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日,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軍委后勤保障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制定并印發了《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發展規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2017年修訂)》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運行績效評估方案(試行)》3份文件。

      文件對未來五年的中心建設與布局提出具體要求,到2021年底,針對重大需求,在主要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統籌建成100家左右的中心,引導建設分中心,針對區域特有重大疾病建設省部共建中心,鼓勵各地方開展省級中心的建設,完善領域與區域布局。

      同時,文件對醫學研究基礎平臺建設和科研成果提出要求:構建體制化、機制化的轉化推廣體系,打造一批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生物樣本庫和信息庫,搭建國際一流的臨床研究公共服務平臺;研究制定不少于15項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普及推廣一批醫學科技成果。

      重點有以下三方面內容:

      任務一:重點圍繞慢病和常見病完善布局

      重點圍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常見多發疾病進一步完善中心布局,實現主要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的全覆蓋。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區域的平衡,探索推進省部共建中心的建設。

      在原有中心基礎上組織開展感染性疾病、兒童健康與疾病、出生缺陷與罕見病、骨科與運動康復、眼耳鼻喉疾病、免疫與皮膚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職業病、地方病、影像醫學、醫學檢驗、醫學營養、急危重癥、麻醉醫學、病理診斷、放射與治療等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的中心建設,試點建設一批中醫類的中心。

      任務二:重點開展臨床循證、轉化應用、應用推廣及防控戰略研究

      整合集成臨床醫學研究資源和研究力量,按照創新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重點開展臨床循證研究、轉化應用研究、應用推廣研究及防控戰略研究四類研究。開展20-30項萬人以上規模的疾病人群隊列研究,開發50-80項疾病綜合治療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15項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

      任務三:強化醫學研究基礎平臺建設

      加強臨床科研資源共建共享,推動生物樣本、醫療健康大數據等資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在各疾病領域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生物樣本庫和數據庫,為高水平科技攻關提供條件平臺支持,建立國家臨床樣本平臺、國家健康醫療研究大數據庫和藥物和醫療器械臨床評價平臺,推動國產藥品和醫療器械加快進入臨床診療實踐。

      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發展規劃》全文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

    (2017-2021年)發展規劃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科技部會同國家衛生計生委、軍委后勤保障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共同開展建設,是面向我國疾病防治需求,以臨床應用為導向,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協同網絡為支撐,開展臨床研究、協同創新、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為更好地推進中心建設發展,完善管理和強化支持,依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特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需求

      (一)建設現狀

      長期以來,臨床研究一直是我國醫學科技發展的薄弱環節。為加強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打造一批臨床醫學和轉化研究的“高地”,科技部會同原衛生部、原總后勤部衛生部于2012年啟動了中心的建設工作。目前,分3個批次共布局建設了32家中心,形成了聯合26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2100余家醫療機構的協同創新網絡;建成60余個大型生物樣本庫、數據庫和143個臨床研究隊列,覆蓋人群706.05萬人次,涉及60余個病種;自主或參與制定診治指南規范151項(其中9項納入國際指南)、制定國家標準42個;取得重大新藥、醫療器械等科技成果ZL254項,其中國際ZL4項,實現ZL轉移轉化9項;共完成了248項藥物臨床評價;各中心已建成20余個遠程服務平臺,年診療患者數量6萬余人次;通過學術交流、技術培訓、網絡服務等形式,共組織開展了172項適宜技術和科技成果的基層推廣活動,累計培訓醫務人員31.89萬人次;建立了43個科普推廣平臺,自主設計了15個在線移動培訓客戶端(APP)。中心的建設有力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在推動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和技術下沉、支撐分級診療實施、降低醫療費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針對老少邊窮地區的健康需求,構建健康醫療科技“精準對接”機制,形成了科技支撐健康扶貧工作的新模式。

      (二)戰略需求

      1. 加強中心建設是有效強化我國醫學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臨床研究一直是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許多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取得的進展,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到臨床應用。由于我國臨床醫學研究部署不夠,在臨床醫學這一重要環節的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幾乎空白”,導致臨床研究團隊的專業化建設嚴重滯后,臨床資源高度分散、缺乏整合,臨床研究創新不足、水平不高,整體發展滯后的短板問題十分突出。大力加強臨床醫學研究體系的建設已成為世界各國推進醫學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網絡為依托,聚焦重大疾病,系統構建各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的中心,將為完善國家醫學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加快突破現有疾病診療技術的局限性,探索適宜我國國情的、更為經濟有效的疾病防控手段,提高疾病防治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 加強中心建設是加快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

      在醫學創新領域,臨床醫療機構處于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中心樞紐位置,是承接基礎研究發現、轉化前沿技術成果、應用評價創新產品、研究制定指南規范的核心力量。長期以來,臨床醫療機構、臨床醫生參與衛生健康創新的動力機制不強、活力不夠,是我國基于國人循證證據的診療指南和技術規范產出少,自主醫藥產品創新少、轉化慢的一個重要原因。促進臨床醫療機構與研究單位、大學、企業的緊密融合,是加快推進醫藥產品研發和增強醫藥產業創新活力的重要途徑。通過中心的布局建設,充分發揮中心在對接成果轉化鏈條各主體之間的優勢,與相關研究單位、高校、創新型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將有效激發醫療機構這一關鍵主體的創新活力和創新潛能,在匯聚創新力量,推動醫、研、企融合創新上發揮引領性作用,成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嘗試。

      3. 加強中心建設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有力支撐

      醫學科技創新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社會效益上,落實到疾病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上。長期以來,基層醫療技術服務能力薄弱,醫療服務質量不均衡是我國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的“短板”。按照功能定位,中心將以基層為重點,大力開展新技術、新知識和先進適宜技術的普及推廣,體系化推進人員培訓、臨床指導等工作,加快把大醫院的技術傳到基層、助力廣大基層“學好、用好”醫療技術,增強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推進醫療服務均質化,整體提高我國疾病診療水平,為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緊密圍繞醫學科技發展需要和重大疾病防控需求,把中心建設作為加快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支撐科技強國、健康中國建設等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舉措。未來五年,中心建設將進一步加強整體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完善運行管理制度和機制,構建銜接緊密、轉化順暢、協同整合、服務基層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醫學領域的創新突破和普及推廣。

      (二)基本原則

      1. 強調創新,注重臨床

      面向重大臨床需求,在相關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建設中心及其創新網絡,依托網絡開展大樣本臨床循證、轉化醫學和防控策略研究,利用網絡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的協同創新,為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提供科技支撐。

      2. 統籌規劃,整體布局

      緊密圍繞我國重大慢病和常見多發病的防治需求,進一步完善中心布局,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區域的平衡,實現主要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的全覆蓋。引導建設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以下簡稱“分中心”),鼓勵各地方建設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省級中心”)的建設,實現區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全國性的網絡體系。

      3. 加強轉化,擴大推廣

      面向基層醫療衛生需求,注重適宜技術的轉化推廣和專業醫務人才的技能培訓,提升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為整體提高全國衛生醫療水平和實施分級診療,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

      4. 強化管理,完善機制

      按照《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2017年修訂)》,建立考核評估機制,完善評價激勵措施;建立有效的協同創新、開放共享機制,鼓勵同領域的中心之間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明確相關部門、地方和依托單位的職責,給予中心更大的資源保障和政策支持,不斷探索營造有利于中心穩定發展的政策環境。

      (三)總體目標

      到2021年底,針對重大需求,在主要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統籌建成100家左右的中心,引導建設分中心,針對區域特有重大疾病建設省部共建中心,鼓勵各地方開展省級中心的建設,完善領域與區域布局;構建體制化、機制化的轉化推廣體系,打造一批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生物樣本庫和信息庫,搭建國際一流的臨床研究公共服務平臺;開展20-30項萬人以上規模的疾病人群隊列研究,開發50-80項疾病綜合治療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15項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普及推廣一批醫學科技成果。到2021年底,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學、運行高效、開放共享、協同發展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創新體系,有效提升臨床診療水平,推動醫療質量均質化,帶動整體醫療水平的提高,促進健康產業的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中心

      根據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需求,在充分掌握我國疾病譜特點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常見多發疾病進一步完善中心布局,實現主要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的全覆蓋(主要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分布見附表)。

      專欄1:中心布局

      領域布局。結合我國疾病譜,在目前已經部署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慢性腎病、精神心理疾病、婦產疾病、口腔疾病和老年疾病共11個疾病領域中心的基礎上,組織開展感染性疾病、兒童健康與疾病、出生缺陷與罕見病、骨科與運動康復、眼耳鼻喉疾病、免疫與皮膚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職業病、地方病、影像醫學、醫學檢驗、醫學營養、急危重癥、麻醉醫學、病理診斷、放射與治療等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的中心建設,試點建設一批中醫類的中心。根據疾病防控的實際需求,原則上各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建設1~3家中心,重大疾病領域建設3~5家。

      區域布局。在新建中心的布局上注重不同區域的平衡,探索推進省部共建中心的建設。引導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的中心建立分中心。鼓勵各地方建設省級中心。

      (二)需求導向,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

      整合集成臨床醫學研究資源和研究力量,按照創新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重點開展臨床循證研究、轉化應用研究、應用推廣研究及防控戰略研究四類研究。開展20-30項萬人以上規模的疾病人群隊列研究,開發50-80項疾病綜合治療方案,研究制定不少于15項國際水平的臨床實踐指南。

      專欄2: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

      臨床循證研究。重點開展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效果評價與醫療質量提升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的臨床指南,建立疾病規范化診療技術體系。

      轉化應用研究。重點加強基礎和臨床緊密結合的轉化研究,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臨床評價研究,加強創新藥物臨床試驗和仿制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生物等效性試驗,促進醫學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應用推廣研究。重點開展面向基層的適宜診療技術應用評價研究,建立有效的推廣模式,推動成熟、先進診療技術和診療規范的普及和推廣,系統提高我國整體的疾病防治水平。

      防控策略研究。系統開展針對我國重點疾病譜、重點人群的監測研究,明確全國或者重點區域疾病流行病學分布情況、醫療質量和診療技術水平的區域化差異等數據,加強對重點疾病高危因素的篩查和監測,為合理制定國家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三)共建共享,強化醫學研究基礎平臺建設

      依托中心和網絡,系統加強臨床科研資源共建共享,推動生物樣本、醫療健康大數據等資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在各疾病領域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生物樣本庫和數據庫,為高水平科技攻關提供條件平臺支持。

      專欄3:建設醫學研究平臺

      建立國家臨床樣本平臺。立足世界醫學的前沿發展方向,進一步推動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臨床樣本資源庫的國際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打造國際先進的生物樣本管理平臺,實現樣本采集、流轉、凍存、使用全程可追溯,確保樣本的真實性、科學性和安全性,并探索生物樣本庫平臺的高效運行與資源共享機制。

      建立國家健康醫療研究大數據庫。制定國際通用的疾病健康醫療信息數據集,建設信息平臺軟硬件系統,按照國際通行的標化規則對臨床數據進行規范化整理,實現基于電子病歷、移動醫療設備的臨床科研一體化、集成化的數據采集模式。推進網絡成員單位臨床病例系統的升級改造,強化數據匯聚整合,構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庫,促進和規范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

      建立藥物和醫療器械臨床評價平臺。鼓勵中心按照“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和“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建立藥物和醫療器械的臨床評價平臺,積極推動國產藥品和醫療器械加快進入臨床診療實踐。

      (四)提升能力,培養領軍人才和團隊

      中心要解決目前臨床研究人員培訓內容參差不齊、受眾不全面等問題,利用互聯網、學術會議等多種方式培養臨床醫學研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實踐中鍛煉出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攻關創新主體。

      專欄4:培養領軍人才和團隊

      培養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支持中心聘請高端人才,加強對醫學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的培養,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與世界水平接軌的科研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培養臨床研究專業人才。加強科研設計、數據管理、統計分析、質量控制、病例隨訪臨床研究專業人才的規范化培訓,建立集中培訓(包括赴國際高水平醫學研究機構的專題培訓)、統一考核、資質評價的培養模式,形成一支規模化的高水平臨床研究人才隊伍。

      (五)普及推廣,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依托中心及其協同創新網絡,面向廣大基層的實際需求,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和適宜技術推廣,加強實時遠程會診和臨床指導等網絡服務,做好與醫療聯合體建設的有效銜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專欄5:普及推廣行動

      基層適宜技術推廣科技行動。發揮中心的作用,重點加強先進適宜技術推廣,重點推廣50-80項適宜社區、鄉鎮基層使用的重點病種規范化診療技術新方案,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技術水平。

      網絡協同服務科技行動。依托協同創新網絡,充分運用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等技術,加強遠程會診和指導、教育培訓等網絡服務,建立有效的網絡協同服務機制,加快把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

      幫扶地方“精準”對接。針對重點貧困地區的疾病防控需求,推動中心與當地醫療機構精準對接,開展穩定的技術支援、遠程指導、人員培訓、專家會診,以及診療指南和技術規范的推廣應用等。

      建設科普基地。積極推動中心納入國家特色科普基地,引導中心及網絡成員單位建設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加快面向公眾的健康醫療知識的普及推廣。

      (六)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

      積極開展疾病防控領域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推進重大疾病國際科技合作研究網絡的建設,打造國際化臨床科研攻關團隊,推動與“一帶一路”國家臨床醫學研究合作。

      專欄6: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

      建設高水平國際合作研究網絡。推進中心與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院所、醫療機構和著名跨國企業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依托中心搭建國際臨床研究創新網絡,提升國際影響力,引領臨床研究發展和醫學科學進步。

      開展重大疾病國際化協同創新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重點加強與醫學高水平國家的臨床研究合作,組織開展國際化、高質量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加強我國臨床研究的能力建設。

      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落實國家“一帶一路”規劃愿景,以臨床醫學科技合作為切入點,開展技術共享和共同創新,推動“一帶一路”地區臨床醫學研究的共同發展。

      (七)醫研企協同,助力健康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中心作為醫藥產品創新應用平臺的作用,促進醫研企協同創新,積極開展醫藥產品的開發和臨床評價研究,重點組織開展50-80項醫藥產品的開發和臨床評價研究,加快自主創新醫藥產品的開發和應用,助力健康產業發展。

      專欄7:促進醫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推進協同研發。積極聯合企業開展原創產品的研發,打造醫、研、企緊密結合的醫學創新聯合體,并以臨床應用為導向,提升原始創新水平,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臨床研究和療效評價研究,著重加強國產新藥和醫療器械的臨床評價研究和產品孵化,推動科技成果向下游產業轉化,推進健康產業高端化、集約化、國際化發展,搶占健康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地。

      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發揮協同創新網絡的作用,抓住當前移動醫療、健康管理、中醫治未病等產業蓬勃發展的機遇,鼓勵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開展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創業,在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打造5-10個全鏈條式新型創新創業聯合體,促進藥品、器械、疫苗、試劑的開發和臨床轉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協同推進建設

      進一步加強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軍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的工作配合,發揮科衛協同、軍民融合、省部會商等機制的作用,統籌設計并組織實施中心的建設工作,加強對中心在人才培養、享受科研機構優惠政策、國際合作、成果轉移轉化、干細胞研究基地和項目等備案、藥物和器械臨床試驗審評審批等多方面的支持。

      (二)建立長效機制,穩定支持運行

      建立多渠道推進中心建設的支持機制。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中心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地與人才專項等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其他資金投入等多種渠道得到持續、穩定的支持,擴大臨床研究經費和成果使用處置自主權,保障中心及網絡運行、資源平臺建設等需求。引導地方政府投入,將申報單位所在地政府的相關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作為中心綜合評審的重要指標之一。

      (三)完善管理體系,強化考核評估

      進一步完善中心管理辦法,重點加強對中心的考核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中心考核評估方案,定期對中心進行考核評估,將考評結果作為分級支持中心建設發展的重要依據。

      (四)強化激勵機制,推動中心建設持續改進

      加強系統設計、分類管理,制定分等級、精細化的激勵機制,對臨床研究人員推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與崗位職責目標相統一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穩定增長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研究推進臨床研究勞務報酬激勵政策的突破,使中心建設的各環節持續激發活力,推動中心建設各項工作的持續改進和發展。


    相關文章

    瑞金醫院揭示腸菌與人體健康年齡有關

    6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教授王衛慶、畢宇芳團隊與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智惠醫學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腸道菌齡”的概念,認為......

    哈工大材料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

    近日,ESI公布最新學科統計數據,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成為該校繼工程學后,第二個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同時哈爾濱工業大學ESI國際排名由166位上升至14......

    湖北公示一批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驗收結果

    關于2024年度第一批湖北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驗收結果的公示按照《湖北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的要求,省科技廳開展了2024年度第一批湖北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驗收工作,現將驗收結果向社會公示。公示期內......

    新疆公示一批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驗收評估結果

    關于公示第一批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驗收評估結果的通知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依托單位: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試行)》(新科規〔2021〕6號)規定,我廳會同自治區衛健委組織對2......

    北京大學啟動建設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

    我國的臨床資源十分豐富,但原創醫學科研成果質量和規模與臨床資源卻不相匹配。如何進一步提升臨床研究質量?“加強臨床醫學學科頂層設計應有效統籌醫教研等不同層面的資源和力量。”在2023年12月27日舉行的......

    諾獎風向標劍指AI?2023拉斯克獎揭曉,谷歌AlphaFold開發者上榜

    2023年9月21日,Lasker基金會宣布了2023年度拉斯克獎的6名獲獎者。今年拉斯克獎共設立3個獎項:臨床醫學研究獎、基礎醫學研究獎以及醫學科學特別成就獎。自1945年以來,拉斯克獎(Laske......

    湖南省科技廳公示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名單

    根據《湖南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臨床醫療技術示范基地管理辦法》和有關申報通知,經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審、專題會議研究、廳務會議審議等程序,現對湖南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臨床醫療技術示范基地予以公示(......

    深挖科技信息富礦,河南濮陽有妙招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河南省濮陽市科技創新工作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近日,濮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雷燈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與他們長期重視科技創新與創新服務,持續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分不開。科技信息是重......

    王強斌:點亮生命醫學的明燈

     王強斌(左二)和助手一起討論成像儀器研發情況。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供圖■李春炎2008年7月,在美國留學多年的一個小伙子應邀來到了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納米所)。面對......

    我國建成50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顧天成、李恒)在20個疾病領域建成50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生物醫藥領域建成7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醫學科技創新與醫學教育工作取得顯著進步。這是記者......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