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日前在日本京都宣布,該公司研究團隊在晶體管的制造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在一個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從集成200億個7納米晶體管飛躍到了300億個5納米晶體管。據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光譜》雜志6日報道,這一出色表現有望挽救瀕臨極限的摩爾定律,使電子元件繼續朝著更小、更經濟的方向發展。
目前最先進的晶體管是finFET,以芯片表面投射的載硫硅片翅片狀隆起而命名,其革命性突破的關鍵在于,在三維結構而非二維平面上控制電流的傳遞。這種設計可應用于10納米甚至7納米節點芯片。但是,隨著芯片尺寸越來越小,電流變得愈發難以關閉,即使使用這種先進的三面“門”結構,仍會發生電子泄漏。
半導體行業一直致力于打造5納米節點替代方案。IBM此次宣布的最新結構中,每個晶體管由三層堆疊的水平薄片組成,每片只有幾納米厚度,完全被柵極包圍,能防止電子泄漏并節省電力,被稱為“全包圍門”結構。
IBM的半導體技術和研究副總裁馬克斯·凱爾表示,“我們認為新結構將成為繼finFET之后的普遍結構”,它代表了晶體管的未來。
報道稱,IBM公司用多年時間研究制造堆疊納米芯片工藝技術和材料,此前流行的電子束光刻工藝對于批量生產而言過于昂貴,而即將投入生產的5納米芯片,將使用工藝成本有所降低的極光紫外光刻技術。新型芯片雖然只有指甲大小,其上卻能集成300億個晶體管,在與10納米芯片進行對比的測試中發現,在給定功率下,其性能可提升40%;在同等效率下,5納米芯片可以節省74%電能。
IBM計劃與三星公司及全球制造商共同合作,生產5納米節點測試芯片,并提供給全球客戶,在未來幾年內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和5G網絡的實現鋪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光子學團隊與上海理工大學團隊合作,研制出“級聯相位調制波導陣列光譜芯片”,實測分辨率達68000,并采用光譜重構算法,將光譜對比度提升至20dB。該光譜芯片兼......
隨著人工智能(AI)模型規模的持續擴大,智算芯片間、算力節點間的通信帶寬不足的問題愈發突出。傳統電子互連方式已難以滿足GPU集群、超級計算中心和云計算平臺對高速、大容量、高效能數據交換的需求。尤其是在......
日前,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俊文研究員、遲楠教授與相關研究團隊開展合作,通過精確設計和優化,將多維復用技術引入片上光互連架構,不僅顯著提升了數據傳輸吞吐量,同時在功耗和延遲方面表現卓越,具備極強......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在當地時間11日就中國生產的傳統芯片(成熟制程芯片)舉行聽證會,探討進一步提高相關關稅的可能性。據美媒報道,這些芯片被廣泛應用于汽車、洗衣機和電信設備等日常用品中。此次調查在美國前......
圖祖沖之三號芯片示意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2476203)等資助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在超導體系量子計算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以“以基于105量子比特的“祖沖之......
在半導體實驗室里,他追求毫厘之間的精度;在全國兩會的會場中,他聚焦制度創新的深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始終以科學家的敏銳與人大代表的擔當,在攻克“卡脖子”技術與破解民生難題......
芯片的信息處理需要做好時間調控,而調控的速度與精準度,直接決定了芯片的性能。北京大學常林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合作,成功開發出世界首款光子時鐘芯片,可將芯片上的時間調控速度提升100倍......
“向光而行科技報國”,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強烈的創新責任在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中持續彰顯西光力量。其中,2024年就在光子集成芯片領域取得一系列顯著性創新進展或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
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功能基因組與分子育種研究團隊開發了木薯35K液相育種芯片,在木薯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基因組選擇育種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木薯育種的自主創新能力。相關研......
“空天海地的網絡建設,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設,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術制造方式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在日前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