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一名“85后”大男孩。誰能想到今年只有32歲的他,竟已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科大存濟醫學院兼職教授,還獲得“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等一系列含金量頗高的榮譽。
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這些病毒令人談之色變。而施一的工作,正是與這些病毒展開較量,通過研究病毒的分子機制,為科學防控流感疫情提供理論基礎。“雖然有些病毒目前還沒有在我國境內產生影響,比如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但也要仔細研究。只有將傳染病防控的關口前移,方能‘御敵于國門之外’。”施一說。
“在病毒研究領域,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對新發突發病毒的研究,時效性要求很高,必須爭分奪秒。一方面是因為病情緊急,另一方面是因為一種病毒爆發后立刻成為全球研究熱點,要高人一籌,必須先人一步。”施一說。
為了在與外國同行競爭中拔得頭籌,更為了減少傳染病給人類帶來的痛苦,施一夜以繼日工作,每天都在研究所工作到午夜。為了盡快完成科研任務,他甚至在新婚之后就馬不停蹄地趕回研究所繼續工作。
自2013年以來,施一先后在《細胞》《科學》等世界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介紹了在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冠狀病毒和寨卡病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確定一個合適的選題很關鍵。其次,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平臺支撐,中科院為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最后,團隊協作至關重要。新發突發病毒的研究工作強度很大,不可能靠單打獨斗,必須依靠一個團隊的共同努力。”施一分享了成功經驗。
提起自己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施一充滿了感激:“高老師雷厲風行的性格影響了我。在研究所病原室2012年年會上,高老師鼓勵學生立下‘軍令狀’,對我觸動很大。當時我立下的‘軍令狀’就是一定要在CNS上發表論文。”
科研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博士期間,我沒有發表過有影響力的論文,曾經一度想離開科研領域。在老師、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開導下,最終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回頭看,這也是一種必要的磨礪。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輕言放棄。”施一說。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做好新發突發病毒的基礎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研發抗病毒藥物,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結合起來。”施一對未來充滿期待。
穿著深藍色格子衫,戴著斯文的眼鏡,小麥色的年輕面龐,笑起來有點靦腆。這位曾“雄霸”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研究員、最年輕博導“江湖名號”的陽光大男孩,生動地詮釋了什么叫做“年輕有為”。中科院微生物所研......
施一,一名“85后”大男孩。誰能想到今年只有32歲的他,竟已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科大存濟醫學院兼職教授,還獲得“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中源協和生命醫學創新突破獎”等一系列含金量頗高的榮譽。H5......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一種人:他們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們是文明進步的領跑者,是開拓創新的實踐者;他們以知識的力量承載著國家前行的希望。他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天下英......
有一種人:他們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們是文明進步的領跑者,是開拓創新的實踐者;他們以知識的力量承載著國家前行的希望。他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天下英才》,講述當代知識分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