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8-14 11:53 原文鏈接: 為預見次生災害提供技術支撐

      8月8日晚,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第一時間,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的相關專家先后奔赴災區,深入進行次生山地災害調查與評估,并提出防災減災對策。

      讓人們免遭次生災害威脅

      “災害發生后,我們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成都山地所相關人員介紹。《中國科學報》記者8月11日聯系“泥石流院士”崔鵬時,60多歲的他早已奔赴一線了。“首先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利用知識和技術幫助搶險救災。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希望在現場獲得第一手數據,比如通過觀察災害遺跡,反推當時的動力過程和成災特征,深化對災害基本規律的認識,為未來災害做好預測和風險評估。災害很可能二次成災,除了當下的應對,最重要的是對災害的預見。”

      泥石流俗稱“泥龍”。它的形成條件與降雨、植被、土壤、氣候、地形、地震等20多種因素有關。當降水裹挾著固體物質向下運動時,固體物質會如同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大,最終形成具有巨大破壞能力的泥石流。一般來說,泥石流的整個過程要經歷起動、匯流、運動、堆積4個步驟,其中運動和堆積過程是直接成災的階段。泥石流往往暴發突然,來勢兇猛,易造成毀滅性災害。

      從事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在山地災害現場,而每一次,崔鵬都帶著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奔赴第一線。在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救災中,他們都參與了大量次生山地災害科技攻關。

      在“4·20”蘆山地震等國家重大災害減災工作中,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第一時間深入災區進行調研與評估,并提出防災減災對策,提交的咨詢報告“蘆山7.0級地震次生山地災害研判與應急減災建議”,得到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在高效有序開展救援和震后次生災害防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應急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實踐基礎上,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在崔鵬帶領下,不僅提出了準泥石流體概念,確定泥石流起動臨界條件,形成起動理論,開創了泥石流學科的新生長點,還在國內外開展大量城鎮、道路、風景區、大型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和重大應急減災工作;面向國家重大減災需求,在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國家重大減災中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實現了理論—技術—實踐的整體突破。

      “我們不一定能從廢墟里救出多少人,但可以用我們的一點付出和一些科學的認識與方法讓更多的人避免遭受次生山地災害的威脅。”崔鵬時常這樣鼓勵年輕的科技人員。

      在泥石流中歷練

      山地災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們似乎沒有白天黑夜,他們要趕在震后第一個雨季來臨之前盡可能多地獲取第一手資料,與時間賽跑。有時一去現場就是一整天,除了隨身攜帶的礦泉水,粒米不進;為了及時提交報告,熬夜到凌晨三四點也是家常便飯。

      每一次野外科考,相機、冰鎬、GPS定位儀等一整套專業裝備加起來就有10多公斤重,加上沿途收集到的各類地質標本,很多時候,崔鵬的背包里總要塞進超過20公斤的物品。他們所到之處都是災害發生后的道路,要么路面損毀得厲害,要么全是泥濘,許多地方形成孤島,科考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險情。

      有一次去瀘定縣做泥石流防治規劃,當深入泥石流源頭勘測完成之后,天已經黑了,溝道中基本上沒什么路,溝壑又深,而且下著雨,隨時有可能發生泥石流等災害,崔鵬跟隨著他的導師唐邦興一行,相互關照,終于找到一條取水的水渠,沿著水渠走了出去。

      一次次的歷練讓團隊的年輕人迅速成長。在崔鵬眼中,團隊是科研的根本,只有青年人一個一個成長起來,事業才能繼續,研究工作才能做得越來越好。在崔鵬的課題組每周都會有例會讓大家交流,不管人員多少,總有人組織管理。讓學生學會管理,這也是對一件事負責任。大家可以分享收獲、經驗。只要崔鵬在所里,就一定參加。

      團隊的心愿

      在尼泊爾特大地震中,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開展地震次生山地災害及潛在隱患調查和科技救災工作,向尼方提出有針對性的減災策略與處置方案,得到尼泊爾的充分肯定和感謝;應用泥石流監測預警技術,保護了中尼跨界河流—柯西河流域1500人村莊的生命財產安全。

      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立足國際學科前沿,通過科技援外減災工作,彰顯了我國的減災水平,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影響,為我國睦鄰外交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提升了國際影響力,研究成果也為我國“一帶一路”減災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承擔‘一帶一路’防災減災的項目,對中國科學家來說是很好的鍛煉機會。”崔鵬說,通過對沿線國家災害防治工作的研究,能夠使得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減災領域開拓新的空白研究區域,研究更加復雜和更具挑戰的前沿科學問題,促進我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化。

      “國家付出了很多心血栽培我們,我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回饋社會,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解決實際問題。自然災害的發生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努力來管控災害風險,把損失降到最低。”這就是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的心愿。

    相關文章

    未來三天西南仍多陰雨需警惕次生災害

    中央氣象臺預計,今天(9月24日)起,冷空氣影響趨于結束,東北地區的降雨明顯減弱,但西南地區仍多陰雨天氣。其中今明兩天,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地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西南地區近期多降雨......

    云南龍陵發生4.5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9月23日10時47分在云南保山市龍陵縣(北緯24.78度,東經98.77度)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龍陵縣位于云南省西部,處怒江大斷裂帶,多地震地熱。1976年5月......

    五問花蓮地震緣何如此頻發?

    9月17日21時,我國臺灣臺東縣發生6.5級地震。隨后,9月18日14時44分,花蓮縣又發生6.9級地震。兩次地震震源深度較淺,僅約7公里,其間發生多次震級較低的余震。截至19日晚,地震已造成1人死亡......

    臺灣東部6.9級地震已有災情最新動態!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9月18日14時44分在臺灣花蓮縣(北緯23.15度,東經121.30度)發生6.9級地震。臺灣氣象部門證實,本起地震是新的主震。此次地震全臺有感,記者在臺北駐地感受到強烈晃動。......

    國臺辦:大陸有關方面高度關切臺灣臺東和花蓮地震災情

     9月17日夜間以來,臺灣臺東縣、花蓮縣相繼發生6.5級、6.9級地震和多次余震,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8日表示,大陸有關方面對此高度關切,向遇難人員家屬表示哀悼,向受......

    研究揭示冰島法格拉達爾火山噴發地震和巖漿運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259.shtm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兩篇地球科學論......

    應急管理部發布四川瀘定6.8級地震烈度圖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地震發生后,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工作隊依照《地震現場工作:調查規范》(GB/T18208.3-2011)、《中國地震烈度表》(GB/T1......

    瀘定地震致貢嘎山主峰東側冰川形變顯著

    記者13日從成都理工大學地災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雷達衛星遙感監測結果顯示,此次地震導致貢嘎山主峰東側海螺溝、磨子溝、燕子溝、南門關溝等冰川及其后緣山體均監測到較顯著形變信號,主峰西側......

    官方通報:瀘定地震已致82人遇難仍有35人失聯

    截至8日8時,甘孜6.8級地震已造成82人死亡,其中甘孜州瀘定縣46人死亡,雅安市石棉縣36人死亡,地震還造成35人失聯、270余人受傷(其中危重傷4人、重傷62人)。......

    瀘定6.8級地震發生時,手機均可接收地震預警信息

    瀘定6.8級地震發生時,四川、重慶部分居民的手機中都提前接到了地震預警信息,其中一張來自重慶網友的預警截圖刷屏各大網站,“64秒后地震橫波到達重慶市江北區,震中四川瀘定,預警震級6.9級,震感較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