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13 11:07 原文鏈接: 煩惱越來越少效果越來越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引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高質量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健康發展等作為重點任務。

      其中,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的多項舉措引起科技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提名制”獲點贊

      在現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下,大多數科技獎項都要經過一個申報流程:行政部門下達推薦指標、科技人員申請報獎、推薦單位篩選推薦。

      這看起來比較合理,但有些人并不習慣。“我從來沒有獨立報過獎。”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彭真明說,“申報一個獎項,要走很多程序,要交很多材料。我們團隊人比較少,真沒這個時間。”

      未來,類似這樣的煩惱可能會越來越少。《方案》中提出,將用“提名制”代替“申報制”,實行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的制度,進一步簡化提名程序。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表示,這一舉措帶來的最大改變是,踏踏實實在一線工作的科研人員會得到更多機會,慣于自我吹噓、熱衷四處報獎的人則不再占據優勢。

      中科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表示,提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科研人員逐級申報帶來的“非科研活動”時間成本,是進步。至于一些人所擔心的提名制會不會存在較大盲區,他說:“自然科學獎應該不會埋沒好成果的。對特別好的成果,科學共同體具有辨別能力。”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俠則認為,提名制重申了一個原則:好的工作比好的包裝和溝通更具有價值。這種結構性變革,將會重塑科技界的承認模式與行為選擇方式。不過,他也指出,提名制最大的潛在危險在于強勢利益團體之間的相互換票行為:“你提名我,我提名你,從而壟斷獎勵資源的配置與分布。”

      寧缺毋濫是原則

      根據《方案》,國家科技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將大幅減少獎勵數量,“由總數不超過400項減少到不超過300項”。

      穆榮平解釋道:三大獎數量的調整是減少政府設獎的一個信號,以后還應該減少,一方面是因為評獎過程消耗了大量科技資源,另一方面,這也是注重質量、寧缺毋濫的措施,是一種進步。

      除了“定額”,還要“定標”。《方案》進一步強調:“自然科學獎圍繞原創性、公認度和科學價值,技術發明獎圍繞首創性、先進性和技術價值,科技進步獎圍繞創新性、應用效益和經濟社會價值。”

      在李俠看來,明確三大獎的不同標準體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片面論文化的趨勢,從而鼓勵科研人員在各自的領域做出符合本領域要求的更好的工作。

      《方案》中還有一條引人注目的表述:三大獎獎勵對象由“公民”改為“個人”。這又意味著什么呢?

      李真真說:“‘公民’更強調特定國籍,如今把獎勵對象擴大到‘個人’,是一種更加開放的趨勢,意味著不管你是不是中國國籍,只要你為中國的科技進步作出貢獻,就有機會問鼎國家科技獎。”

      對此,穆榮平還有進一步的思考:相比以往基于項目的獎勵,《方案》強調獎勵個人是一種進步,但也很難避免知識產權糾紛問題。比如,當獲獎人數少于實際參與項目的人數時,就會存在少部分獲獎人占有多數人成果的嫌疑。

      誠信制度要健全

      《方案》強調,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獎勵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全程監督科技獎勵活動。完善異議處理制度,健全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辦法,建立評價責任和信譽制度,嚴懲學術不端行為。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徐濤表示:“監督很重要。應該進一步加強公示制度,在公示期間廣開言路,妥善處理異議,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絕名實不符的獎項。”

      針對科技獎勵誠信制度,網友的討論也很熱烈:一旦獎勵出現了錯誤該怎么辦?是否應該撤銷這樣的獎勵?對此,李俠說:“面對獎勵錯誤,應該區別對待、具體分析。如果是有意蒙混出錯的,應該追回獎勵并給予提名人連帶責任,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國家公信力營私的行為;至于客觀原因造成的誤判,是特定階段人類認知局限造成的,可以不讓提名人負責,獎勵也不必追回,作為失敗的提名留存。”

      穆榮平認為,《方案》體現了多方面的進步,但我國的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可做的還有很多。他說:“我個人認為應該取消針對項目的科技進步獎,用針對企業家的創新發展獎取代,并且用新增稅收和就業作為指標,獎勵對創新發展有貢獻的企業家。”

    相關文章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下月施行“提名制”評獎仍需發力

    修訂后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日前公布,并于12月1日起施行。新版條例最引人關注的亮點之一是報獎方式由“推薦制”改為“提名制”,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專家學者作用,突出獎勵的學術性。2017......

    河北省出臺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科技獎勵制度,發揮科技獎勵激勵自主創新、激發人才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的作用,近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

    國家科技三大獎“瘦身”“提名制”取代行政指標

    由行政部門下達推薦指標、科技人員申請報獎、推薦單位篩選推薦的方式將成歷史,改革完善中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將實行提名制,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的制度,意在進一步提高學術性。近日,《關于深化科......

    煩惱越來越少效果越來越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引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高質量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健康發展等作為重點任務。其中,改革完......

    煩惱越來越少效果越來越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引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高質量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健康發展等作為重點任務。其中,改革完......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制度“變臉”

    “2016年,我們對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的1810位專家學者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95%以上的專家認為科技獎勵改革達到預期效果,在鼓勵自主創新、促進科技進步、激勵科技人員方面作用明顯。”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際質量獎勵制度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馬上就要頒發了,大家對于質量獎的關注也越來越多。除了對我國質量獎的關注外,很多人還對其他國家的質量獎項好奇。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已有8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國家質量獎。在發達國家中,日本......

    武維華院士:完善中國科技評價獎勵制度營造良好科研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10日表示,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首先應下決心推動科技評價獎勵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從以數量評價為主向以質量、水平、貢獻以及發展前景為主,從關注短、淺、快的形式化評價向更加注......

    2009至2010年度全國質量工作先進表彰大會召開

    蔣樹聲到會白立忱講話支樹平出席并講話劉平均主持楊學山金陽致辭金秋北京,丹桂飄香。9月20日上午,2009至2010年度全國質量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向“質量強國”目標邁進――國家質檢總局開門納諫側記

    室外春光明媚,室內熱議如潮。3月9日,國家質檢總局3樓會議室,迎來了20余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這是質檢總局又一次借兩會召開之際,邀請代表委員座談,為質檢工作把脈,面對面地共商質量發展大計。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