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
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向分化以及長期時間內的功能維持的原因,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與其它的網絡相似,大腦內部存在多個具備不同功能的區域,例如感知信息,控制機體運動以及形成記憶等等。為了連接不同的區域,共同完成一個較為復雜的工作,大腦需要形成巨大的網絡將上述區域進行覆蓋。
Krishna M. Bhat等人發現一類叫做Slit的蛋白質對于維持這一網狀結構十分重要,在缺失了Slit蛋白的情況下,大腦細胞間的網狀結構也就不復存在了。
研究結果發現Slit能夠通過與受體蛋白Robo相互作用,幫助腦細胞在正常軌道運行。此外,研究者們還發現這一信號是由一種叫做Mummy的酶所控制的。Mummy能夠對Slit進行修飾,從而保證其能夠分泌到細胞外側,此外,Mummy還能夠維持Robo在神經系統發育的各個時期的正確分布。
"雖然此前我們對Slit-Robo信號已經有了深入的研究,但研究的重點仍在于大腦發育的早期。我們的研究則表明上述信號對于維持這一神經網絡同樣重要。這一發現對于防止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大腦功能紊亂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一研究是果蠅為對象進行的,但相關結果對腦的發育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2. Psychol Sci:大腦中的情感是怎么“溢出”的?
DOI: 10.1177/0956797617699837
生活總是充滿了開心與失落:前一天你還在與心愛的人共享美味的晚餐或參加有趣的活動,后一天或許就會因為與同時或家人爭吵而悶悶不樂。不過,如果我們把上一件事中產生的情緒帶到下一件事中去時,會改變我們對新情景的看法,有時或許會帶來更糟的結果。
最近,來自威斯康星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們發現大腦情感"溢出"時會發生的現象。他們第一次準確地找到了負責這一活動的大腦區域。這一發現發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雜志上。
在這一研究中,作者檢測了志愿者們對同一張臉的兩種表情(前一種為展現微笑,后一種則為面無表情)進行觀察。利用經顱磁刺激(TMS)的手段,作者發現大腦的外側前額葉區域在活性受到抑制的時候會出現更多的情感"溢出"的現象。
這一發現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大腦功能的復雜性,以及其中負責情感處理的關鍵區域。TMS目前已經被批準用于治療抑郁癥,而這一工作也揭示了為什么對前額葉區域的刺激能夠提高患者調節負面情緒的能力。
研究者們發現,當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區域完整的情況下,人們并不會發生多少情感溢出的現象,而當該區域活性受到TMS抑制的情況下,情感溢出的幾率就得到了明顯的增高。
此外,心理治療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提高心理調節能力以及促進前額葉區域與其它負責情感處理的中樞區域的聯系能夠起到人們情感調節的能力。如果我們了解這些區域的相互關系之后,將會有利于進一步的精準治療。
3. Nat Commun:大腦如何做出“偏好性”選擇的
doi:10.1038/ncomms15808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指導人們做出基于偏好的選擇的大腦運行機制。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Glasgow神經與心理學研究所的神經學家們做出的,該研究為"決定做出過程"的神經學機制給出了深刻的解釋,有助于未來相關研究的進行。
舉例來講,我們選擇吃蘋果還是吃蛋糕,是基于偏好做出的選擇,而大腦是如何做出這種選擇的,則是目前一個十分流行的研究熱點。
此前,我們并不清楚大腦的哪一部分結構負責做出基于偏好的選擇,同時我們也不清楚這種機制與我們純粹基于感覺做出的選擇有何相同點。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Philiastides 博士稱:"我們的研究表明基于偏好的選擇以及基于感覺的選擇可能受到相同的機制調節。我們的發現同時表明基于偏好的選擇與執行決定這兩項功能是由同一大腦區域負責。我們的發現對于一系列社會經濟學的問題具有深遠的意義,例如公共政策分析,健康行為、廣告營銷策略以及產品設計等等。此外,這項研究還能夠提高我們對于心理學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理解"。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們給予志愿者一對不同的零食,例如巧克力棒以及薯片,并且讓他們進行選擇。為了鑒定參與作出選擇這一行為的大腦區域,研究者們給志愿者們戴上了EEG頭套,并且利用大腦成像的技術進行信號捕捉。
EEG的信號能夠找到大腦活躍的瞬間,而fMRI則能夠找到具體的活躍區域。通過分析,研究者們發現大腦后內側額葉皮層區域是負責基于偏好決定的關鍵區域。
4. Cerebral Cortex:科學家鑒別出100多個和大腦記憶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
doi:10.1093/cercor/bhx083
文章中研究者對特殊大腦過程背后的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該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治療記憶損傷的患者。Genevieve Konopka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多個切入點來幫助理解人類記憶的形成過程,在所鑒別出的基因中,有很多基因此前和記憶并無關聯,但如今很多實驗室開始對這些基因進行研究,并且闡明這些基因在大腦基本功能發揮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比如其是否對大腦發育非常關鍵?是否對于成年人的行為非常重要等?
此前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將特殊基因同休眠狀態的大腦行為聯系了起來,研究者想利用相同的評估策略來計算在活性信息處理過程中大腦的活性如何。為了進行相關研究,研究人員對癲癇癥患者進行記憶研究,同時幫助確定患者癲癇癥發生的“源頭”,研究人員繪制出了這些患者的腦電波來理解哪些模式對于成功的記憶形成非常重要。
結合相關的研究技術,研究人員發現,相比大腦處于休眠狀態下的基因而言,還存在一類不同的基因在大腦的記憶加工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很多基因此前研究者并未發現和任何大腦過程直接相關。研究者Lega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并且治療多種記憶損傷的疾病,比如癲癇癥和阿爾茲海默病等。同時研究者還希望結合其它遺傳和認知科學知識來鼓勵更多科學家擴展當前他們的研究領域。
最后研究者Lega說道,未來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聯合研究以及高質量的神經科學研究深入闡明大腦記憶發生的機制,并為后期開發治療諸如癲癇癥和阿爾茲海默病的新型靶向性療法提供思路和幫助。
5. 大腦最佳的鍛煉方式是什么?
希望通過純天然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以及保護自己的大腦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衰退嗎?
最近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兩項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類型的有氧運動(能提升心率以及持續一段時間的移動以及出汗)對于大腦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有氧運動對大腦以及心臟都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文章的作者,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者們說道。
當然,運動對心情的改善或許在幾分鐘之內就能夠實現,但它對記憶力的提升卻需要幾周的時間。這意味著最佳的大腦鍛煉方式是有氧運動,而且需要持續性地每天堅持45分鐘以上。
根據你想實現的具體好處,可能需要不同的鍛煉方式,走路或者慢跑。一項有關抑郁癥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30分鐘左右的散步,持續十天左右的時間,就能夠現住地緩解患者的抑郁癥狀。
根據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有氧運動同時能夠幫助普通人釋放體內的壓力激素,從而緩解壓力。對于50歲以上的人來說,結合有氧運動以及抗阻訓練具有更加不錯的效果。這一結果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雜志上。具體來說,包括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例如7分鐘的瑜伽,伴隨高強度的平板支撐)等等。
另外一項研究發現,對于60-88歲之間的老年人來說,每周堅持4天以上,每天30分鐘左右的運動能夠有效地增強大腦的連接性,從而防止記憶力的衰退。
當然,研究者們還不清楚為什么有氧運動能夠對大腦產生如此明顯的作用,但有研究發現它與大腦的血液流動存在一定關系。大腦的血液流速加快能夠更好地提供能量與氧氣,并且帶走代謝廢物。
最近一項有關老年女性的研究發現,有氧運動與海馬區的大小存在正向相關性,而該區域主要負責學習以及記憶。
6. 多篇文章揭示大腦“中繼器”是調控思維產生的關鍵!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大腦中一個"雞蛋"形的結構僅僅是一個信號的中繼器,但最近的幾項研究則揭示了它在調控思維回路中的作用。多項小鼠水平的研究結果表明,丘腦的作用在于維持個體對事物分類的能力以及形成思維的能力。
通過人為地操縱丘腦神經元活性,科學家們能夠控制動物尋找獎賞的記憶力。未來,丘腦或許可以作為治療認知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的重要靶點。
"如果大腦的工作模式像樂隊的話,我們的結果則表明丘腦就是其中的指揮",來自紐約大學的Michael Halassa博士說道:"它能夠協調所有成員有序地連接與合作,進而奏出完美的樂曲"。
最近,由三個不同的研究團隊(Halassa博士,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Joshua Gordon博士與Christoph Kellendonk博士以及來自HHMI的Karel Svoboda博士與Charles Gerfen)分別將他們對丘腦的作用的研究成果發表,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Nature》以及《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
此前人們認為丘腦主要起著中繼器的作用,這是因為它與大腦負責信息傳遞的部分相連接,但丘腦同時還與其它大腦結構具有聯系,其中的功能仍沒有被揭示。
三個研究組對分析了中/上丘腦以及前葉皮層區域(PFC,負責思考與作出決定)連接的部分進行了研究。大腦掃描結果表明患有精神分裂癥以及工作記憶形成障礙的患者大腦的這一區域連接程度明顯較低。
Halassa等人發現丘腦與PFC之間的神經元能夠相互交流。他們設計了一個讓小鼠完成指定的任務(維持對類別的記憶):找到背后藏有牛奶的門的試驗,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光遺傳學的手段抑制了丘腦相關神經元的活性。結果顯示,神經元活性的抑制能夠阻斷小鼠選擇正確門的能力,而刺激該神經元的活性則能夠提高動物的表現。這一結果證明了該區域的神經元對于工作記憶維持的作用。
那么究竟丘腦能夠幫助維持哪些類型的信息呢?研究者們發現PFC中的部分神經元能夠控制小鼠形成對類別的記憶,而丘腦并不是負責傳遞這一信號,而是能夠擴增這一信號的強度。"我們的研究發現了大腦維持對類別的記憶的關鍵回路",Halassa博士說道。
Gordon博士等人通過設計實驗讓小鼠在迷宮中尋找牛奶,發現了相同的結果。在這一試驗中,小鼠需要準確地記憶自己來時的路,并原路返回找到牛奶。同樣利用光遺傳學手段,研究者們發下PFC中的一部分神經元能夠與海馬區發生交流,從而維持記憶。
丘腦向PFC傳遞的信號能夠維持工作記憶,而PFC向丘腦發出的信號則能夠進一步增強記憶并促進行動的產生。與此前的研究相符,海馬區產生的信號對于PFC的神經元產生尋找獎勵的記憶十分重要,這一結果與Halassa的結果十分吻合。
"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了PCF中兩類功能完全不同的神經元。一類負責對空間位置的記憶,這部分神經元需要來自海馬區的信號激活,而另外一類則負責維持已有的記憶,這部分神經元需要來自丘腦的信號激活" Gordon博士說道:"我們的發現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尤其對于精神分裂癥來說十分重要。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當搞清楚在患者的腦部該神經回路是如何發生了紊亂,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治療來緩解患者的癥狀"。
在Janelia 博士與Gerfen博士的研究中,他們同樣發現了丘腦通過與大腦皮層進行雙向的交流,從而維持短期記憶的重要性。小鼠需要經過幾秒的延遲來記住移動的方向,以及找到獎勵。在這種情形下,丘腦通過與皮層負責運動的區域交流發揮功能。神經電信號檢測結果表明這兩個區域都存在活動現象,表明上述兩個結構的共同作用導致小鼠能夠順利的移動。光遺傳學實驗則表明這種神經元的交流是雙向的。
"我們的結果表明大腦皮層的回路本身不能夠維持神經元的活性,以達到運動的目的",Gerfen博士說道:"它還需要包括丘腦在內的結構共同作用以達到這一目的"。
7. Human Development:像嬰兒那樣學習能夠延緩認知力的退化!
DOI: 10.1159/000458720
我們每個人都清楚,也許某一天,我們的大腦將變得不再靈活,記憶力也將大不如前。
這一觀念在我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我們不得不相信自己難以學習新的技能,或者掌握特定信息的能力,例如新的一門語言的能力將大幅下降。
然而,最新的一種理論認為我們其實不必然會導致這種結果。根據來自UCR的心理學教授Rachel Wu的說法,對于成年人來說,如果我們能夠像孩子那樣持續性的學習的話,是能夠重新改變“衰老”的固有特征的。
在發表于《Human Development》雜志上的一篇名為“A Novel Theoretical Life Course Framework for Trigger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的文章中,作者認為正常人認知能力隨著年齡的衰弱是由于學習習慣與技巧導致的,而這些習慣對于認知能力來說則是一把“雙刃劍”。
“我們強調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我們從嬰兒時期的‘廣泛性學習’會逐漸發展為成年人的‘專門性學習’。這種轉變導致我們在遇到不熟悉的情況時發生認知能力的下降,最終導致我們在所有情形下認知能力的下降”。作者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將認知能力隨年齡的變化看做一種發育的必然結果的話,那么我們就有希望從此入手提高老年人的認知健康程度。具體地,如果成年人也能夠重新回到‘廣泛性學習’模式的話,那么將對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顯著的改善。
作者將“廣泛性學習”的特征總結為6類因素:
1. 開放性的思考,輸入式的學習模式(善于學習新知識,跳出固化思維);
2. 建立個體化的學習架構(隨時與老師保持聯系);
3. 相信熟能生巧;
4. 忽略環境的影響(不要怕犯錯誤);
5. 嚴肅對待學習;
6. 同時學習多項技能;
此外,作者還總結了“專門性學習”的幾大特征;
1. 封閉性的、以知識儲備為驅動的學習方式(傾向于熟悉的套路,選擇待在舒適區中);
2. 沒有學習體系(不會與專家或老師交流);
3. 深受環境的影響(害怕失敗);
4. 思維固化;
5. 沒有持久力;
6. 一次只學習一種技能;
作者們認為,當我們開始事業的時候,“開放性學習”將開始向“專門性學習”轉變,也就是這個時候我們的認知能力“衰老化”開始啟動。當我們對日常的工作變得十分熟悉,工作效率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就越難以跳出這個圈子。有時候甚至會因此受到誤導。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并及早改變的話,我們的認知能力將會得到改善。
8. Brain Connect:重磅!科學家發現HIV感染或影響機體大腦的連接性及認知表現
doi:10.1089/brain.2016.0457
日前,一項發表于國際雜志Brain Connectivit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密蘇里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相比HIV陰性的年輕人而言,進行有限療法或無任何治療歷史的HIV陽性年輕人的整個大腦結構網絡往往會出現嚴重干擾,而且其大腦神經連接強度和效率也較差,同時這些個體的認知能力也會明顯下降;隨著大腦結構組織異常性的增加,HIV陽性個體的學習能力以及回憶測試的表現也會變得越來越差。
在這項題為“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Whole-Brain White Matter in HIV Infection”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描述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即此前沒有進行治療的HIV陽性年輕人的大腦連接往往會出現混亂的狀況;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個體的認知表現往往和大腦連接性的改變存在功能性的關聯性。
研究者Laurie Baker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對參與者大腦中的白質以及整個大腦網絡結構進行了組織結構的評估,從而確定了在解剖學上的大腦連接性或許能夠作為一種有用且非侵入性的生物標志物來指示HIV感染者大腦中白質的破壞情況。
雜志主編Christopher Pawela博士認為,這項研究最有興趣的地方在于其是對有限治療或無任何HIV治療歷史的年輕人進行的一項研究,文章中研究者非常罕見地檢測到了HIV陽性年輕個體大腦結構和功能上的一些改變(除非個體患上了嚴重的神經性疾病),實際上研究者也能夠在病情得到恢復的年輕個體大腦中檢測到這種改變,這或許就提出了一種假設,即HIV的感染和個體大腦結構改變以及相應的認知能力的異常變化或許存在一定關聯。
相關研究由美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提供資助,研究者表示,未來他們還將繼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闡明HIV影響感染者大腦連接性和認知能力的原因及分子機制。
9. Pediatrics:母乳喂養對提高認知能力有益嗎?
DOI: 10.1542/peds.2016-1848
雖然醫生經常推薦母乳喂養來幫助保護新生兒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但母乳喂養實際上是否對嬰兒認知能力有益,我們并不是很確定。
盡管以前的研究表明,母乳喂養對兒童的智力有積極的影響——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因為母乳中的營養成分——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沒有長期的對認知能力的益處。
都柏林大學的一個小組使用來自“成長在愛爾蘭”縱向研究項目的數據研究了7,478名兒童,評估了他們在三至五歲時的認知能力。
在評估過程中,他們對孩子進行了問題解決和詞匯技能測試,并對其行為進行了評估,包括他們的情緒癥狀、多動癥和與他人的關系。
研究人員發現,在考慮了父母教育和收入等社會經濟變量后,目前并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在嬰兒時期被母乳喂養過的兒童,與非母乳喂養的兒童在認知上有差距。
“在母乳喂養和非母乳喂養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上,我們并沒有發現任何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研究人員之一,Lisa-Christine Girard說。
但是在其中一個測試上,結果確實顯示出了兩種兒童的差別。
“當孩子三歲時,我們確實發現母乳喂養對減少多動癥有直接影響,”吉拉德說。 “但是在五歲的時候,這個結果并沒發現,這表明隨著兒童生長,可能有其他因素影響更大。”
換句話說,“母乳喂養給兒童智力帶來好處”的概念可能沒有考慮到父母、生活方式和其他社會經濟因素,這些因素也是可能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和成長的。
“如果適當地控制復雜的變量的話,母乳喂養的長期益處看起來更小或不存在,我認為(這項研究)是為這樣的文獻量身定做的,”沒有參與研究、來自新澤西州艾塞克斯郡學院的統計學家Brooke Orosz說。
“如果我們簡單地問:母乳喂養的孩子是否有更好的結果?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問:是母乳改善了大腦,還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和收入在起作用?答案就很難說。”
雖然新的研究可能無法在這個問題上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但結果似乎表明,社會經濟因素可能在扭轉以前的數據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Girard的的團隊并不期望這是討論的終點。
“這個爭論已經持續了100年,我們正在努力了解整體情況,”她說。
無論如何,研究人員將繼續調查母乳喂養與發育利益之間的聯系(如果有的話),科學家們認為,由于母乳喂養在健康和營養上的優勢已被普遍接受,新研究不應該勸阻任何想要母乳喂養的人。
當然,并不是每一位母親都能哺乳,有很多情況都會導致母乳喂養變得困難或不可能——但是對于那些沒有面臨這些情況的女性來說,醫生的建議是肯定的。
沒有參與研究的杜克大學的兒科醫生Ellie Erickson說,“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母乳喂養是我們可以做的可以支持兒童的免疫系統的最健康的事情之一。“
至少在這個問題上,研究者們完全同意這一點。
研究人員在文中寫道:“母乳喂養被認為有很多對母親和孩子的醫學益處,且都是有據可查的。”
“這些調查結果并不矛盾,因為母乳喂養給母親和孩子帶來的許多醫學益處。”
10. FAN:首次發現益生菌或可改善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大腦的認知功能!
doi:10.3389/fnagi.2016.00256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斯蘭阿薩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益生菌能夠改善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在最新的臨床試驗中,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為期12周的研究中,每日單一劑量的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或許能夠明顯改善在細微精神狀態檢查(MMSE)老年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的評分情況,MMSE是一種認知損傷的標準測試方法。
益生菌能夠幫助機體抵御特定的感染性腹瀉、腸激惹綜合征、炎性腸病等疾病;長期以來研究者們假設,益生菌或許能夠增強大腦認知功能,因為腸道菌群、胃腸道及大腦之間存在一種雙向溝通的機制,即微生物群腸腦軸;在小鼠機體中,益生菌能夠改善其學習和記憶能力,同時降低小鼠的焦慮感和抑郁表現,然而此前研究中研究者并未發現益生菌能夠改善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隨機、雙盲臨床對照試驗,他們共招募了年齡在60至95歲之間的的52名患阿爾茲海默氏癥的男性和女性,其中一半患者每日攝入200 ml富含四種益生菌的牛奶,而另外一半研究對象則攝入不含益生菌的牛奶,這四種益生菌分別是嗜酸乳桿菌、乳酸菌、酵母菌和雙岐桿菌(每種細菌大約都有4000億個細菌)。
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血液樣本進行生化分析,同時利用MMSE調查問卷對參與者進行認知功能測試,其中包括一些任務,讓參與者寫出當前的日期、從100開始逐一減7倒數、說出物體的名稱、重復語句以及對圖片進行復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在接受益生菌的研究組中,參與者的MMSE調查問卷得分明顯升高了,即從8.7分增加到了10.6分,但對照組中個體的得分則從8.5分降低到了8.0分,盡管有益菌治療組中得分增加并不明顯,而且所有的患者依然保持著認識損傷的狀況,但本文的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研究者首次發現,益生菌能夠改善個體的認知功能,當然在后期研究中,研究者還需要招募更多患者進行更長時間的研究,而且這對于檢測益生菌是否能夠帶來長期效益也非常關鍵。
研究者Mahmoud Salami教授表示,此前研究中,我們發現益生菌療法能夠改善糖尿病大鼠大腦的受損空間學習和記憶力,但本文研究中我們首次在認知損傷的人類患者中發現益生菌添加劑或許能夠改善個體的認知功能。基于益生菌的療法或許能夠降低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機體血液中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C反應蛋白的水平。當前研究表明,機體代謝調整的改變或許是益生菌所帶來的有益改變,當然研究者希望在后期研究中深入解析其中所涉及的機制。
最后研究者說道,本文研究非常有意思而且很重要,因為其幫助我們闡明了胃腸道微生物組組分在神經功能中的重要角色,而且通過本文研究我們還發現益生菌能夠明顯改善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尤其是對于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尤為明顯。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有關腦認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SciSignal: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網絡形成的關鍵最近,來自達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找到了大腦在發育過程中腦細胞連接的定......
凡是悠久強大的學科,往往壁壘森嚴,存在“生殖隔離”現象。從1956年意大利青年討論怎樣用機器模擬人的智慧開始,人工智能和腦認知科學研究就一直猶如兩條平行線,沒有實質性的交集。“我們搞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員......
12月1日,973計劃專家顧問組在北京組織召開基于腦認知的信息科學發展研討會,鄔賀銓、周炳琨、林惠民及國內神經科學、影像學、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近30位專家參加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腦認知......
在《科學》雜志預測的2008年七大科研熱點中,大腦神經回路研究是其一。借助一些新方法,科學家有望開始了解大腦神經細胞回路是如何處理信息和調控行為的。與此同時,一種名為彌散張量成像的磁共振新技術,也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