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我國允許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兼職,推廣海外人才優惠便利政策。
早在2015年5月,國務院就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在三年內,可以保留人事關系。
此后尤其是本月,這項政策在北京、新疆、安徽等地紛紛落地。如果說以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下海創業”和兼職常被視做是十分冒險的行徑的話,那么未來這一選擇的風險性將被大大降低。
打通成果轉化“中梗阻”
“鼓勵科技人員兼職等政策出臺對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使科研人員合理合法的解決實際問題。”中國農業大學引進教授胡樹文說。
2006年回國后,胡樹文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鹽堿地高效改良劑,自主研發了一套鹽荒地快速改造生態良田技術。將鹽堿地改造技術走出實驗室,能大規模推廣,他的團隊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屈指可數。
“我一直在努力將科研與實際相結合,努力將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無疑給我們打了強心針,讓我更加鼓舞。”胡樹文說。
業界指出,我國之所以不斷鼓勵科技人才創業,或者到高校、企業兼職,是因為現在事業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不到10%,大量技術人員在事業單位中沉淀,限于體制機制而無法完全發揮自身能力,如果可以讓這些科技人才走向高校與企業兼職,每年就可能創造更多社會效益。
從參與新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征求意見工作,到見證本月《實施意見》正式發布,作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炯非常高興。
“這將大幅提升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科研團隊的活躍度。”黃炯說,更細更實的人才引進、流動舉措配合更吸引人的激勵條件,《實施意見》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放大了政策的實際效應,為科研工作者卸下了包袱,鼓足了干勁。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張小雷看來,風吹向哪里,種子就會在哪里發芽,隨著《實施意見》的深入實施,科技人員“名實不副”的狀況會大大改變,創新之泉會迸發涌流、創業之花會競相開放,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將“名利雙收”,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破除科技人員流動“壁壘”
允許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兼職,不僅打通了科研成果轉化的“中梗阻”,更讓科技人員多向流動了起來。
本月初,北京市人社局就發布《關于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破除事業單位人員流動壁壘,啟動專業技術人才“共享”新機制。兼職、在職創辦企業、在崗創業、到企業掛職、參與項目合作、離崗創業6種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模式都將被支持和鼓勵。
而且,離崗創業人員離崗期間,可保留相應的人事關系、基本工資待遇和社保相關待遇,一旦創業不成功,這些人員還可以選擇返回原單位。
也是本月,安徽省出臺《關于高校院所設立流動崗位吸引企業技術人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指導意見》。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在科研院所設立流動崗位,利用研究機構的人才和專業優勢,讓企業研發人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團隊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將成為培養企業科研骨干的新平臺。
“當前,高校和企業間聯絡互動機制尚不健全,校企合作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高校面臨科技型、創新型人才缺乏的狀況。”安徽工程大學校長劉寧說。
高校設立流動崗位吸引企業技術人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就便于促進高校科學研究,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激活高校科研隊伍,打通用人通道,完善人才引進使用機制;高校以崗位聘用引進智力,也便于開拓高校人才引進渠道,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高校設立流動崗位拓展了校企合作范圍,提升了校企合作層次。通過校企合作、研企對接,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有力地推動科技創新技術平臺建設。高校成為企業的技術后盾,聯合攻關企業的關鍵技術難題,攻關國家、省和企業的重大、重點項目。高校根據企業的技術需要,參與企業技術決策、產品研發,提供技術信息,轉讓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應用率,智能互補,發揮群體優勢,促進企業發展。”劉寧說。
12月15日,《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報告》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實現人才引領驅動的關鍵是戰略科技人才。戰略科技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包括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模,將資助項目數占比保持在45......
5月16日—18日,湖北省萬名科技特派員助力強縣工程線下集中服務月活動走進襄陽。中科院水生所9名省級科技特派員走訪水產養殖企業和示范基地,進行服務指導,實地解決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種苗繁育、水質調控、病害......
“當前,科技和人才的創新、突破與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揚州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丁建寧說,學科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也面臨著重要挑戰,主要表現為“四難”,即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難、獲得交叉研究......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婦女聯合會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更好發揮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浙科發規〔2023〕13號各設區市科技局、婦聯,各有關單位:現將《關于鼓勵和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更好發揮作用的......
女性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省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十分重要的力量。為進一步激發女性科技人才創新活力,我廳牽頭起草了《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落實措......
科研產出是評價科技人才、評估科研機構的依據,但科研產出中存在量大質次的論文,不僅浪費巨額科研經費、干擾人才評價和項目評審,而且敗壞學風,劣幣驅逐良幣。在此,筆者探討論文量大質次的危害,提出論文展評模板......
科研產出是評價科技人才、評估科研機構的依據,但科研產出中存在量大質次的論文,不僅浪費巨額科研經費、干擾人才評價和項目評審,而且敗壞學風,劣幣驅逐良幣。在此,筆者探討論文量大質次的危害,提出論文展評模板......
科技部等8部門日前印發《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在6省市和21家科研機構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破解人才評價“破四唯”后“立新標”不到位、評價方式創新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