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3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在喜迎黨的十九大的熱烈氣氛中,我們推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烈軍和江蘇大學副教授霍向東撰寫的《致真立人 中華驕傲——紀念柯俊先生》一文,學習柯俊先生的創新精神和立人情懷,學習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人格,學習他“知行合一”的人生歷程和“致真立人”的崇高境界。
希望我們一起繼承先生的事業,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勇于擔當、奮發有為,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李烈軍 霍向東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于2017年8月8日7時29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柯俊院士逝世后,習近平總書記致電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等領導同志,對柯俊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或敬獻花圈。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柯俊的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柯俊院士是我國金屬物理專業奠基人,古代冶金現代實驗方法開拓者和我國工程教育改革領航員。”已故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資深院士、著名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曾這樣評價柯俊。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認為:“柯俊先生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是一位具有戰略思想的科學家、教育家。柯俊先生學風嚴謹、淡泊名利、提攜后學,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光輝榜樣。”
創新精神 立人情懷
柯俊先生祖籍浙江黃巖,1917年6月23日出生于吉林長春。七歲開始在吉長鐵路子弟小學、附屬中學接受教育,14歲進入沈陽郊區北嶺的遼寧三中讀高中。“九一八”事變后,他流亡到天津,在河北一中繼續學業,后考入河北工業學院。1937年7月20日天津淪陷后,柯俊在武漢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借讀,1938年畢業。抗日戰爭中,柯俊先是負責民營工業的搬遷工作,后赴越南、緬甸、印度組織抗戰物資的運輸,曾到印度塔塔鋼廠考察、實習。
1944年,柯俊赴英國留學,博士畢業后取得伯明翰大學的終身教職。1951年,柯俊首次發現并提出鋼中貝茵體(或稱貝氏體)的切變機制,后來《鋼鐵金相學》以他的姓氏將無碳貝茵體命名為“柯氏貝茵體”,而柯俊本人則被國外同行稱為Mr.Bain(貝茵體先生)。
1953年8月,柯俊攜妻挈子繞道印度,經香港返抵廣州。1954年,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參與創辦了第一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他還是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倡導并親手組建電子顯微學的師資隊伍。
1974年,柯俊組織并親自參加利用現代儀器研究考古金屬文物進行中國冶金史的研究,并在北京科技大學創設了科學技術史國家重點學科。
20世紀90年代初,柯俊積極推動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1996年在北京科技大學組建了被譽為“大材料”的教育改革實驗班。
柯先生有著深沉的鋼鐵情懷,年輕時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殘酷現實,促使先生樹立了“科技報國、鋼鐵強國”的志向,并終生知行合一、篳路藍縷、矢志不渝。上世紀90年代中期,“鋼鐵工業是夕陽工業”的論調甚囂塵上,先生一面痛加批駁,科學地論述了“鋼鐵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關系,同時考慮到鋼鐵發展給資源、環保、交通等帶來的巨大壓力,積極推動新一代鋼的發展,并于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親自指導了“973”項目組“新一代鋼的薄板坯連鑄連軋工藝基礎研究及材料性能特征研究”,我們都有幸參與其中。
我們曾用一首七言律詩總結了柯先生的主要成就和貢獻。當然,先生的功業絕不僅這些,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柯俊傳》,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了《柯俊畫傳》,對先生的生平、情懷和成就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報道。
百年鋼鐵強國夢,一世慈柔育人情。
四海貝茵傳美譽,五洲電鏡聚良朋。
冶金考古辟蹊徑,材料通識大道行。
金物神州遍桃李,恩師欣慰笑東風。
在“沉痛悼念柯俊先生”微信群里,我們看到這樣一段話:“柯俊先生是跨界創新的豐碑:20歲理學,40歲工學,60歲史學,80歲教育學,100歲投身醫學。”創新精神的確貫穿了先生的一生,他的創新精神源于深深的家國情懷,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先生的追求,因此先生老當益壯、老益彌堅,然而“投身醫學”是怎么回事呢?
8月17日,柯俊先生的遺體捐獻儀式在武昌舉行。根據其生前遺愿,他的遺體捐獻給母校武漢大學用于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為國家的教育科學事業作出最后的貢獻。我們幾乎要落淚了,這是一項最艱難、最高尚的人生抉擇。
很多人都知道了先生的偉大,但我們怎樣去學習先生,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使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呢?“父母賜我骨肉,恩師教我樹立”,教師肩負著傳遞文化、思想和精神的使命,因此教育不僅是一種事業,而且是一種傳承。毋庸諱言,人早晚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也很少有人能取得柯先生這樣的功業,但是人類歷史就是這樣薪火相傳,要盡量地發光、發熱,為文明和進步增添一束明亮的火焰!
在第33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呼吁廣大教師思考、學習和踐行先生的創新精神和立人情懷。正是由于博大的立人情懷,才為創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而正是由于不斷創新,才使先生具有了山高海闊的胸懷!為此,我們撰聯一副,以敬先生:
一腔熱血,兩袖清風,百年曾有先生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九州更待后人來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中國群經之首的《周易》,意思是說:對目標和理想的追求要像天體運行一樣永不停息,同時要像大地一樣具備承載萬物的品德。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定義了中華民族個人和集體的君子人格,也是柯先生一生的寫照。
柯先生不但在科研上,而且在教育中努力進取,敢為人先,并且到晚年仍舊勤奮好學,不斷更新知識。由于日寇入侵,他兩次中斷學業,兩次被迫流亡,仍舊頑強地堅持到大學畢業,并毅然選擇了“科技報國”的道路,遠赴英倫求學。在“文化大革命”中,柯先生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被體罰、打掃廁所,但先生有著堅定的信仰,默默承受著,并且在花甲之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學習、堅持創新、堅持信仰,體現了先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正如屈原《離騷》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我們在思考,是什么支撐了柯先生的堅定信仰和蓬勃向上?正是從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才使先生成為國家的棟梁。
西風東漸,對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沖擊。的確,對自然世界的探索需要自強不息的精神,但是離開了文化自信,缺少了厚德載物,個人成長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今,柯先生的離世,標志著北京科技大學以魏壽昆先生、柯俊先生、肖紀美先生為代表的大師時代的終結!有人感嘆大師級的人物越來越少了,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但對大師的定義絕對不僅是學術上的成就,還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厚德載物”,而這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
《柯俊傳》中收錄了先生的發言和信件,文采斐然,書法美觀。如勉勵畢業生的報告中“萬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無綿綿之事,則無赫赫之光”;感謝柳得櫓教授的書信中“雖屬殘燭余芒,難盡移山之功,仍存銜石之愿,用極管鮑深誼,池草厚望”。大師級別的人物一般都寫得一手好字,許多擅長作詩為文。如果聽過肖紀美先生講座,一定會對先生的詩詞印象深刻。據說數學大師華羅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了許多詩文。而現在的理工科學生對傳統文化略知皮毛就很不錯了。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涵養著深厚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我們一直在思考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且不揣冒昧地總結了一個字——“真”。被人們所熟知的“三綱五常”并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只是一種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設計。儒家思想的“修平治齊”是積極入世的,但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基礎,只有具備以“真誠”為內涵的君子人格才能有益于社會。佛教講“實相”,道家做“真人”,儒釋道的核心內涵可以歸結為“真”。而現代的科學研究是為了追求真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層面部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包含了對“真誠”的表述,甚至可以說,“真誠”是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素質。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是有信仰的,我們相信自己,不依賴外部的力量。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用自己的雙手改天換日的認識、勇氣和追求。“悟”成為東方文化的性格氣質,通過領悟每個人都可以超凡入圣,這說明傳統文化滋養下的中國人有無限的可能性。“悟”主要是突破思想的局限,逐漸放下自我,斷除私欲,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開闊自己的胸懷,最終實現人格的圓滿。王陽明講“滿大街都是圣人”,佛教講“人人皆可成佛”,說的是同一個意思。
但“悟”是一個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過”,能像顏回那樣“不貳過”已是很罕見了,中國人向來“隱惡揚善”,但說一個人沒有缺點本身就是虛假的。在北京科技大學上學時,也偶爾會聽到對柯先生善意的評論。先生并不是生而知之,也并非天生完人,他正是在“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過程中達到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在這里學習先生,不但要學習先生的成就和情懷,也要學習先生的成長和圓滿的過程,逐漸放下私欲。圣人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就像攀爬高山,只有“知行合一”,才能逐漸接近目標。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逐漸放下自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超凡入圣的途徑。
抗戰期間,柯先生在印度工作將近三年,一定對佛教有較深的了解。印度人相信來生,因此通過佛教努力修行是把希望寄托于來生;中國人骨子里沒有來生的概念,中國哲學是積極入世、積極進取的,“厚德載物”是“自強不息”的保障。王陽明把佛學歸為“五溺之學”,重歸儒家正統,實現了三不朽,并且創立了心學,正是回歸傳統的過程,但他的思想明顯受到了佛學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大力弘揚創新精神。
柯先生在生死之際做出捐獻遺體的選擇,不是一時沖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彌留之際,先生勇于直面生死,沒有把希望寄托于來生,也不再貪戀俗世的榮華富貴,而是選擇了為國家和人民奉獻,把最后的一絲光和熱留在了人間。先生實現了人生的圓滿,境界得到了升華。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這個境界,但我們可以向先生學習,是怎樣努力追求、放下自我的。“見賢思齊”是不夠的,還需要“知行合一”。
最近看到一篇《向死而生》的文章,通過思考死亡得到人生的平靜和快樂。這恰如緣木求魚,煩惱產生正是由于私欲,渴望平靜和快樂還是為了“自我”。有人說中國缺少創新精神是由于單一的價值取向,財富和地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其實中國人不乏理想主義色彩,孔子這樣評價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掛瓢洗耳的許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近代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以及我們正在緬懷的柯先生,我們要從中學習、挖掘、踐行,恢復傳統文化清澈和活潑的源流。
有人發表文章,言及人們關注娛樂明星的緋聞,而沒人評論柯先生的離世,并引發“英雄枯骨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的感慨。我覺得文章本身有失公允,其一娛樂明星也有對社會的貢獻,其二作者還是用名利這一把尺子衡量成功,沒有建立多元價值取向的概念。柯先生淡泊名利,肯定也不愿看到這種爭論。
知行合一 致真立人
柯先生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大師,不僅“授人以漁”,而且教育思想已上升到哲學高度,語言更充滿了智慧。記得在“柯俊院士百歲華誕座談會”上,有位領導發言講到柯先生的點點滴滴,其中先生總結進行科學研究的體會,“為了生存,必然不深;為了名利,必然不真”,真是發人深省、振聾發聵。當今,國家加大科技的投入,科研人員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名利”就成了每個人的試金石,弄虛作假等學術道德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
社會呼喚真誠,科學追求真理,但為什么還有弄虛作假的現象發生?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認為,人類攜帶了“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社會發展是釋放私欲和對治私欲協調統一的結果。不同于宗教的外部依賴,中華傳統文化強調通過個人修養可以實現人生的圓滿。有一定閱歷的人,都會領悟到人生需要“放下”,要逐漸放下私欲、放下自我,“真”不但是科學和社會的需要,而且是個人快樂、解脫的唯一途徑,弄虛作假無異于飲鴆止渴,火上澆油。一般認為,真善美是人類的理想和追求。不同于善惡、美丑,真和假之間沒有過渡,非假即真,或說“假”是人類偏離“真”的一種認識和行為,有客觀有主觀,或被動或主動。遠離假就趨向真。
《道德經》中講明了“致真”的途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從《柯俊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生“為學日益”的過程,通過學習、實踐、創新追求真理,“遠離客觀的假”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動機,日心說、進化論的產生都是趨于“真”的結果。我們沒有機會進入柯先生的內心世界,也無法臆測先生的心路歷程,但先生的人生一定是逐漸圓滿的,先生一定是逐漸放下“小我”,才能對國家和人民做出這么巨大的貢獻,并最終做出捐獻遺體的重大抉擇。“為學日益”是東西方文化共有的;而“為道日損”,放下自我,卻是東方文化所獨有的。“真”不是天生具備的,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真”,“致真”沒有終點,我們永遠都在路上!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崇高、偉大的理想。那時人類對自然界有深入的認識,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極大豐富,并且根本不需要自私,各取所需,遠離了主觀、客觀、主動、被動的假,處于“真”的狀態,因此可以說,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全人類的“致真”追求。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五年耕耘、砥礪奮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我們的“致真”追求,就會融入到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中。共產主義社會盡管遙遠,但“萬丈高樓,起于壘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涓涓細流可以匯成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倡導“知行合一”,并且在多個場合勉勵大學生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我們認為,“致真”也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陽明親身體悟后的理論創新。有人說它是道德哲學,我們認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只局限在道德層面是不夠的,從事科學研究,理論和實踐結合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更為重要的,它是行動哲學,既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每個人都應成為“知的踐行者,行的思考者”,身體力行。“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指手畫腳不解決任何問題。
柯先生的一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他在求學路上排除萬難,完成學業;在抗日期間不畏艱辛,救亡圖存;在科學殿堂勇于探索,登峰造極;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桃李芬芳。他銳意創新,不斷超越自我,達到自己生命的高度,終成一代宗師。并且他在生死之際,完全放下自我,達到人生的圓滿。
然而“知行合一,致真立人”僅作為人生追求是不夠的,它已經成為我們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把“知行合一”作為方法論和人生指南,不斷探索,努力追求,深化、內化成真正的才能、思想和精神,實現幾個層次的獨立:勤奮學習,擁有真知,實現經濟獨立,這是創新的基礎;博采眾長,追求真理,實現思想獨立,這是創新的前提;體悟真心、展示真誠,實現精神和人格獨立,這是創新的必要條件。
柯先生還講過:“老師能教給你他不會的東西嗎?”當然不能!“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需要學生有獨立的思想,而老師要有開放的心態,互相切磋,教學相長,這樣才能不斷進步。精神獨立是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不依賴于社會地位和社會評價而存在,才能“板凳要坐十年冷”,堅持創新,矢志不渝,這也是創新的必要條件。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幫助學生立人作為最高目的,蘇格拉底講“教育的技藝在于給學生提供最完美的利益”,教師的職責所在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藝,使學生最大地獲益,報酬只不過是一種副產品。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說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工作者必須把“立人”作為目的,立人就是立己。
教育者在引導被教育者“致真”的過程中,自己也一起進步,“立人”本身就是“致真”。人執著于自我,但不可能為別人執著,因此“立人”是“放下自我”的最佳途徑,并最終獲益。《金剛經》上講“無住相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其實就是“致真立人”能夠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就。教師的職責是讓被教育者獲取最大的利益,其水平由學生的成就衡量,就像醫生的水平通過救死扶傷提高一樣。“無利不起早”的人永遠不會成為頂尖高手。
柯先生從教60多年,為國家和人民培養了許多院士、科學家、工程師等,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梁,在冶金、材料界何止“三千眾弟子,七十二賢人”!用下面的對聯表達我們對教育大師的敬重:
春風化雨,沐材料后生學子,灼灼桃李滿天下
流水朝宗,仰冶金北斗泰山,赫赫精神炳千秋
我們都有幸聆聽過先生的教誨,是名副其實的“鋼鐵人”,并且現在都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在教育和鋼鐵研究兩個領域繼承先生的事業,我們無比的驕傲、自豪。“先生,您在或不在,有何關系?因為,我們已成為了你。”
當年,正是看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殘酷現實,先生毅然選擇了“鋼鐵強國”的道路。讓先生欣慰的是,我們不再為沒有“鐵和鋼”發愁,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歷經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我們實現了“鋼鐵大國夢”,以先生為代表的每個“鋼鐵人”都功不可沒。目前我國雖然面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困局,但我們對我國在不遠的將來成為鋼鐵強國充滿信心。我們只有通過更加努力地進行鋼鐵研究,為“鋼鐵強國”的目標努力奮斗,來告慰先生。
最近有個消息令“鋼鐵人”振奮,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于8月24日發表了中國京港臺三地科學家的合作科研成果,他們發明的一種超級鋼實現了鋼鐵材料在屈服強度超過2000兆帕時延展性的“巨大提升”。具有超高強度的金屬材料通常應用于汽車、航空及國防工業,但材料的強度與延展性通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項工作解決了一個世界級難題。
我們于8月30日赴港大訪問了該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之一的黃明欣博士團隊,這也是對黃明欣博士團隊6月30日訪問我們課題組的回訪。在參觀和交流后,形成了全面的合作共識,先進鋼鐵材料大有可為!
有人說鋼鐵產業是夕陽行業,不會再有發展;有人說鋼鐵材料是傳統材料,難以取得突破,不能發高水平的論文。但我們中國人有改天換日的認識、勇氣和追求,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相信自己,我們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柯先生是老一輩科學家和教育家的代表,我們有責任把教育和科學事業繼承下去。我們要像先生一樣,在這片古老而生機勃勃的神州大地上演繹精彩人生,用無數的精彩人生描繪出絢麗多彩的偉大中國夢!
作者手記:敬愛的柯俊先生已經離開我們一個月了。2017年8月8日,《中國冶金報》鄭潔編輯約我寫一篇紀念文章,我以先生再傳弟子的身份,連夜寫了《秋風夜雨憶先生》一文,發表在8月18日的《中國冶金報》上。還記得去年6月23日,在我的博士生導師柳得櫓教授的倡導下,我們在《北京晨報》發表紀念文章《世紀巨匠 仰之彌高》。“柯俊院士百歲華誕座談會”上,我還和柯先生、柳老師交談,合影。
音容宛在,斯人已逝,至今我仍舊處于悲痛之中!華南理工大學李烈軍教授是我的至交好友,我們共同形成了“知行合一,致真立人”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追求,他曾在北京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經常聆聽先生教誨,非常敬重先生。
在第33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覺得應該做點什么,宣傳先生的事跡、踐行先生的精神、繼承先生的事業。這就成了此文的緣起。