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29 15:25 原文鏈接: 健康個體全基因組測序,竟發現罕見病遺傳風險

       全基因組測序涉及對個體DNA中30億個堿基的分析,是一項先進的生物技術,這項技術將迎來預測和預防疾病的新紀元。 然而,對健康人群使用基因組測序是有爭議的,因為沒有人完全確定具有稀有遺傳病風險的變異以及患者和他們的醫生將如何應對這些風險。

      在哈佛醫學院研究員6月26日發表的一篇新文章中,報告了NIH資助的MedSeq項目的研究結果,MedSeq項目是一個包含醫生和患者的隨機臨床試驗,旨在開發可靠的程序來傳達測序結果。

      在MedSeq項目中,100名健康個體及其初級保健醫師參與并隨機分組,一半接受全基因組測序,一半未接受全部基因測序。專家分析了每個測序患者近5000個與稀有遺傳病癥相關的基因,包括臨床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初級保健,倫理學和法律在內的許多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共同參與了結果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在隨機接受基因組測序的50名健康初級保健患者中,有11名(22%)攜帶預計會導致以前未確診的罕見疾病的遺傳變異。 其中兩名患者被認為具有潛在的體征或癥狀,包括一名攜帶可能引起眼底疾病突變(稱為眼底白斑病)的患者。這個病人知道他在弱光條件下看事物很困難,但沒有考慮到他的視力問題有遺傳因素的可能性。

      另一名患者被發現的遺傳變異與斑駁卟啉癥相關聯,研究結果解釋了患者和家人的神秘皮疹和陽光敏感性。 其他九名參與者不具有遺傳疾病風險。 例如,兩名患者有與心律異常相關的變異,但是心臟病的檢查正常。 可能,但不能肯定,他們將來會發展心臟問題。

      項目首席執行官Jason Vassy說:“對健康個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獲得了新發現,即只有某些基因變異會對健康造成實際影響。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證據,我們可以培訓初級保健提供者適當地管理患者的測序結果。”

      初級保健醫生在研究開始時接受了六個小時的培訓,了解如何向接受測序的個體解釋一頁專門設計的基因組測試報告。 與遺傳專家進行咨詢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需的。 初級保健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了解測序個體的情況。

      分子醫學實驗室主任Heidi Rehm博士和指導基因組分析的研究人員Heidi Rehm博士指出:“我們驚奇地看到表觀健康的個體也攜帶著罕見遺傳疾病的變異風險。 我們發現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樣本人群攜帶致病變異,這表明我們普通人群患罕見疾病的風險可能遠高于以前所懷疑的。”

      然而,攜帶其中一種變異的個體最終是否會發展成為疾病,這一點并不完全清楚。

      此外,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參與者,發現接受基因組測序的患者并沒有表現出較高的焦慮程度。 相反,他們做了更多的醫療檢查,并在接受其測序結果后的六個月內平均增加了350多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 本研究中小樣本量的經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MedSeq項目調查人員指出,由于樣本量較小,因此研究結果應謹慎解釋,因為該研究是在一個學術醫療中心進行的,那些患者和初級保健醫師都不能代表一般人群。 他們還強調,攜帶遺傳風險標記并不意味著病人有或一定會發展該疾病。 在健康人群中發現這些風險標志是否真的會提供健康益處,或將會產生不必要的檢測和后續程序以造成更多的危害,都是很關鍵的待查證的問題。

      哈佛醫學院的醫學教授兼資深作者Robert C. Green博士強調:“全基因組測序和其他醫學技術在日常醫學實踐中的融合具有非常令人興奮的前景,同時具有預測和預防疾病的潛力。但是,我們需要設計更多的實驗以更好的分析結果,如MedSeq項目,需要擴大樣本量,并在更長的時間內收集結果,以顯示基因組醫學的全部潛力。”

    相關文章

    “女媧”基因組計劃發布第五項成果

    近日,“女媧”基因組團隊重點闡釋了適應性選擇下非編碼調控元件對表型演化的影響,相關研究發表于《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這項工作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何順民研究員牽頭的“女媧”(NyuWa)中......

    這種病,短期內無法治愈!“只能往前進,不能往后退”

    今年2月29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罕見病日,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的罕見病已經超過7000種,“漸凍癥”是其中一種。中國每年“漸凍癥”新發病人達到25000人。日前,中國新聞網《大醫生來了》欄目專訪北京大學第三......

    年度盤點:2023年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初現曙光

    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癡呆,起病隱匿,病程緩慢且不可逆,以智能障礙為主。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全球AD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回望2023年,AD......

    《罕見病酶替代療法藥物非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發布

    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關于發布《罕見病酶替代療法藥物非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的通告(2024年第17號)發布日期:20240223為科學指導和規范用于罕見病的酶替代療法藥物的非臨床研究與評價,促進罕見......

    一生中患病的幾率或可預測,十種慢性病遺傳風險估算更接近臨床

    通過分析基因組中數百萬個微小的遺傳差異,就可預測一個人一生中患某種疾病的幾率。在過去的10年中,研究人員為數十種疾病制定了風險評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這些信息來降低患病風險。在《自然·醫學》雜志最新......

    Nature最新文章:基因測序游戲規則正在被改寫,速度翻倍,僅需數小時

    超高速測序推動基因組診斷快速發展簡化的DNA和RNA測序工作流正在幫助臨床醫生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提供迅速的有針對性的護理    約十年前,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默多克......

    揭秘基因組“暗物質”

    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基因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在人類遺傳信息傳遞過程中,非編碼RNA不參與編碼蛋白質,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是生命活動調控的......

    構建水稻基因組倒位變異圖譜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發布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水稻群體水平倒位變異圖譜,并挖掘獲得了新的水稻耐熱優異等位基因,該研究對水稻育種改良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通......

    基因組精確注釋新方法:增強子鑒定新技術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研發出增強子鑒定新技術。該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約10倍,為基因組的精確注釋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核酸研究》(......

    邁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編輯技術方興未艾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時間宣布,批準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鐮狀細胞貧血病患者。這是FDA批準的首款CRISPR基因編輯療法。而11......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