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腐乳、好想你紅棗、猴菇餅干……這些近年來在市場上銷售火爆食品都離不開食品工業的進步,特別是科技水平的提升。然而,我國的食品工業底子薄、發展時間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近年來,國家對食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持續加大,行業龍頭企業也不斷增加研發投入,為食品工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科技部日前發布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食品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對食品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60%。
近年來,我國食品科技創新成果不斷,不僅對世界食品科技先進水平的追趕不斷加速,食品工業的優勢和特色也更加鮮明,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迎來了新一輪發展。“舌尖”上的創新該怎么做?且看《經濟日報》記者發回的報道。
從高價進口到自主創新
“上世紀80年代,制約我國方便食品、肉制品、速凍食品、膨化食品等咸味食品發展的關鍵問題就是缺少一些重要肉味食品香料。美國國際香料公司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實現了這些香料的合成生產,但賣價奇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過去,我國從國外進口食品香料的價格甚至快要趕上黃金,這嚴重制約了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
此后,經歷了一系列科技攻關,孫寶國和他的科研團隊突破了不對稱二硫醚食品香料制造關鍵技術,以遠低于同類食品香料的成本合成了甲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等重要香料,并迅速占據全部國內市場及約50%國外市場。“科技創新是食品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和強大支撐力,同時方便、營養、健康等消費新需求,也對食品產業科技提出了新挑戰。”孫寶國說。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重大食品科技成果頻現,一批新標準、創新基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得以實施和落地,還培育了一批優秀人才,有力支撐了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1.35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87.3%,年均增長13.4%。食品產業大量轉化大宗農產品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和農業效益,帶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如今,“接地氣”的中國食品科技創新產品不斷涌現。王致和將35道傳統發酵豆制品工序實行現代化傳承,將過去自然菌種發酵發展為篩選菌種純種發酵,罐裝腐乳走進千家萬戶;在棗片生產上靈活應用酶解技術、微細化技術和微波干燥技術,解決棗片口感粗糙、干燥時間長等技術難題,好想你開發的系列棗片獲河南省名牌產品;食療傳統融合現代食品工藝,再用臨床觀察來驗證功效,江中猴姑餅干一經上市便遭瘋搶……
“食品行業是我國最大的‘民生產業’和現代‘餐桌工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胡小松說。目前,我國食品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必將推動食品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
從舌尖美味到舌尖產業
當前,全球食品產業已發生深刻變革,技術裝備更新換代更為頻繁,加工制造智能低碳趨勢更加多元,產品市場日新月異更趨豐富,但我國食品產業科技創新水平還不容樂觀。
《規劃》提出,當前我國食品科技研發投入強度不足,食品科學基礎性研究相對薄弱,產業核心技術與裝備尚處于“跟跑”和“并跑”階段。面對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需求,企業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產品低值化和同質化問題嚴重,國際競爭力仍然較弱。
作為《規劃》編寫的主要執筆人,胡小松表示,我國不僅是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也是位居世界第一的食品加工制造大國,但恰恰不是世界食品科技強國。“我國食品工業發展不過10余年時間,底子薄、受重視程度不高。此次專項規劃的發布就是想扭轉長期以來被忽略的食品產業科技發展問題。”胡小松說。
“十二五”時期,科技部在“863”計劃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投入經費超過17億元,國家自然基金委食品科技專項從2010年至今累計投入7.9億元用于食品科學基礎研究。多位業內專家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食品企業必須承擔起創新主體地位,創新才能驅動食品產業的發展。在注重工廠、現代化設備、檢測技術等硬實力提高的同時,企業還需要關注食品科技創新和研發投入等軟實力的提升。
舌尖上的美味能不能變成舌尖上的產業?“那些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中華傳統食品、中式菜肴的工業化、標準化問題,中國人還要找到自己的創新發展模式,尋求產業突破。”胡小松認為,堅持自主創新,實現全產業鏈過程控制、綜合保障食品營養與安全,是增強我國食品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
不僅如此,“我國平均每生產一噸速凍食品,所用能耗比國際水平高出近30%至200%;每生產1噸罐頭食品耗水量為日本的近3倍。”胡小松表示,面對資源、能源與生態環境約束的嚴峻挑戰,食品現代加工與綠色制造技術、裝備開發已成為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從企業行動到人才培養
針對我國食品科技創新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需求,《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期間重點任務,將著力發展食品高新技術產業,提升食品產業競爭力;優化食品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培養食品科技人才,提升食品科技創新能力;推進食品產業科技發展,構筑食品科技創新先發優勢;加強全鏈條過程控制,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強化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
科技創新環境日益優化,企業正在行動。作為國內首家以企業為主體、針對國人營養需求和代謝機制開展系統性研究以實現國人健康訴求的研發中心,2011年中糧集團投資32億元打造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化解行業產能過剩、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困局,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都需要不斷研發和突破性的創新。”研究院院長郝小明說。
保障乳品質量安全既是基礎也是關鍵。蒙牛集團質量管理系統負責人宋曉東介紹說,蒙牛致力于構建透明高效的數字化品質管理體系,每天能夠掌握40萬條檢驗數據,實現全程可追溯的產業鏈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嚴格把控食品質量安全。
“十三五”開局之年,“現代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成為國家優先啟動的重點研發計劃,投入達11.7億元,為實現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作為食品科技創新浪潮中的主力軍,高校院所的人才培養不可或缺。“高校院所要加速產學研合作,通過科學研究將知識轉化為產品和技術,為食品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成果支持和智力支撐,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孫寶國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靜原)
傳統食品亟待創新突圍
1999年10月份在北京舉辦的東方食品國際會議上,探討了如何將以中國為源頭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傳統食品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新世紀里把握新的發展契機。如今,中國傳統食品工業化研究已有了不少積累。中華傳統食品走向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變革成為我國食品產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是,我國傳統食品工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少傳統食品還停留在手工制作階段,難以工業化生產。主要原因是傳統食品生產過程中的部分關鍵技術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傳統食品生產的關鍵設備整體水平落后,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傳統食品現代化制造的進程。
中華傳統食品亟待一場創新突圍。這樣的創新發展將不只局限于技術創新,還應逐漸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全產業鏈發展路徑。我國食品產業迫切需要開發高效利用和節能減排的現代加工制造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促進食品產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依靠現代科技,破解中華傳統食品的科學奧秘。
關于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領域項目擬立項項目公示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等文件要求,現將......
“科技創新是人類共同應對風險挑戰、促進和平和發展的重要力量。”9月10日,習近平主席向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致賀信,在會場內外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闡明了當前科技創新之于人類和平和發......
2023年9月6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黑龍江進行考察。這次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匯——“新質生產力”。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
9月3日,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發布“浙江省科技廳發布全省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通知”。內容如下:各設區市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為強力推進創新深化和深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加快培育高能級科創平臺,......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活動并作“科學與中國”20周年總結與展望報告。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科技部......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支持外資研發中心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中提到,要吸引外資研發中心在京落地集聚,根據其在引入國際創新資源、擴大開放合作等方面的綜合評估結果,給予最高不......
8月4日,2023未來科學城技術成果推介大會暨首屆項目路演資本對接會召開。大會發布了《2023北京未來科學城技術創新成果集》,包括低碳環保、清潔能源、智能電網、核能核電、綠色冶金、大飛機、新材料等重點......
如何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提升“雙碳”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是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前,需要不斷塑造科技助力“雙碳”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通過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有效......
“碳惠氫能-北京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項目啟動發布會”3日在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召開。今年4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正式發布《北京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方法學》,該方法學由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中心和北......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世界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也是世界科技強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創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