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40周年。中科院院士高福在紀念文章中說:“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當年都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樣一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既有當時的歷史原因,也有力證明了中文期刊一樣可以發表領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諾貝爾獎桂冠的科研成果。”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做好我們自己的科技期刊”正在成為科技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打造我們自己的科技期刊
“期刊是世界上重要的文獻資源,全世界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文獻信息都是由期刊提供的。”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胡升華表示,如果我們能利用自己的期刊去發布科研成果,對我國科研成果影響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對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促進社會進步會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據介紹,2006年至今,中國科協先后提出“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科技期刊登峰計劃”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一步步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整個過程沿著打造精品期刊、英文期刊、國際頂級期刊的路徑努力。
“從科研成果的安全角度考慮,在整個和平的環境下,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國外數據庫的數字資源,由于我們數字資源的永久保存狀況并不盡人意,需要與外商進行艱苦的博弈,‘國家保存體系’尚未完善,如果遇到大的災難、戰爭或者其他事件影響,我們能不能有效利用國際科研成果就會存疑。雖然我國圖書館界正朝數字資源永久保存的方向努力,但迄今為止,我們對國外數據庫的利用還是受到相當的限制,包括限制使用期限、限制下載和保存。”胡升華說,這也是從長遠上說,我們要打造自己的科技期刊出版體系和發布體系的原因之一。
中文期刊還是英文期刊
2013年,中國科協曾將目標瞄準英文期刊,瞄準前沿學科和優勢學科,希望引導一批重要學科領域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
“總體來說,如果想要提升國家的整體科技期刊的質量、科研水平和應用研發水平,科技促進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水平,我們就要大力發展中文期刊,因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被更多人接受和熟練運用,中文期刊會發揮英文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學術交流的角度來講,為了擴大中國科研的國際影響力,英文期刊顯然更有優勢。”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曉坦承,現在任何一項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是發一篇文章,而是一系列文章。其中一部分以中文形式發表并不會影響科研成果的全球傳播和影響力。“不過由于現在國際科技期刊評價體系是英文世界所主導的,我們的期刊要想進入國際序列,打造英文期刊似乎是必經之路。”
“這一做法有諸多有利影響,從提升科技文化自信的角度,我們要扶持中國期刊的發展和國際化,從經濟角度和學術評價的機制上,有利于爭奪國際科技創新話語權。”劉曉提示,現在95%左右的國際期刊都是英文期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中國將來成為科技創新強國,在一段時期內,參與國際學術交流還是要以在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為主,“這是一個發展階段”。
劉曉表示,在國內辦英文期刊面臨的一大問題是成本問題。“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成本是無法估計的。中文科技期刊在接收文稿后審稿、編輯環節要做大量的工作,英文期刊是同樣的。由中國編輯組成的編輯隊伍在審閱英文文章時所花費的成本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支付的。編輯隊伍和審稿隊伍的國際化也需要成本。”劉曉擔憂這種高成本可能會導致期刊發展的不可持續。
不過,胡升華則認為,我們目前發展英文期刊并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的障礙,不管是從科研成果產出、經濟實力、認識高度和其他準備來說,都具備了這個實力。我們許多學科都完全有條件辦好自己的英文期刊,“唯一的是我們自己學者的支持、我們的評價體系的支持和扶持,如果我們從科研規劃、基金申報、成果獎勵等方面都是不支持我們自己的刊物的,只有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可和后續資源,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胡升華認為,成果的評價體系、科研貢獻的評價體系、科研工作者的業績評價體系等等實際上已經對國內發展英文期刊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當然,國家現在逐漸意識并重視這個問題,一些有影響的科學家也在呼吁,我認為今后會有一定的改觀。”
把握主動性
“《自然》和《科學》代表整個世界范圍內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大的科研進展。”胡升華表示,由于語言障礙,加上使用條件限制,中國80%以上的人群對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進展難以及時了解,更談不上的吸收和利用。
“如果我們能借助自己的優秀成果強化自己的發布平臺和展示的平臺,進而形成對全世界優秀成果的吸引力,使中國成為全球科研成果傳播體系的重要中心之一,對我們整個國家的科技創新、全民創新都會起到更多的促進作用。在科技發展追趕時期,科技期刊影響力的作用尚未完全顯現,但在科技發展的超越階段,如果有我們自己的發言權,就會占有更多先機和主動性。”胡升華闡述道。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的那樣,我們“要把爭奪國際科技創新話語權和知識產權的主動性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2)》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71種,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科技期刊體現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一流科技期刊的......
第六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編輯角色的多元化和青年人才培養”分論壇在西安舉辦。這是世界科技期刊論壇首次設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人才建設主題分論壇,聚焦青年編輯人才的核心素養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研討......
關于申報2023年科技期刊項目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服務促進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設置相關科技......
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關于征集2022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優秀主編、優秀編輯、優秀審稿人工作案例的通知》有關規定,經公開申報、資格審查、專家評審、結果公示,確定2022年度......
11月4日,第二屆生態環境科技期刊發展論壇暨我國科技期刊優質內容傳播與推廣策略研討在京召開,論壇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共同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與生態技術》主編任南琪,中國......
開放科學是集開放科學知識、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科學傳播、社會行為者的開放式參與等各種思維過程和實踐于一體的包容性架構。開放性是科學的本質屬性之一,全球開放科學治理需要中國的加入。“開放科學是集開放科學知......
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科技期刊建設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切實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現組織開展......
“發展科技期刊不僅是科技期刊同仁的工作,也是科技共同體尤其是高端戰略科學家的工作,更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工作之一。未來我國科技期刊會不斷跟隨國家科技實力前進的步伐,站在世界前列。”在8月25日舉辦的第......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一批優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科技期刊數字化、平臺化發展穩步推進,學術交流生態體系不斷完善。但是,我國科技期刊仍存在原創引領不足、供需對接不暢、轉型發展不力、支撐力......
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在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打造科技期刊專業人才隊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8月26日,作為第十七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