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微納系統與仿生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杜學敏及其研究團隊成功實現可通過近紅外光觸發柔性電子器件產生自適應三維形變,并在不同曲率基底表面緊密貼附,且完整保持了電路連通性。相關研究成果Photothermally Triggered Shape-adaptable 3D Flexible Electronics(《光熱觸發可形狀自適應改變的三維柔性電子器件》)已在線發表在Wiely旗下期刊《先進材料技術》(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DOI: 10.1002/admt.201700120)上,并申請1項發明ZL與1項國際PCT。
柔性電極因可用于刺激神經組織或記錄神經信號(如心電、腦電、皮層電信號等),可廣泛應用在神經康復、腦科學研究等醫學和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和診療工具。作為連接電路系統與神經組織的橋梁,如何確保柔性電極與生物系統之間的緊密貼合以促進有效信息交互,是穿戴與植入式電子器件實現有效性、可靠性及穩定性的重大挑戰。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杜學敏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功能化柔性電極設計理念,并和課題組成員崔歡慶、趙啟龍及人造視網膜團隊成員吳天準等成功研發出通過近紅外光即可觸發形狀自適應改變的三維功能柔性電極。團隊成員突破了傳統電極設計思路,創新性地將具有光熱響應特性的仿生智能材料設計到柔性電極背面,實現了遠程近紅外光照柔性電極可控彎曲形變,并可貼附到不同曲率的表面。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通過一步光刻聚合法,在柔性電極背面的光熱響應材料層設計出梯度化交聯結構,實現了柔性電極在近紅外光照下,可從平面結構轉化為復雜三維結構(圓柱、螺旋等)。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功能化柔性電極在經過10次的形變后,依然可以保證電極功能完好。
團隊通過仿生智能材料的設計,實現柔性電子器件的形狀自適應遠程調控,不僅解決了柔性電極與生物系統之間有效信息交互存在的挑戰,而且為未來將傳感檢測、藥物緩釋放集成到功能化柔性電極中提供了可能,更為新一代智能化柔性電子器件的設計提供了普適方法。該研究成果有望用于穿戴與植入式電子器件,及神經康復、腦機接口等醫學和生命科學前沿領域。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項目、廣東省創新團隊、廣東省特支計劃、深圳市孔雀團隊等多個項目支持。
圖(a)基于三維液體二極管的柔性透氣集成電路原理示意圖;(b)三維液體二極管的流體動力學仿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62122002)等資助下,香港城市大學于欣格副教授團隊在柔性、透氣可穿戴集......
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進行了連續波速調管測試工作,首支速調管成品將于近日交付“中國復眼”工程二期,為我國深空探測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總臺央視記者任梅梅:中國科學院最新研制連續波速調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華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張其沖和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陳明,共同發表了一篇關于高性能半導體纖維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篇題為“High-qualityse......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公布2023年度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建設結果的通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器件復合材料結構力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獲批立項建設。該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實驗室自動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尤其在人工智能時代。在這個時代,大規模、高質量的實驗數據對于算法驗證和迭代至關重要。實驗室自動化不僅能加快實驗速度,提高時間利用率,還能降低耗材消耗,提升實驗通量,生......
近紅外光免疫療法(NIR-PIT)是一種新興的癌癥治療方法,它可以選擇性地殺死癌細胞,同時不傷害正常組織。然而,很難確定其有效性。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可能已經克服了這個問題,他們使用了一種基于腫瘤......
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便攜式、功能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需求增加。具有高功率轉換效率(PCE)、重量輕、低溫可加工性、固有靈活性以及與曲面的兼容性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f-PSC)在建筑集成光伏、無......
據最新一期《自然·材料》雜志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一種不含金屬的、類似果凍的材料,它像生物組織一樣柔軟和堅韌,同時可像傳統金屬一樣導電。這種材料可制成打印墨水,有朝一日或成為功能性......
隨著光伏技術的快速發展,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特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備受關注,具有替代傳統晶硅電池的潛力。尤其是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f-PSCs)在光伏建筑(BIPV)、分布式發電、便攜式設......
下一代電子技術的發展需要將通道材料厚度縮小到二維極限,同時保持超低的接觸電阻。過渡金屬二鹵屬化合物可以維持晶體管擴展到路線圖的結束,但盡管有無數的努力,器件性能仍然受到接觸限制。特別是,由于固有的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