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國際空間站、第一次探測火星……正是這一個個第一次勾勒并積淀出一條充滿荊棘卻又不乏驚喜的豪邁征途,也讓我們在傳播文明、破解無窮未知的路上,走的更遠。
準備篇:行動!從夢想到飛躍
飛上月球,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在完成這一壯舉之前,人類曾著手進行過充分而艱辛的準備工作。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了載有別列亞耶夫、阿里克謝?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并進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發射升空,它攜帶的阿波羅8號飛船乘坐著3名航天員。在同年的12月24日,機組抵達了月球軌道并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運動。這是人類第一次環繞月球飛行。
資料圖:1969年7月20日,兩名美國宇航員先后登上月球。
到了1969年,登月的時機已然成熟。“這里宏偉而蒼涼”,聆聽著美國宇航員奧爾德林的由衷感慨,全球數億觀眾通過電視等渠道,共同見證了同年7月20日、美“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三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的偉大壯舉,由此,也揭開了人類太空探索新的一頁。
進階篇:探索!我們走的更遠
在奔向太空的征程上,登月既是里程碑,也是一個新的開始。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開辟了載人航天的新領域。其在空間站上停留26天,并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
隨后,世界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的誕生則揭開了人類航天史上新的一頁。1981年4月12日,其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并在太空飛行54小時、環繞地球飛行36周之后,飛機安全著陸。
2011年8月5日,“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由一枚宇宙神-V551型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踏上遠征木星之旅。5年后,“朱諾”成功進入環繞木星軌道,將展開木星探測任務,這也讓人類的宇宙探索之路邁向了新的高度。
暢想篇:前行!驚喜不止于此
而到了48年后的今天,人類的步伐已經不僅限于只是登上月球了。比如歐洲航天局就打算登上月球建造首座人類基地,即一座高50公尺、約16層樓高的“月球廟宇”,成為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冥想默禱場所”,并開發月球上的金屬、礦產和水資源,聽來是不是很酷?
不止是政府或其他官方機構,目前還有越發多元化的組織想要在月球分一杯羹。美國政府2016年8月3日就批準一家叫“月球捷運公司”的美國私人企業發射登月航天器,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批準民間探月計劃。
而在此前,發射登月航天器都是政府支持開展。聯合國有關外層空間公約規定,非政府實體在月球和其他天體的活動應由有關締約國批準,并持續加以監督。該決定也開啟了正在進行中的月球商業探索與發現的新時代,有助釋放出月球寶貴資源的無窮潛力。
而除了月球,那些距離我們更為遙遠的星球已然成為下一個探索的目標。比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冰巨星”預研組正在積極探討,如何在未來10—20年內,開展太陽系外層行星系統(天王星和海王星)探測任務,讓人類的腳步邁向更為遙遠而神秘的所在。
荷蘭“火星一號”公司則宣稱要在火星建立永久的人類定居點——“火星一號”計劃于2027年3月把第一批24人送上火星。為此,第一批補給品和第一臺“定居探測器”分別于2016年10月和2020年發射。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6年9月也宣布,將開發一套由超大型火箭及可重復利用的飛船組成的“火星運輸系統”,用于人類移民火星。在其設想中,100萬“火星人”會在火星上建立城市,甚至會有比薩餅店。
由此,人類也將在地球以外的空間真正扎下根來,開枝散葉,在浩瀚宇宙中再覓一處生機。
12月22日消息,一個裝有巖石樣本的鈦管在12月21日被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火星車放置在紅色星球的地面上,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該探測器將在這個被稱為“三岔口”的地方放置總共10個類似的管子,建立人類在另......
據日媒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稱,科學家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采集的樣本中檢測到20多種氨基酸。這是首個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證據,對理解這些至關重要的有機分子如何到達地球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12月......
廣東江門,打石山地下700米的深處,一個巨大的球型中微子探測器正在慢慢成形。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1月21日,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探測器的不銹鋼網殼主結構第一榀支撐柱成功吊裝落位,標志著......
中新網上海1月26日電題:看懂“陸地探測一號01組A星”:中國在軌口徑最大的SAR衛星作者鄭瑩瑩馬帥莎北京時間1月26日上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號01組......
“帕克”太陽探測器藝術構想圖。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12月15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綜合外媒最新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副局長托馬斯·祖布欽在14日舉行的202......
近日,南京大學陳申見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StephenOlsen教授在《國家科學評論》雜志在線發表綜述文章,回顧了BESIII實驗在粲物理能區尋找新物理的研究中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并對未來相關研究前景做......
澳大利亞科學家使用硫化錫(SnS)納米片制造了迄今最薄的X射線探測器。新探測器厚度不到10納米,具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的特點,有助于實現細胞生物學的實時成像。SnS已經在光伏、場效應晶體管和催化等領......
澳大利亞科學家使用硫化錫(SnS)納米片制造了迄今最薄的X射線探測器。新探測器厚度不到10納米,具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的特點,有助于實現細胞生物學的實時成像。SnS已經在光伏、場效應晶體管和催化等領......
澳大利亞科學家使用硫化錫(SnS)納米片制造了迄今最薄的X射線探測器。新探測器厚度不到10納米,具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的特點,有助于實現細胞生物學的實時成像。X射線探測器是一種工具,可通過視覺或電子......
IT之家7月24日消息歐羅巴快帆任務是NASA制定的木衛二探測任務,于2019年官宣。今日,NASA官方宣布,已選擇SpaceX為歐羅巴快帆任務提供發射服務,探測器將于2024年10月在美國宇航局佛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