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5-04 10:21 原文鏈接: 王正洶教授獲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5月3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王正洶教授榮膺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全國共20人,高校系統僅6人。面對榮譽,他表示:“興校強國是使命更是擔當,想要實現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理想,我還將繼續在追逐“人造太陽”的路上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上古傳說中,部族首領夸父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不惜犧牲自己追趕炙熱的太陽。自從2009年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后出站回到母校以來,7年時間里,這名青年科學家幾乎每天不辭辛勞,日夜追逐的正是被稱為“人造太陽”的聚變能,從最初能夠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研究,到擔任其中的課題負責人,再到現在擔任磁約束核聚變重大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他在科研的求索路上從未停歇。

      做不忘初心的拓荒者

      王正洶在大連理工攻讀本、碩、博期間就在學術領域初露鋒芒。2005年博士二年級時,王正洶聽從導師王曉鋼教授的建議,放棄原來熟悉的低溫等離子體非線性波物理特性的研究,投向了等離子體專業最具挑戰的磁約束核磁聚變的理論和數值模擬研究。

      王正洶一直記得導師當年的話:“核聚變是未來人類社會的理想的清潔能源,是被大家寄予厚望解決全人類能源危機的出路,但目前國內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人才少之又少,是我國最突出的薄弱領域。你應該全力以赴將核聚變作為一生的科研追求。”王正洶認真地點了點頭,他追逐“人造太陽”的夢想正由此發端。

      2009年末在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后即將出站的王正洶面臨多重抉擇——日本京都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日本核融合研究所均向他拋來“橄欖枝”,國內諸多名校如北大、浙大等也都紛紛發來邀請。

      面對如此多的“誘惑”,“中國人”、“大工人”三個字始終回響在他的心中,愛國情懷、母校情結是他念念不忘的牽掛。家境平平的王正洶放棄了國內外高校的優厚待遇,做出了回到母校的決定,而也因為提前回國,王正洶錯失了申報“青年千人”的資格。但他知道大工需要他,物理學院需要他,他便一往無前。

      做興校強國的擔當者

      回到大工,王正洶一舉拿下國家科技部設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的課題資助,成為課題負責人,先后于2011年3月和12月將兩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核聚變領域最具權威期刊《Nuclear Fusion》(《核聚變》)。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歐盟、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美國是合作承擔ITER計劃的七個成員,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國家和主要的亞洲國家,覆蓋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ITER計劃的實施結果將決定人類能否迅速地、大規模地使用聚變能,從而可能影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進程。

      在參與ITER計劃的課題中,王正洶表現出卓越的組織能力以及對待熱核聚變領域的滿腔熱情,得到國內外科研院所同行的廣泛認可。2014年,由大工牽頭,王正洶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成功申請了“磁約束聚變物理基礎問題研究”項目,該項目將對磁約束核聚變等離子體中關鍵基礎物理問題進行研究,總投入達1798萬元。同年,他還獲得了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

      2015年,王正洶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從物理模型方面及大規模超級計算機并行計算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并自主開發了三維磁流體程序MHD@DLUTcode。這使得計算能力比以前增加了一萬倍,因此在磁流體不穩定性模擬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國內首個新經典撕裂模不穩定性的研究工作被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主辦的權威期刊《Nuclear Fusion》(《核聚變》)選為封面文章,這是我國首篇發表在該期刊上的封面文章。2016年這篇文章又被評為《Nuclear Fusion》、(《核聚變》)2015年亮點文章之一,我國共3篇。

      2011年,王正洶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王正洶坦言:“剛畢業的時候,老教授們教導我們要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國強則民強,但是當時體會并不深,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更作為一名黨員,關心國事,真正能把國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是這幾年最大的變化。”

      經過七年的蛻變,已近不惑之年的王正洶更加從容自信,對他而言,興校強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肩上沉甸甸的擔當,為國效力,不負黨員名是王正洶孜孜不倦的追求與目標。

      做扶攜同行的反哺者

      談起物理學院,王正洶更是滿懷深情。他看得出,那些曾經手把手教過他的老教授們眼中的期望,也感受得到比他更年輕的后輩們心中的那份期盼,王正洶深感肩上重任。在“人才強校”的構想下,2014年開始實施“星海學者”獎勵計劃,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潛心學術。三年多的時間里,已有145名優秀青年科研工作者從中獲益,王正洶也是其中的一位。王正洶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大工培養的,我要感恩母校、回報母校,堅守在屬于我們大工的陣地上。”

      王正洶受益于母校,更時刻想著為母校做些什么。“物理學院雖然作為學校8個進入國家ESI排名前1%的學科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發展之路卻十分嚴峻,缺少院士、杰青等高端人才的帶動,高層次人才建設取得突破是難上加難,因此目前學科排名有所下滑,我能為學院的發展做些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從受益者到反哺者,為了更好的幫助青年科研人員成長,加強學院人才梯隊建設,2011年5月王正洶和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常亮聯合發起成立了物理學院“青年科學家”發展聯誼會,王正洶擔任首任會長。

      王正洶說:“同樣作為青年科學家,我明白年輕人成長中會遇到的困惑和困難,現在成立這樣一個組織就是想在科研活動、文體活動、家庭互幫互助活動三個方面開展,本著服務的原則,讓青年人少走彎路,同時也提升學院的凝聚力和歸屬感,讓青年科研工作者們更好的為學院發展和學校的‘雙一流’建設貢獻力量。”聯誼會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每月舉辦一到兩次集體活動,邀請長江學者、杰青等高端人才舉辦學術報告、座談交流等活動,并聯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中科院系統單位及大連部分高校,共同倡導并組織召開首屆部分高校及中科院系統“青年科學家”發展研討會暨青年科學家“新引領者”高峰論壇。作為國內高校首個提出并實踐促進青年教師業務能力與思想素質“雙提升”的創新型群眾組織,“青年科學家”發展聯誼會幾年來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績,也收獲了青年教師的支持與認可。

      此時,距離王正洶決心投身磁約束核磁聚變領域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已經過去了十年,大工“夸父”依然風雨兼程。當年的青蔥學子已生華發,而眼前的母校卻是越發生機蓬勃。遠眺前方,追逐“人造太陽”之路還將櫛風沐雨。興校強國的宏愿更是任重道遠,而大工人自強不息的豪情,已成為身體力行的實踐。深夜里,教學樓中一盞盞燈光投射出大工科研工作者的一片赤誠,一代學人的堅守與風骨,在“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長路上熠熠生輝。王正洶始終堅信,通過所有聚變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終有一天使用聚變能源的燈光定會照亮世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