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里可能容不下一粒沙子,卻容得下許多微生物。不僅如此,這些微生物還可以保護眼睛免受病原體感染。近日發表在《Immunity》雜志上的一篇論文首次證明了眼睛微生物組的存在。
多年來,人們普遍認為眼睛表面是無菌的,因為那里存在著溶菌酶、抗菌肽以及其他因素,能夠防止微生物從空氣或手指進入眼睛。美國NIH眼科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Rachel Caspi博士表示:“我們這是第一次提出證據,說明細菌長期生活在眼表面。這項工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是否存在眼睛微生物組。”
在這項研究中,Caspi實驗室的研究人員Anthony St. Leger能夠從小鼠結膜中培養出細菌。他發現了幾種通常出現在皮膚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乳腺炎棒狀桿菌(C. mast),但不清楚這些微生物是剛剛到達眼睛,還是長時間生活在其表面。
研究人員發現,乳腺炎棒狀桿菌誘導了白介素(IL)-17的產生,這是一種對宿主防御十分重要的信號蛋白。進一步的研究發現,IL-17是由γδ T細胞產生的。IL-17吸引了中性粒細胞到達結膜,并將抗微生物蛋白釋放到眼淚中。不過,乳腺炎棒狀桿菌為何能夠耐受它自己引發的免疫反應。
為了確定微生物是否能夠促進小鼠中的免疫反應,St. Leger將小鼠分成兩組,一組是對照,帶有乳腺炎棒狀桿菌;另一組則用抗生素殺死乳腺炎棒狀桿菌及其他眼部細菌,然后加入白色念珠菌。對照組的正常小鼠可抵御真菌的感染,而使用過抗生素的小鼠則無法消除白色念珠菌,導致全面的眼部感染。
St. Leger還注意到,NIH動物機構中的小鼠帶有乳腺炎棒狀桿菌,而杰克遜實驗室(JAX)及其他供應商的小鼠則沒有。這一偶然觀察到的現象讓研究人員下決心去調查這種細菌是否真的長期存在于眼睛內。他們在小鼠眼部接種乳腺炎棒狀桿菌,并確定幾周后是否還能培養出微生物。
在接種乳腺炎棒狀桿菌后,JAX小鼠的結膜產生了γδ T細胞,它們釋放IL-17。數周后,研究人員仍然可以培養出乳腺炎棒狀桿菌。然而,接種在JAX小鼠眼部的其他細菌卻消失了,也沒有誘導出局部免疫力。“我們仍然不知道是什么讓乳腺炎棒狀桿菌能夠在眼睛中生存下來,而其他類似的細菌卻失敗了,”Caspi談道。
不過,St. Leger也指出,盡管乳腺炎棒狀桿菌似乎能刺激有益的免疫反應,但也可能引起疾病。例如,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往往受到抑制,這可能導致乳腺炎棒狀桿菌生長失控,并引起疾病。
“我們已經建立了眼睛微生物組的概念證明,”St. Leger說。“眾所周知,腸道內的益生菌能夠調節免疫反應。如今,我們表明這種關系也存在于眼睛內。這也許有助于我們治療眼部疾病。”
韓國科學技術院科學家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制備出類似尼龍的堅固且柔韌的生物塑料。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17日出版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全球每年會產生約4億噸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廢物和微塑......
研究人員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生產出一種類似尼龍的堅固、柔韌的塑料。3月17日,他們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報告稱,過去細菌曾被用來生產聚羥基烷酸酯等聚酯,但像服裝和鞋類生產中使用的尼龍類塑料很......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文峰團隊同合作者,系統揭示了中華蜜蜂腸道菌Gilliamellasp.G0441通過微生物群-腸-腦軸調控宿主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烯啶蟲胺抗性的分子機制。近日,相關成果在線......
記者3月17日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熱帶益生菌團隊,在益生菌腸道自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揭示了植物乳植桿菌在腸道定植的新機制,為開發更有效的益生菌制劑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成......
圖MEER計劃下潛和樣本信息及其主要科學發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華大集團,發起了......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來自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阿波羅”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有望增進科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王衛慶團隊首次揭示,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臨床減重降糖療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基線腸道內AKK菌水平,僅低豐度AKK菌患者表現出代謝獲益。基于此發現,研究團......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備團隊與長光辰英工程化團隊負責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完成結題驗收工作。深海蘊含著豐富、鮮為人知的......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