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好不好,不僅要看監測數據,更要看實際感受。當有人發現環境監測數據并不符合自己實際感受時,就會覺得數據“摻水”。那這些數據到底準不準?
這些年,環境信息公開取得了顯著成績,空氣質量數據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00年初環保部門僅公開47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報數據,現在已經實現24小時實時公布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個監測點位的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6個單項指標數據。
環境監測作為環保事業的頂梁柱,為環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全面、準確、客觀、真實的環境監測數據,在摸清底數、掌握動態、研判規律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是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前提基礎,也是各級政府環保責任目標考核的主要指標。環境監測數據不僅服務于政府決策,還是廣大公眾用來評價環境治理成效、感受環境質量狀況、對比環境變化趨勢的“尺子”。
生態好不好,不僅要看監測數據,更要看實際感受。當有人發現環境監測數據并不符合自己實際感受時,就會覺得數據“摻水”,“尺子”不準,人人心里都有一把尺。近年來,一些聲音對政府發布的空氣質量數據頗有微詞,那這些數據到底準不準?
目前我國空氣質量監測主要依靠兩個網絡。一是PM2.5監測網,主要依靠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單顆粒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儀等高端科研儀器已普遍應用,光譜定量檢測的靈敏度更是達國際先進水平。二是顆粒物遙感監測網,分為衛星遙感和地基遙感兩部分,衛星遙感是自上而下對顆粒物、灰霧等大氣成分的污染過程進行監測,地基遙感利用光學監測手段,通過激光雷達等監測污染層疊分布和污染輸送。由兩個不同的監測網絡體系得出的數據相互印證,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可以保障空氣質量數據的準確。
既然如此,那引起監測數據和群眾感受“兩張皮”現象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季節因素。污染源排放和氣象擴散條件這兩個主要原因影響著空氣質量,冬季大氣近地面層的溫度較低,空氣難以上下對流,降雨量少且持續時間短,風速和風力對污染物沖刷效果不明顯,導致污染物聚積后難以擴散;無論是燃煤取暖,還是機動車混合氣體低溫下燃燒不完全增加的尾氣排放,都會使空氣中污染物數量大幅上升。這樣一來,冬季就會經常產生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重度霧霾。
人們在進行無意識的主觀比較時,很少會以“年”為周期,因此在冬季霧霾期間,只覺得夏季到冬季短短幾個月期間,空氣質量逐漸變差,得出“冬天空氣質量比夏天差”,并進一步推導出“空氣質量越來越差”的觀點。考慮問題的視角不同,得出這樣的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先入為主、自發總結得出的觀點,給環保工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和極大的無形傷害。環保部門需要做好科普工作,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宣傳,倘若能從群眾視角出發,在夏季做霧霾科普宣傳,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人為因素。過去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環境監測工作,為了讓數據好看,減輕考核壓力,往往會采取把監測點建在空氣質量相對更好的近郊公園、在監測點位附近頻繁灑水并采取嚴格的綜合環保措施等投機取巧的伎倆,影響了監測數據的代表性。還有個別領導平時不重視環境治理,面臨考核時又想文過飾非,就動起了歪念頭,甚至指使環保工作人員違法堵塞采樣器或者編造、篡改監測數據。這些亂象大家看在眼里、藏于心中,知道了“司馬昭之心”,自然就對數據不再信服。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環境監測事權上收、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入刑等工作的不斷推進,相信這些“亂象”會逐步消失,但在完善制度的同時,環保部門還應繼續撥亂反正,設置更合理監測點位,采用更科學的評價方式,打消大家的質疑。
再次是社會發展因素。經濟水平提高后,公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更高,對環境的認識也更高,綠色發展轉型期間,觀念交鋒尖銳激烈,利益博弈復雜敏感,矛盾問題集中凸顯,過去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顯著,各種環境污染事件被頻頻爆出。身處互聯網時代,不出家門就可知天下事,各種環境污染事件及各地霧霾現象的信息報道充斥網絡,給人一種身邊處處有污染、時時有霧霾的錯覺,加劇了公眾對環境的不安全感,提高了環境問題的敏感度,影響了環境數據的公信力。這種高關注度既是環保工作的壓力和動力,也是環保事業的重要歷史機遇。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是環保人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作為環境管理的“眼睛”和環保執法的“哨兵”,須用最規范的科學方法、最嚴格的質控手段、最嚴厲的懲戒措施,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全面、準確、客觀、真實。但在求真務實的同時,萬萬不能用“數據”來代替群眾感受,別忘了換位思考、與時俱進,用更親民的宣教理念和表達方式與公眾交流。
污染源清單是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最重要的輸入數據之一,是影響預報準確率的關鍵因子。傳統自下而上源清單由于需要收集的信息量大、制作成本高,難以快速更新,往往需要1年以上才能更新一次,其不確定性在我國大氣污染......
2023年7月3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8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
生態環境部12日發布,今年上半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1.4%,同比下降3.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數據顯示,1至6......
今年以來,淮北市杜集區生態環境分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有序推進,統籌規劃,周密部署,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并積極開展三項專項治理(道路揚塵專項治理、渣土運輸專項治理、餐飲油煙專項......
2023年6月30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
藍天保衛戰十年,大氣治理幾乎沒有放松的時候。2013年9月,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業界簡稱“大氣十條”)啟動,這是我國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大氣十條”明確......
“今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28日,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他表示,將通過工程減排、企業合......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23年2月和1—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空氣質量總體情況2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1%,同比下降8.3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8.shtm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
生態環境部今天(17日)上午舉行例行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監測數據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的特點。“三個向好”首先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