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8-01 16:56 原文鏈接: 赫捷院士:我國腫瘤大數據剛剛起步

      “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們健康的重大疾病。但我國卻尚未建立以醫院為基礎的癌癥監查網絡,缺乏全國腫瘤診療狀況的權威數據,這就會導致腫瘤防治、臨床研究、指南制定、政府決策等帶有一定盲目性。”

      7月29日,在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健康醫療大數據腫瘤專業委員會暨慢病防治聯盟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表示,大數據將為腫瘤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也會給腫瘤治療帶來跨時代的變革。

      “我國腫瘤大數據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赫捷院士同時強調,這并不代表我國腫瘤大數據研究一片空白。

      其實,早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就建立了“全國食管癌規范化診治監察網絡平臺”;隨后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又相繼部署“基于癌癥監測信息網絡的腫瘤規范化診治研究”“惡性腫瘤大數據處理分析與應用研究”;當前“十三五”期間,“生物標志物譜指導的肺癌精準預后判斷和真實世界大數據研究”等又被列入國家精準醫療重大專項之一。

      以全國食管癌規范化診治監察網絡平臺為例,該平臺為國內最早,當時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腫瘤診治網絡平臺。在全國共設立12個地區級分中心,聯網82家三家醫院,涵蓋了除我國臺灣、西藏以外的所有省級行政單位,錄入食管癌手術和綜合治療病例27126例,最終實現90%食管癌符合規范化診治要求。

      最近幾年,國家也相繼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這些文件都要求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大數據在腫瘤、心血管等慢性病防控關鍵作用,探索和挖掘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在醫療信息整合共享,醫療資源高效配置,治療方法、政府頂層決策支持等多元應用領域發展潛能的重要平臺。

      鑒于此,為了推動腫瘤大數據領域相關標準和規范的制定,促進腫瘤大數據匯聚整合及相互共享,提升腫瘤醫療信息化及大數據管理和應用水平,培養腫瘤大數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進而提高惡性腫瘤規范化診療水平以及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健康醫療大數據腫瘤專業委員會應運而生。

      其中,赫捷院士當選為專委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程京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院士、北京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郭小毛、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王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院長王綠化、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為當選為副主任委員。同時,經大會提名通過,王綠化院長當選為專委會秘書長,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史文釗當選為常務副秘書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邱亭林、惠周光當選為副秘書長。

      赫捷院士認為,建立國家級的腫瘤大數據平臺和國家重大數據庫過程中,各個醫療機構要加強質量控制、強化準入機制,高度重視網絡系統的安全問題,在信息采集和上報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國家利益為首的長遠大局觀,形成全面參與、共同建立國家級的腫瘤大數據庫的協同機制,以實際行動推動腫瘤治療制度的規范化。

      “需要牢記的是,患者和醫療系統永遠是醫療大數據的中心。”赫捷說,腫瘤大數據能有效分析腫瘤與多種因素的相關性,進而開展研究和預防;能使腫瘤在早期被監測到,從而使治療更容易和有效;還可以實現對特定個體或人群的健康和醫療管理;也能預測和估計特定腫瘤或人群的某些未來趨勢,從而制定合理的醫療衛生政策。

      在赫捷看來,國家級的腫瘤大數據平臺的建立,能夠填補以醫院為基礎的癌癥監查網絡的空白,建立我國癌癥信息大型數據庫,進行數據挖掘,并能基于癌癥監測網絡,收集各類癌癥患者發病、治療、隨診等信息,廣泛應用于科研、臨床、衛生行政管理等方面。

      當然,腫瘤大數據平臺的建立也會面臨相應的問題。比如網絡系統安全、尚無國內經驗可循、如何確保數據質量以及組織管理等問題。

      “這些問題既是對我們的挑戰,也是一種機遇。”赫捷說,下一步,腫瘤專委會將同此前成立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心血管專業委員會一起,為提升我國在腫瘤及心血管等重點慢病防治領域的科研技術水平與臨床應用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撐與驅動。

      “最終希望,我們能夠為全世界提供腫瘤、心血管等慢病大數據收集、應用的‘中國式范本’。”赫捷表示。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家Nature發文:智能核彈頭精準打擊腫瘤,革新癌癥放射性核素治療

    2024年6月6日,中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博(LiuZhibo)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Covalenttargetedradioligandspoten......

    病由心生!心情影響癌癥免疫治療

    長期壓力大、心情不佳當然不利于健康。那么,壓力大是不是致癌因素,又和癌癥治療的療效有何關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腫瘤中心、芙蓉實驗室教授吳芳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情緒壓力(ED)與肺癌免疫治療效果密......

    仿生納米粒子,特異性干擾腫瘤代謝

    營養貪婪是腫瘤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然而,營養剝奪產生的臨床益處有限。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代謝紊亂,細胞產生膽固醇-葡萄糖苷,膽固醇-葡萄糖苷在溶酶體中積累,導致細胞損傷。2024年5月13日,南京大學胡一......

    近90%患者腫瘤縮小!創新細胞療法2/3期試驗即將啟動

    今日,Immatics公司在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上公布其在研T細胞受體T細胞(TCR-T)療法IMA203用以治療經治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最新數據。分析顯示,87%的患者實現腫瘤縮小,患者的......

    早篩新技術,可“透視”人體內早期腫瘤細胞

    上海交通大學合肥腫瘤早篩創新技術研究院(腫瘤早篩技術迎來新突破。今年4月,該院研究團隊關于“數字膠體增強拉曼光譜定量技術”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上發布,將應用于腫瘤早篩,有望在合肥率......

    研究發現CARM高效再生技術可用于腫瘤治療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程濤、沈俊、王建祥團隊及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昕團隊合作圍繞“效率”和“藥效”,開發了人多能干細胞(hPSC)定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

    研究提出適用中國人群腫瘤突變負荷檢測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信息管理與數字健康研究團隊與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了一種基于推薦思想的數據特征與檢測策略動態適配的腫瘤突變檢測方法。該方法基于元學習框架,根據測......

    醫療團隊最新發現可精準殺傷腫瘤細胞

    4月30日,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該院肝腫瘤內科王鵬團隊注意到了一種通過基因改造后的新型藥物——溶瘤病毒。其能夠在腫瘤組織內選擇性復制,從而感染并殺傷腫瘤細胞或導致腫瘤細胞裂解,而對正常組織......

    荒唐!捏造113個數據NatNeurosci論文被認定數據造假

    腫瘤自主神經支配對腫瘤生長的影響尚不清楚。2019年7月8日,日本岡山大學AtsunoriKamiya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Neur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Geneticmanipulati......

    瞄準高危實體腫瘤,全球首款多模態腫瘤治療系統開展臨床應用

    全球首款多模態腫瘤治療系統于2023年6月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截圖全球首款多模態腫瘤治療系統率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開展臨床應用,這一系統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團隊自主......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