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萬,每100名65歲以上的國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萬的速度遞增。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00萬,到時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國。
從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到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再到德國呂貝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荷蘭Donders腦認知與行為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百人計劃”學者葉錚認為自己的研究工作有點小眾,“我和我的團隊在研究帕金森病的認知障礙。”
她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選擇研究帕金森病,是因為它的癥狀以及病理改變非常復雜,較難對癥下藥,換言之,人的大腦也不易更換,所以我們想知道它如何發生以及如何去治療”。
帕金森病≠老年癡呆
關于帕金森病,有一種常見的誤解:相當于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雖然,這兩種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較常見,但它們的表現并不一樣。
葉錚指出,帕金森病患者看起來并不傻,但他們有時會沖動而且行事刻板;老年癡呆癥患者非常健忘,他們很可能忘記跟你的重要約會,甚至在他們非常熟悉的地方迷路。
研究發現,在微觀層面粉紅色圓形的結構是路易小體,它是帕金森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成分是α突觸核蛋白;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黃色菊花樣的結構是老年癡呆癥的病理改變,它叫老年斑,主要成分是β淀粉樣蛋白。
早在1817年,英國倫敦的一位醫生James Parkinson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于帕金森病的論文,在這個論文中他記述了他在診斷的過程中經歷的6個他認為非常相似的案例,后人把它命名為帕金森病。
200年過去了,人們現在能夠知道的帕金森病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不清楚是基因和環境究竟是如何共同作用,導致了帕金森病的產生,甚至有一些環境因素讓人不可理解。
葉錚舉例道,我們通常認為“多喝牛奶少抽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對于帕金森病來說,多喝牛奶會增加致病風險,而抽煙越多、時間越長反而會減少致病風險,我們至今還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什么,希望以后的科學能夠解決這樣的疑問。
葉錚表示,帕金森病和通常的軀體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在于治療方面,它的癥狀和病理改變非常復雜,較難對癥下藥。
從認知障礙著手
現在常規的帕金森病治療方法有三種:藥物、通過手術在大腦中植入電極(深部腦刺激)、損毀手術(通過手術去損毀大腦中的某個部分以便治療癥狀)。
葉錚解釋道:“這3種治療方式有較強的個體差異,也就是說變好還是不會變好,或者說是不是有一些不良的反應,這都跟個體有較大關系。”她舉了個例子,有7%到17%的患者會在服藥之后變得更加沖動,賭博成癮,他們可能有特殊的性取向,可能暴飲暴食。甚至有人為此把醫藥公司告上了法庭,那是2012年在法國一件非常有名的案件。
在帕金森病的眾多癥狀中,特別使人感到難受的是認知障礙,它們對于患者的生存質量有特別大的影響。事實是,40%剛剛被確診為帕金森病的患者就會有認知障礙,如果患病達20年以上,將會累計有80%以上的患者出現癡呆。
如今,不少患者在50~60歲時被診斷為帕金森病,甚至還有更年輕的。按此推算,20年后,患者的生存質量以及患者家庭的生活質量將遭受重大影響。
如果說身體的疾病可以忍受,身體的衰老也可以忍受,但思維的衰退有點難以掌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些患者可以更換心肝脾胃等器官,但誰想過換一個腦袋呢?
“你換了腦之后,你還是你嗎?”葉錚認為,應該沒有人愿意換腦,因此她和團隊選擇研究認知障礙。葉錚和劍橋大學同事的研究采用了藥物、磁共振成像、心理學測驗等手段:用藥物去增強那些受到疾病侵害的神經系統,用神經掃描去觀察大腦的變化,用心理學測驗去評估每個人的認知功能以及行為表現。
讓生活更加美好
葉錚團隊邀請了一批健康的中老年人和帕金森病患者,讓他們躺在核磁機里面,然后一邊掃描一邊做心理測驗。他們發現健康的老年人無論是在額葉、頂葉還是顳葉的這些部位,大腦很多部分的活躍程度遠遠大于帕金森病患者。
隨后,葉錚團隊又邀請了帕金森病患者,讓他們在服用安慰劑和真實藥物的情況下,在磁共振掃描儀里面完成這項心理學測驗。團隊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做了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根據磁共振掃描的數據,以及為每位患者評估的行為和認知功能數據,去預測他們對一種從來沒有吃過的藥物的療效反應。
葉錚指出:“這項測驗的準確率能夠達到80%到85%,使我們未來為人量身定制或者量腦定制治療方案成為可能。”
當前,我國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萬,每100名65歲以上的國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萬的速度遞增。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00萬,到時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國。
如此龐大的帕金森病患者群體對國家和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葉錚表示:“關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光靠科學家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醫生以及患者的協同配合才能達成。”
然而,葉錚也發現,我國的患者對于參與這類研究的積極性并不十分高。“我在國外工作的時候,經常遇到反復來參加研究的患者,雖然參加研究也許并不能直接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況,但可以更多了解認知功能的真相。”
葉錚希望有更多的患者志愿者來參與研究,這不會影響大家的醫療或其他的利益,也不會影響正常的治療過程,但是參加研究可以獲得免費的醫學影像檢查、全面的健康狀況評估、長達1到2年的定期隨訪。“我希望大家加入我們,讓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都更加美好,讓生命更有意義。”
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團隊在對抗帕金森病的斗爭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成功解開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謎團,確定了人類PINK1蛋白與線粒體結合的具體結構,為開發治療帕金森病的新藥開辟了新道路。這......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呈現人數多、負擔重、危害大這三大特點。據估計,到2040年,全球PD患病人數將達到1300萬,其中約一半病人在我國。然而,傳統藥物和......
圖紅細胞釋放的α-突觸核蛋白在腎臟聚集并向腦內傳播,促進帕金森病發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2271447、81771382、82301430)等資助下,武漢大學張振濤教授研究團隊在帕金森病......
·“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證明這些藥物在哪些情況下是有用的。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可能更難。例如,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GLP-1藥物起作用的原因似乎很簡單:減肥提供了大部分好處。但是在成癮和帕金森病等疾病中......
9月6日,記者從深圳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命健康學院教授葉克強團隊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教授武勝昔、研究員項捷團隊,通過構建一種全新的腸道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證實帕金森病病理過程始于腸道這一假說。......
7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偉波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健課題組、浙江大學教授徐曉軍課題組合作,實現了一類大環磺酰胺化合物的設計與合成,并從中發現了靶向沉默信息調節因子3(SIRT3......
科學家研究認為,血液中的蛋白質或有助于預測帕金森病,且可以在相關癥狀出現前提前7年預測該病。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癥狀表現為行動遲緩、僵硬和靜止性顫抖。在出現......
根據《自然-通訊》6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血液中的蛋白質或許有助于在運動癥狀出現的7年前預測帕金森病的發生。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癥狀表現為行動遲緩、僵硬和靜止性顫抖。病人在出現運動癥狀前會......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使用人工智能(AI)技術大幅加快了帕金森病治療方法的開發。他們設計并使用了一種基于AI的策略,來識別阻止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病的特征蛋白)聚集的小分子。研究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醫學》16日發表一項對大規模II期臨床試驗數據的探索性分析顯示,單克隆抗體prasinezumab能減少快速發展型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退化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