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22 15:31 原文鏈接: 劉青松研究員:希望把癌癥變成可控慢性病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這一篩選庫的“締造者”正是劉青松團隊。中央電視臺將這一成果評價為“該細胞庫的建成,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撐”。該項成果的背后,是這位項目負責任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樸實的愿望——“希望將來有一天把癌癥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通過吃藥來控制病情……”

      抑制“激酶”活性

      時間回到2012年,那時的劉青松結束了在哈佛大學醫學院6年的博士后研究生活,34歲的他準備打點行囊回國。

      2012年7月,劉青松與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的妻子劉靜,以及好友王文超、任濤一起來到安徽合肥,加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組建了腫瘤藥物學研究團隊。除他們外,團隊還有18名海外留學人員,分別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芬蘭等國家。

      攻克癌癥的夢想,讓這群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目前公認,癌癥是無法完全“根除”的。劉青松說,癌癥之所以難以完全治愈,一方面是因為癌癥的發病機制多種多樣。同一癌癥,不同人的發病原因可能不同。另一方面,癌細胞變異過快,“種子”癌癥細胞很難弄清楚。

      由于化療、放療、手術等傳統癌癥治療方式的副作用較大,近年來,癌癥的精準個性化治療成為熱點。劉青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許多腫瘤的發生是由某些與生長相關的“激酶”發生異常活化而引起的。

      “精準靶向治療為戰勝癌癥找到了希望。”劉青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研發針對突變激酶的“靶向藥物”,有效抑制這些激酶的活性,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增長的目的。“靶向藥物”可精準抑制致癌靶點,控制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波及正常細胞。因此,相較放化療等常規治療手段,靶向藥物治療不僅精準,還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帶瘤生存的質量。

      “試管里的病人”

      鎖定了目標,劉青松團隊從零開始,用四年多的時間,針對目前臨床常見的癌癥相關激酶靶點,構建了僅依賴于目標靶點基因生長的大型癌癥激酶細胞庫。由于該技術體系模擬臨床癌癥病人在基因層面的發病機制,因而又被稱為“試管里的病人”。

      目前,劉青松團隊構建的細胞庫囊括了與腫瘤發展相關的近70種主要激酶靶點,涵蓋了絕大多數在臨床腫瘤病人身上發現的與臨床治療、耐藥性等相關的突變,細胞種類已達到150余種。

      “對于藥物研發來說,不僅要確定藥物的療效,還要明確藥物的作用機理和副作用。”當問到這個細胞庫的作用時,劉青松說,他們建立的細胞庫,因為僅依賴于單一的激酶基因生長,所以可以快速、準確地檢測出藥物對激酶靶點的打擊活性,同時表明藥物的作用機制。

      “由于我們的細胞庫涵蓋了70多種不同的激酶,因此可以快速判斷藥物對除了目標靶點之外的其他激酶的作用,從而有效評估藥物的靶點選擇性,對藥物在臨床上可能產生的機制性毒副作用進行預測。”劉青松說。

      篩選有效“子彈”

      “‘靶子’已備好,接著就是研發、篩選有效的‘子彈’。”劉青松說,團隊要從成千上萬種化合物中挑選出有研究價值的“苗頭藥物”,但人工篩選的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準確性也比較低。

      2013年,劉青松團隊自主開發了國內首個將高通量靶向基因測序技術與高通量體外藥敏檢測技術相結合的腫瘤精準治療技術體系(HDGS),利用高通量藥物篩選方法,對腫瘤病人的原代癌癥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和高通量藥物敏感性檢測,為腫瘤患者最大限度地篩選出可用之藥。

      他們建成的高通量藥物篩選和測試技術平臺,采用自動化操作系統,可實現自動分液、自動加樣和自動檢測一整套的藥物篩選流水線作業,能達到每天完成10000個藥物篩選測試的水平。

      利用這些條件,團隊針對白血病、淋巴癌、肺癌、甲狀腺癌等癌癥開發了一系列的激酶抑制劑,申請了30多項中國和國際專利,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與此同時,該團隊與安徽省本地的藥物研發企業進行合作,今年就有一個針對白血病的創新藥物要向國家監管機構申請臨床試驗。在未來的三年間,預期會有數個創新藥物提交臨床實驗申請。

      為了盡快實現這些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劉青松團隊還在中科院、地方政府以及社會資本的支持下成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利用這個技術體系,不間斷地為國內近百家科研院所和制藥企業提供了高質量的藥物檢測和篩選服務,獲得了廣泛的業界認可。

      “我們的理想是,像慢性病一樣對癌癥進行控制。”劉青松說,團隊一直致力于創新靶向藥物研發,就是希望將來有一天把癌癥變成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通過吃藥來控制病情,實現患者高質量的帶瘤生存。

    相關文章

    科學家自主研發新化合物可抑制特定腫瘤細胞生長

    HER2作為致癌基因,在多種癌癥中存在高表達現象,被認為是疾病治療的有效作用靶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青松藥學團隊研究發現了自主研發的化合物CHMFL-26,能夠抑制HER2陽性腫瘤細胞生長,并......

    急性白血病國家1類創新靶向藥物獲臨床批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團隊自主研發的針對FLT3-ITD陽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藥1類創新靶向藥物HYML-122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臨床試驗批件,獲批開展臨床......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的......

    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海歸群體:快馬加鞭來報國

    “回國后,舞臺更大,更有歸屬感。”走進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欣的辦公室時,她正埋頭工作。張欣2012年7月從哈佛大學醫學院回國,從事磁場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她和同事的最新研究發現,磁場可以改變腫瘤......

    劉青松研究員:希望把癌癥變成可控慢性病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這一篩選庫的“締造者”正是劉青松團隊。中央電視臺將這一成果評價為“該細胞庫的建成,將為抗腫瘤......

    合肥研究院等發現新型選擇性STK16激酶抑制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課題組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NathanealGray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種針對STK16激酶的選擇性抑制劑STK16-IN-1,該小分子探針為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