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5-25 13:40 原文鏈接: 全國營養科學大會:加大“帶瘤生存期”營養干預

      “為什么要制定針對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的營養管理專家共識?”

      5月23日,一項名為《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營養管理專家共識》(下簡稱《共識》)的專家指導文件在中國營養學會第13屆全國營養科學大會期間正式發布,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該共識主要針對未處于放療、化療或手術治療,且未處于住院狀態下的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進行營養管理,提供了基于循證醫學基礎的專家指導意見。

      《共識》是本屆營養科學大會官方發布的唯一一份專家共識。作為我國民眾的“營養指導擔當”,中國營養學會肩負著發展中國營養學科學技術事業的重任。在兩年一度的大會上,中國營養學會為什么如此注重面向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的營養管理問題?在發布會上,記者提出了文章開頭的問題。

      惡性腫瘤康復期的“特殊性”

      “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的營養管理問題有其特殊性。”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在回答《中國科學報》記者提問時說,這個群體的營養問題既不同于正常人,也不同于處于治療期的患者,他們的營養管理要考慮腫瘤復發的問題、要考慮并發癥的問題。

      擔任此次《共識》編寫工作組組長的是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于康。他回應說,《共識》有著非常強的針對性,就是基于“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放化療等治療后,部分患者會得到完全緩解,但還有很多患者(約占2/3)將進入帶瘤生存期”的考慮。

      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國內外針對腫瘤營養的共識,主要針對住院接受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尚且缺乏針對出院后的康復期患者的營養管理共識。而這對于這一大群患者而言,可能影響其出院后的治療及康復效果。

      “本共識填補了這一空白。”于康說,對于那些出院后的康復期患者,一方面要控制腫瘤復發風險,另方面還要維護患者適宜的營養狀況,以改善綜合治療效果,從而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談及為何要做腫瘤康復期病人的營養管理指南,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營養科主任方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確診腫瘤病人的營養管理“非常復雜”。

      “其復雜性包括在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對營養的需求可能不太一樣,比如治療器需要補充高能量高蛋白,但康復期要預防第二種腫瘤的發生,就更需要養成一種長期的健康生活模式;再如不同腫瘤患者的營養管理也不一樣,乳腺癌、結直腸癌這類癌癥就要控制體重,因為肥胖會增加風險,但肝癌、肺癌患者就需要更多營養攝入以增強抵抗力。”方玉坦言,基于這些特異性問題,就“迫切需要把這些有證據的健康營養信息傳達出來”。

      《共識》針對的巨大群體

      除了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營養管理的特殊性,《共識》的針對性還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正視:腫瘤康復期患者才是深受病魔折磨的“主力”,《共識》雖說針對性強,但它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群體。

      “在我們北京大學腫瘤醫院,1996年癌癥患者的住院時間可能有20天,如今平均可能只有4天半。在國外,醫院掌握的原則是,只要患者能走就取消住院。”方玉告訴記者,如今癌癥的治療,化療基本當天打完、第二天出院,放療很多也是在地方門診,這導致的結果是:大部分病人都在家里、在社區。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營養科主任李增寧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提供了一組數字:我國每年新發腫瘤患者在200萬人~300萬人之間,但帶瘤生存人群有多少?上千萬不止。

      “所以從市場角度來考較的話,也是康復期患者這部分群體最大。”李增寧說,現在上海等地有很多癌癥康復俱樂部,這也很說明問題。

      此前記者在相關采訪中認識到,癌癥患者要從確診最開始就要引入營養干預,將營養治療作為與手術、放化療等治療平行的一種治療手段。但目前我國許多醫院和醫護人員對營養問題認識不足——盡管近年來也在逐漸提高——導致營養問題在治療階段常常被忽視。這在李增寧看來,在治療階段的患者對營養干預的需求雖然“更緊迫”,但康復期患者的需求“更廣泛”。

      楊月欣表示,針對如此巨大的群體,《共識》的發布有助于提高惡性腫瘤康復期的營養管理水平,改善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的營養狀況、綜合治療效果及臨床結局,提升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并節省醫療費用。

      去哪兒找營養師

      不過,楊月欣在介紹《共識》時提到,作為國內針對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的首個營養管理專家共識,盡管它分別從營養干預的循證基礎、營養篩查及評定、能量及營養素供給、膳食模式、營養素補充劑、營養支持和運動及心理康復等7個方面為康復期患者提供基于循證醫學基礎的營養管理標準和路徑,但《共識》也僅限于此——供各級醫生、護士、營養(醫)師、腫瘤營養教育和衛生管理專業人員參考,而對于惡性腫瘤康復期患者及其家屬僅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這也意味著,《共識》的真正落地,仍需要“營養師”的角色接好最后一棒。然而,去哪兒找營養師,在我國還是個頭疼的問題。

      “營養師要進行規范化的培訓和考核,獲得資質后才可以承擔營養的宣教推廣和個性化的咨詢工作。”于康說。

      目前,不少三級甲等醫院設立有營養科,患者可以向看內外婦兒科一樣去營養科就診。但是,在更多的基層醫院,營養科和營養師嚴重缺位。

      “營養科室現在的情況是,各地方的發展良莠不齊。但是按照國家衛計委的醫院評審標準,營養科是必須建立的,特別是2011年衛計委對三級醫院資質認定的標準出臺以后。”李增寧補充說:“通過三級醫院的評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營養科的建設。”

      但用以充實營養科的隊伍才是根源性難題。“營養科室的人員來源一部分是經過中國營養學會等各專業學會培訓的專業人員,也有一些是從其他專業轉來的。”李增寧說,無論源自何處,都須經過多方面培訓的人員才能確保《共識》的落地,相對精準地把《共識》個體化、精準化。

      “去哪兒找營養師的問題,跟整個大營養學科的建設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于康表示,中國營養學會目前正努力于此——緊鑼密鼓地制定營養師的認證資質和建立注冊營養師制度。

      方玉以美國為例,美國醫生如果開出一份腸外營養醫囑,都是需要有注冊、有知識認證的。但在中國,這方面“都很缺”,醫生的很多醫囑(涉及營養問題)有很多問題需要再行糾正、規范。

      “現在要求比如做傳染病治療的醫生都需要考核合格上崗,那營養治療是否也應該考核合格?”方玉反問道。

      方玉提醒說,還需要認識到的一個問題是,在國外,營養師也不是“全科門診”,針對不同病征有不同營養師,如糖尿病營養師、腫瘤營養師等,相比而言,從規范化和專業化方面,“需要做得工作還很多”。

      “我們馬上將出一本書,對不同腫瘤、不同時期等的營養信息,以及對不同腫瘤的預防信息的個體化指導傳播出去。”方玉說,《共識》相關的一些營養指南也會下發,以實現《共識》在醫院或家庭下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