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5-10 17:29 原文鏈接: 《科學新聞》:“985”“211”停招之后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直是中國高教界的夢想。

      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中國政府先后啟動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斥巨資支持一批高校向一流大學的目標沖擊,其中大部分高校都屬于研究型大學。

      如今,在“211工程”實施16年,“985工程”實施13年之后,兩個工程都停止接納新進。這是今年3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列席全國政協第十四次會議時公開表示的,“985”和“211”工程的大門已經關上,不會再有新的學校進入兩項工程。

      停招,意味著兩項工程的容量目前已經飽和。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兩項工程究竟給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

      “211”開端

      對于“211工程”實施之前高校的窘迫,大連理工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賀高紅教授記憶猶新。1997年,在大連理工大學任教的賀高紅前往香港科技大學做博士后,實驗室的先進設備使她看到了內地學校的差距,這曾讓她有些茫然和絕望。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楊玉良憶及“211工程”開始之際,曾總結了如下幾條突出問題:儀器設備非常陳舊,教學和科研用房十分緊張,教育技術和文獻資源建設滯后,不能夠適應人才培養和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要求。另外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人才隊伍的斷層比較嚴重,博士生僅僅占總人數的2.6%,高校科研能力比較弱,高水平的成果也不多。在楊玉良看來,這些問題也直接導致中國高校的國際合作、交流層次較低,缺乏影響力。

      鑒于國內高校的落后狀況,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原國家教委即提出“211工程”的設想,1994年,這一設想被寫入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199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

      “211工程”的總體目標為: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點高等學校和一部分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和學科的先進水平,大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上取得較大成績,適應地區和行業發展需要,總體處于國內先進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1995年,全國共有高校1054所,本科院校616所。“九五”期間,“211工程” 在99所高校中實施建設,主要安排了602個重點學科和兩個全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工程所需建設資金,主要由學校所屬的部門和地方政府籌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對工程建設起推動、指導和調控作用。

      “實際上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計劃和要求,對于一個10年的計劃,這個要求是非常高的。”楊玉良曾表示。

      為了能夠進入“211工程”,各個高校都開始摩拳擦掌,“當時為了學校申請‘211工程’,全校師生一起粉刷墻壁。”一位河北大學的校友回憶當時學校申報時的盛況。而就在高校都努力爭取進入“211工程”之際,一個支持力度更大的計劃出臺了。

      “985”拔尖

      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型大學”的“985工程”,發端于北京大學的百年校慶。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召開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大會上發表被稱為“科教興國動員令”的著名講話。他指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同年12月24日,教育部發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計劃》明確提出, “要相對集中國家有限財力,調動多方面積極性,從重點學科建設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對于若干所高等學校和已經接近并有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今后10~20年,爭取若干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水平”。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了該項計劃,“985工程”正式實施。

      在“985工程”初期,受到國家支持的院校僅北大、清華,各獲18億元人民幣撥款,其他院校則由教育部和地方共建。1999年7月至11月,教育部和相關省市、部門和高等學校先后簽署了關于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協議,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校達到9所。

      2001年11月20日,財政部、教育部又下發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修訂)》,明確“行動計劃”(“985工程”建設包括在其中)資金來源于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地方財政專項資金、部門配套資金以及其他自籌資金。專項資金的支持方向包括“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一流學科等特殊專項的支出”。

      隨后教育部與有關省市和部門又陸續對25所高校實行共建,“985工程”學校增加到34所。2004年6月3日,“985工程”二期正式啟動,二期中新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幾所高校。

      大連理工大學賀高紅教授認為,“211工程”與“985工程”既有區別,又是相互聯系和補充的。二者的建設著眼點和建設內容截然不同。“211工程”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核心,建設學科的高峰,使部分學科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地位,形成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國際產業結構轉換和國家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相適應的,并具有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的學科體系;“985工程”以造就一流的學術團隊和科技創新平臺為重點,打造學科的高地。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促進的,高水平的重點學科,可以帶動一批相關學科的發展,有利于形成學科群和促進科技創新平臺的構建;學科高地的建設,有利于優勢學科水平的提高。二者的實施都對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985工程”三期正在進行之中,而對于“985工程”建設高校確切數目有不同版本的說法。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也僅僅公布了“211工程”的相關數據,對已經實施13年的“985”工程則語焉不詳。負責“211”“985”工程實施和協調工作的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目前有關“985”的相關信息正在進行處理,故目前尚未公布。而對于《科學新聞》有關 “211”和“985”相關問題的采訪函,截止發稿,教育部并未進行回應。

      提升明顯

      2006年暑假,賀高紅到美國參觀了多家著名大學的實驗室,她欣喜地發現,別人實驗室有的,自己實驗室基本也有,自己實驗室的一些設備雖然算不上最好的,但是可以和國外一些稍好的實驗室相提并論。“當時我就覺得我在國內同樣也可以做得很好。”賀高紅說。

      作為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大連理工大學獲得了中央財政的支持和大連市的撥款,硬件提升顯著。而對于西部高校來說,人才引進問題是最頭疼的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地處楊凌經濟示范區,東距西安82公里,西距寶雞86公里。這所于2004年、2005年先后獲批進入“985”和“211”的農業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較為尷尬。

      “我們是教育部直屬院校中唯一一所遠離大城市地處農村的‘985工程’高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985工程”建設項目辦公室宋廣林介紹,人才短缺是該校改革與發展的最大瓶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隊伍整體素質較低,結構嚴重失衡。當時,全校教職工4800多人,其中教師僅1200余人,而工人則達1700多人,教師中研究生比例不足20%。二是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引進困難。學校地處西部農村,遠離中心城市,條件較為艱苦,優秀人才不斷流失,人才引進難度較大,甚至引進優秀本科生都很難,2000~2004年累計新進博士不足10 人。”

      而在得到兩項工程支持之后,這一狀態大有改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除承擔了一系列重大項目,進行高端人才引進外,僅引進博士學位人員已經達382人,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人員比例提高了13個百分點。現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人才引進的門檻上也抬高了,在校任職人員未獲博士學位也不能提正高職稱。

      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樣,寧夏大學、石河子大學在進入“211工程”之后,在人才引進、招生數量和學校建設以及科研項目的承擔上都取得了突破。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211’‘985’等高校大多集中在東部,占據著學術高地,擁有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而西部地區名校很少,邊疆地區幾乎沒有。兵團與東中部地區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存在明顯差距。西部邊疆高等教育的滯后,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影響著和諧社會建設。石河子大學能夠進入“211工程”體現了教育公平,實現國家公共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石河子大學校長向本春告訴《科學新聞》。

      據教育部公開信息,截至2008年3月,十年間西部“211工程”學校,總共引進人才 5544人,新增兩院院士4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由1995年的1194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6112人,有361名青年學者入選教育部的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有94位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對于地理條件處于劣勢的西部高校而言,這樣的數據不能說不誘人。

      “由于兩個工程的實施,相關高校師資隊伍的質量顯著提高,一本教材用幾十年的情況已經逐漸消失,另外,近些年這些高校的學生參與高水平科研、去國外長期訪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人才培養的質量是提高而不是下降。”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瑩說,更為重要的是,“211”“985”的實施喚醒了中國高校參與國際競爭、沖擊世界一流的意識。

      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2009年9月28日舉行的“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 年來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上總結“985工程”說:第一,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產生出了一大批具有國家標志的科研成果;比如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很大比例的獲獎者都是“985”高校的教授學者。這些大學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的科研任務。比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50%、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委托單位50%,都是“985”高校。第三,匯聚了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中青年學者,也促進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

      “門外”高校

      于軍是新疆塔里木大學科技處處長,近兩年內地和新疆的對口支援讓他們對學校的發展很有信心。而幾年之前,對自己所在的地處南疆、毗鄰沙漠的塔里木大學,于軍很不自信,他曾多次和校長赴京申請能夠進入省部共建,希望能夠進入“211工程”。

      省部共建,是地方高校進入“211工程”“985工程”的第一步。教育部原部長周濟曾表示,中央的財政投入是有限的,所以“985工程”也好,“211工程”也好,都是采取和地方、各個部委共同建設的方針,就是中央出一部分經費,各個地方出一部分經費,共同建設一些比較好的大學。

      “由于我們兵團只有兩所高校,另一所高校石河子大學已經是省部共建了,所以我們就沒有機會了。當然我們也知道自己的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的。”于軍說。

      近年來,隨著“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發展,一些學校取得了成績。而兩大工程已經成為一個衡量標準。一個聽起來名字不是那么響亮的學校,只要是被冠以“985”“211”重點建設高校,都給人以炫目的感覺。而在高考招生、畢業生就業、科研項目申請中,這兩個工程更是兩塊金字招牌。

      “‘985’和‘211’的符號價值大于實質價值。”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王洪才這樣總結兩項工程帶來的效益。

      在王洪才看來,將“985”“211”的大門關上也是自然的,“因為它們不可能無限制地膨脹,如果各個都是‘985’和‘211’的話,就都不是了。”王洪才認為,“985”“211”的建設思路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985”和 “211”的符號價值大于實質價值,實際上造成了許多不正當的競爭,這實際上是不利于大學健康發展。“教育部之所以停掉,其實就是一個反思,因為這不是大學發展的真正目標。”

      《科學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目前兩項工程已經不再有新學校進入。但是一些學校還可以通過單個項目的形式獲得相應的支持。例如“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由教育部和財政部自2006年開始試點,2008年起與“985工程”同期實行,項目建設單位從屬于“211”但非“985”的高校中選擇,其中包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數十所高校。

      此外,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今年兩會期間曾向媒體表示,今后教育部還將扶持有特色的高校,比如那些在改革中歸屬地方的行業院校,其單個學科有的仍然處于國際前沿地位。僅去年教育部對非“211工程”學校投入達5億元。

      “現在‘211工程’已經關閉大門。我們將抓住對口支援和國家支持西部的契機尋求發展。”雖然沒能趕上“211工程”的末班車,但在于軍看來,塔里木大學目前是條件有些不足,需要進一步發展,并且作為西部高校,今后的機會還很多。

      錢和權力

      “目前只是不再進入新學校,‘985工程’和‘211工程’仍在繼續”。中國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周旭峰告訴《科學新聞》,目前“985”三期正在進行之中。這意味著已經進入工程的高校仍將繼續自己的目標,并將繼續獲得大量的支持。

      “1998年的時候,每個學校科研經費校均1個億,非常低,到了2007年達到7個億,有的學校已經達到12個億,而校均科研經費達到12個億的水平相當于美國AAU(美國大學聯合會)所屬高校的校均水平,相當于澳大利亞八校聯盟的校均水平,所以這個支持力度是相當大的。”郝平這樣介紹“985”工程對于高校的支持力度。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看來,“985”“211”工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項目”,學校爭取獲得這個大項目的立項支持。而在具體的辦學中,獲得國家重點學科、建立博士點、發展學科基地、建設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都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國家專項的支持;教授們申請到各類政府基金、科研項目越多,意味著學校能進賬更多辦學經費。這些既可以做大學校經費蛋糕,也可解決教師待遇問題,自然沒有學校能無動于衷。

      “近年來,不斷揭露的申報項目、申報成果中的造假丑聞、公關丑聞,以及申報成功之后的經費黑洞、經費浪費問題,根源就在于大家在玩一場資源爭奪游戲,而沒有把教育與學術真正當一回事。”熊丙奇說。

      程瑩則表示,國家對于兩項工程的重點支持除了經費,另外在自主辦學和方方面面的改革上(自主設置本科專業和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招生改革等),相關高校也都得到教育部支持,走在了全國高校的前列。但暴露的一個弊端是,主管部門在決定資助對象和資助經費方面的權力很大,而大學要想獲得支持必須高度重視和教育部的關系,這會導致教育部對高等學校的實際控制力進一步加大。

      “在教育系統,學校、地方教育部門向上級管理部門‘討錢花’,教育部門向政府計劃部門、財政部門‘討錢花’,已經是獲得辦學資金的基本模式。此前,教育系統的諸多工程、計劃,包括‘985工程’‘211工程’、國家精品課程、100篇優秀博士論文、跨世紀人才計劃,無不出于此。”熊丙奇說。在他看來,若是希望真正可以保證資金的使用,要建立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教育投入的預算和監督。也就是說,對于教育投入,不是由政府部門決定,而是由教育撥款委員會依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確定教育撥款預算,然后按照預算進行撥款,對于沒有按預算投入的行為,將依法問責。

      大連理工大學的賀高紅則建議,在此類工程中應該設立準入和淘汰機制,這樣可以帶來相應的競爭。

    相關文章

    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

    9月24日至25日,世界機器人大賽首屆太空機器人大賽在長沙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善......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發生槍擊事件,一名學生死亡

    中新網9月24日電據美媒報道,當地時間22日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校園內發生槍擊事件,造成一名學生死亡,警方正在尋找嫌疑人。據報道,亞利桑那大學方面消息稱,他們接到警方通知說,當地時間22日晚23時左右......

    湘潭大學復校5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

    9月21日,湘潭大學舉行復校5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湘潭大學復校50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王昊昊攝湘潭大學建校于1958年,1974年復校,是國家首批16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之一,2022年入選國家......

    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為中國式現代化練就過硬本領

    9月5日,湖南大學舉行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深情寄語2024級新同學勤學創新,志存高遠,為中國式現代化練就過硬本領,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經世致用領軍人才,讓世界見證更多中國精彩。開學典......

    730萬沈陽該大學發布GCMS/MS等儀器設備招標公告

    沈陽農業大學東北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研究中心對智能人工氣候室、X射線輻照儀、三重四級桿氣質聯用儀、超速離心機和多功能成像系統共12套設備發布項目采購招標公告,總預算達730萬元。項目概況(ZCC)沈陽農......

    近455萬五邑大學實驗室快速制備液相色譜系統等設備采購中標公告

    9月10日,五邑大學發布關于“五邑大學有機高分子先進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實驗室多功能光譜測量系統等設備及其實驗家具采購項目”中標公告,采購包括探測器和TFT測試系統、快速制備液相色譜系統、多功能光譜測量系......

    高等教育要警惕!大學不是商店,學生不是顧客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近日,美國《高等教育紀事》發表了一篇題為《教室里的顧客》的文章。該文是“Z世代教育”系列報道的一部分。所謂“Z世代”,指大約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

    高校專業調整要做好“加減法”

    海南大學新增生物育種科學專業,北京科技大學新增材料智能技術專業,哈爾濱體育學院新增冰雪舞蹈表演專業……高校專業調整備受各界關注。今年,24種新專業正式納入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引發熱議。......

    高校分類發展為何難逃同質化命運

    張端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虹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自2010年以來,我國就十分注重引導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避免高校走同質化道路。國家和各省級教育管理部門也通過探索和推動高校分類評價,......

    大學,有什么用?

    文|段志偉隨著各地大學錄取通知書不斷送達考生手中,高考后續工作逐漸進入尾聲。9月,又將有一批滿懷夢想與憧憬的青年人進入他們心馳神往的大學,也會有一批青年人因為沒能進入心儀的大學或專業,選擇再續寒窗。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