前的工業生產與服務模式。
從內容來看,“工業4.0”的框架主要有兩大塊: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
可見,中國政府提出“兩化融合”,是與時俱進的一大體現!
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相融合
做好了軟硬資源的融合,就等于把智能化、信息化、“綠色生產”推至制造業變革的門檻了,“工業4.0”就欠臨門一腳了。
但是,還需要人才。麥肯錫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到2020年,中國將需要1.42億名高技能人才,尤以3D設計、機電等核心技術人才的缺口為大。
居里夫人說:生活可以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工業4.0”是個理想,但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能“理想化”。畢竟,中國工業結構還有待完善,制造業轉型還在陣痛。
但無論如何,中國制藥裝備業要往這個方向走。
智能制造正深刻改變著世界制造的面貌。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可以說,新型工業化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工業化,是自主創新驅動的工......
記者日前從中央網信辦獲悉:近日,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信息化標準建設行動計劃(2024—2027年)》,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和系統推進,健全國家信息化標準體系,提升信息化發展綜......
記者日前從中央網信辦獲悉:近日,中央網信辦、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信息化標準建設行動計劃(2024—2027年)》,要求加強統籌協調和系統推進,健全國家信息化標準體系,提升信息化發展綜......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將公開征集并資助成立一家新的美國制造研究所,重點是利用人工智能(AI)提高美國制造業的韌性和技術水平。該研究所主要關注制造工藝、新型材料、使能技術、供應鏈集成和先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8號為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動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現將《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薦目錄(2024年版)》予以公告。附件:國......
5月10日,《信息化藍皮書——中國信息化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2023)》(以下簡稱《信息化藍皮書(2022~2023)》)新書發布會成功舉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當前,信......
近年來,隨州堅持創新驅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用科技賦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打下堅實基礎。一是制造“煥新”,提升發展能級。圍繞純電動、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3條技術路線,上裝升級、底盤......
4月16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舉行“透過工業人工智能賦能企業走向先進制造”會議。該會議聚焦智能制造、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方向,旨在充分釋放工業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企業的應用與發展潛力,促進企業實現高增值生產。......
眼下,多地正在開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今年春招有哪些新變化呢?西安科技大學在2020年首次開設了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總臺記者就跟隨這個專業的首批畢業生走進了春招現場。智能制造工程專業......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關于公示2023年度第三批北京市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創建名單的通知。原文如下:各相關單位:我局依據《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管理辦法》和《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管理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