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仆仆剛從德國慕尼黑回來的陸朝陽,第一時間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
陸朝陽2004年從中科大物理系畢業后加入潘建偉教授的研究組,開始了他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科研歷程。研究生期間,陸朝陽在導師指導下完成了首次制備六光子糾纏等實驗,成果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玻爾有句名言,如果誰不對量子論感到困惑,他就沒有理解這個理論。在很多人看來,量子力學是個很玄乎的東西。
陸朝陽:量子力學是目前為止對客觀世界最精確的描述。之所以大家覺得反直覺,是因為量子力學的一些效應所發生的物理尺度是非常微小的,比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頭發絲還要小億倍。在這樣一個微觀世界里面,有它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律。但其實,量子力學及其催生的技術已經在各方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沒有量子力學,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計算機、手機、互聯網、導航、激光、磁共振等等。以上這些是上個世紀在“第一次量子革命”中催生出來的成果,主要是建立于對量子規律宏觀的應用。目前,我們從事的量子信息技術在歐洲被稱為“第二次量子革命”,通過主動地精確操作一個一個的原子或光子,利用量子疊加、糾纏等性質以一種革命性的方式對信息進行編碼、傳輸和操縱,突破經典信息技術的瓶頸,未來的應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計算等。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沒有專業背景的人,可能需要一些想象力才能理解。你整天和這些令人費解的東西打交道,不覺得枯燥嗎?
陸朝陽:玩還沒有通關的游戲才有意思。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對物理感興趣的?當初為何報考中科大物理系?
陸朝陽:我一直就對數學、物理比較喜歡。1998年初,我還在浙江省東陽中學念高中,寒假前,學校邀請了潘建偉校友做科普報告,介紹了他剛剛完成的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當時就覺得特別有趣,后來就報考了中科大物理系。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又聽了關于糾纏純化和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報告,感覺潘老師很質樸很實在。后來,我就主動要求加入潘老師的實驗室。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碩士期間,你們成功制備了六光子糾纏態,刷新了世界紀錄,是怎么做到的呢?還有什么印象?
陸朝陽:一項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我,當然很令人振奮的,所以就鼓足勁沖唄。那一年幾乎犧牲了里面所有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包括春節。因為第一次做科研,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也從此開始享受在實驗室里面從無到有,搭建和調試裝置,克服難題的過程。
基本上每天在實驗室呆到晚上11點之后。還記得寒假的時候,一次做完實驗發現外面下了很厚的雪。我的宿舍在西區,就一個人踏著積雪從中科大東區走回西區,當時覺得這夜色中的雪實在太美了,一點兒也沒覺得累。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你28歲成為中科大教授,這在當時的中科大是最年輕的嗎?
陸朝陽:也許是吧。這沒什么好說的,中科大向來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一定會有人很快刷新這一紀錄。最近有位校友在畢業典禮做報告說得好:“在科大,給人壓力最大的并不是你知道有人比你優秀,而是你每天都要和他們在一起;也不是說你覺得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你發現其實他們不太努力的時候還是比你優秀。”
2008年,陸朝陽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攻讀博士。他不負眾望,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電子自旋的非破壞性測量,為固態量子計算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2011年初,他入選了競爭異常激烈的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的Fellow(比例約1%)。博士一畢業,陸朝陽未做停留就回到了中科大研究團隊。2015年,他和同事實現了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這是中國本土完成的科學成果首次入選英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年度突破榜首。2016年年底,他和同事在實現十光子糾纏基礎上,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什么是量子隱形傳態?
陸朝陽:量子隱形傳態,類似于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可以把量子態傳輸到遙遠地點,而無需傳輸載體本身,這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網絡中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國際著名量子光學專家Paul Kwiat教授曾經悲觀地指出,要想實現多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其中一個最關鍵環節無法實現。
陸朝陽:這確實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關鍵環節。以往所有的實驗都只能傳輸基本粒子的單個自由度的狀態,而無法傳輸多自由度的。我們另辟蹊徑設計了單光子非破壞測量這一新方法,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基礎難題。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到目前為止,你覺得最難的是哪一項工作?
陸朝陽:個人體驗上可能算第一項工作吧,因為適應期總是比較難的。一方面,是要造出亮度和純度都非常高的糾纏光源。另一方面,之前的大部分實驗都是簡單證明多粒子的相干性質,但是我們希望用新的判據證明六光子純糾纏。這個我們折騰了好久,有一度我都想放棄了,跟導師說要不還是用以前的方法吧。潘老師很嚴肅地批評了我這種知難而退的想法,并鼓勵我一定要追求卓越,堅持做下去。后來終于找到了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的好方法,才算搞定。
回想起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導師不這么嚴格要求的話,我們容易滋生惰性,容易滿足,這樣的話進步就會緩慢得多。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包括你在內,你們團隊已有3人獲得菲涅爾獎,感覺你們就是一個“夢之隊”。你覺得你們團隊還會有第四人獲得此獎嗎?
陸朝陽:這體現了一種科學精神的延續,潘老師之前就說過我們要做“百年老店”。他一直要求我們對國家和社會有高度的責任心,認真做事情,很多時候這種認真和嚴謹甚至到了嚴苛的程度。他具有非常前瞻的選題眼光,不斷地鞭策我們挑戰和攀登新高度,而這些重大課題和高度正是讓我們國家在若干量子技術方面站在國際制高點的關鍵。另一方面,在我們團隊里,有著國際一流的平臺,解除了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小伙伴”們如魚得水特別能戰斗,彼此之間也是緊密無私合作。
我相信從我們團隊以及國內其他很多優秀的研究組,會有青年科學家像雨后春筍一樣繼續獲獎,在國際舞臺展現中國科研實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選擇,還會做科研工作嗎?
陸朝陽:會。我們國家對科技越來越重視,創新驅動發展已經成為國家重要戰略。科學研究其實是非常好的職業,強烈給小朋友們(特別是高中生)推薦。做科研就是和天地對話,擴展人類的知識,探尋新的原理和方法。當你發現了一個地球上70多億人都不知道的一個新東西,而且這可能在將來改善每個人的生活,這個感覺是很美妙的。
做科研工作可以聆聽自己的夢想,跟隨自己的興趣。這種工作的本質就是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一直在創新,挑戰新高度,完全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枯燥。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學術委員會5月7日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執行院長陸朝陽被推選為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下簡稱“青科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學術委員會成......
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陸朝陽是國際量子科學領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輕人之一。他長期耕耘,成果迭出,獲得了國際上一系列重量級獎項。陸朝陽確信,不要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科研,并堅持做到極致......
2月21日,美國光學學會(OpticalSocietyofAmerica,OSA)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2020年度阿道夫隆獎章(AdolphLombMedal),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
2019年12月6日,日本仁科紀念基金會在東京會館召開仁科芳雄獎項的頒獎典禮和晚宴,來自日本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百余名資深教授出席。基金會理事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林誠宣布將2019年度“仁科芳雄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采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采樣可以帶來采樣......
風塵仆仆剛從德國慕尼黑回來的陸朝陽,第一時間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陸朝陽2004年從中科大物理系畢業后加入潘建偉教授的研究組,開始了他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科研歷程。研究生期間,陸朝陽......
風塵仆仆剛從德國慕尼黑回來的陸朝陽,第一時間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陸朝陽2004年從中科大物理系畢業后加入潘建偉教授的研究組,開始了他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科研歷程。研究生期間,陸朝陽......
記者4月13日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青年科學家、32歲的陳宇翱因在光子和冷原子的量子操縱以及在量子信息和量子模擬等領域中的杰出貢獻,被授予2013年度菲涅爾獎,頒獎儀式將于5月14日在德國慕尼黑......
5月12日,美國物理學會綜述性期刊《現代物理評論》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增兵、陸朝陽應邀撰寫的《多光子糾纏和干涉度量學》長篇綜述論文。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